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使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界定区域物流中哪些因素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1978-2006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方法,实证分析表明:区域物流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正相关关系;物流基础设施增长和简单的物流数量的增长均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必须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加快物流的信息化、现代化,繁荣商品市场以扩大潜在的物流需求,以支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物流网络密度、人力资本存量、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夏普里值(ShapleyValue)分解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产业结构为因变量,物流产业集聚为核心解释变量,货运量、物流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及政府干预为控制变量,实证检验黑龙江省12地市2005-2012年间物流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贡献呈现不显著的负效应,控制变量中政府干预有显著的正效应、物流人力资本有不显著的正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的负效应、货运量有不显著的负效应。黑龙江省及地方政府应从创造良好软硬环境着手,加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升物流产业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产业多样性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利用我国1998-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我国产业多样性的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产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层面的产业多样性对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如果不考虑知识的空间溢出,将会高估研发经费、多样性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后,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4—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际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物流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从产业经济层面分析,发现物流产业集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最大,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显著;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仅对当地进口贸易有显著正影响,但其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却是负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改进的竞争合作模型对区域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建模研究。探讨区域内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与支持及其影响程度。旨在为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则及区域内物流产业的政策支持与相关扶植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选取物流发展成效指标、物流供给指标、物流需求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测算山东省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是区域物流需求、供给、规模的增长均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也推动了物流产业发展。山东省要注重提高区域物流供给能力、优化区域物流布局、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物流产业集团、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以物流产业发展促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分析物流业、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对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挖掘2000—2015年物流产业、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物流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入、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流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量有双向影响,固定资产投入与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量有单向影响;物流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入、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量均有长期正向冲击作用;物流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最大,固定资产投入次之,城镇化的贡献程度最低。为此,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广低碳物流理念,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加强政策引导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实施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物流发展的宏观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物流在总体发展上已经具备与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紧密结合的特征及趋势,物流与产业的融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以及物流自身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使物流业具有较强的宏观经济意义,国家在战略上必须明确物流的宏观经济地位与作用,从物流服务和物流技术应用两个层面推进物流的发展,并通过制定适宜的物流产业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念、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克服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等宏观政策,加快物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进行评价,可以为政府部门科学制定物流规划、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及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以物流行业从业人数、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为投入指标,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物流行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构建了区域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对京津冀三地20092013年的物流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物流效率不同程度出现物流效率不高、协同发展程度较低等问题,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应该从空间、产业和企业三个维度促进物流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效率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举足轻重。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1省份物流产业效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法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年份内,中国物流产业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物流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略高于中部,西部最低;物流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物流产业效率相似的省域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物流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与中东部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其发展重心经历了先向西再向东的移动轨迹。基于上述结论,从培育物流产业发展增长极、优化空间布局以及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省域物流高效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物流在总体发展上已经具备与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紧密结合的特征及趋势,物流与产业的融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以及物流自身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使物流业具有较强的宏观经济意义,国家在战略上必须明确物流的宏观经济地位与作用,从物流服务和物流技术应用两个层面推进物流的发展,并通过制定适宜的物流产业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念、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克服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等宏观政策,加快物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物流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构建包括物流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出规模、物流发展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7个区域及其中2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云PDR)方法进行评价,并据此从"综合水平-波动"和"投入-产出"两方面对样本分类。结果显示:在物流能力的水平和波动方面,各区域及省(市)差异显著,具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与薄弱环节,分属于积极的持续提升型、高效的持续提升型、低效的稳定发展型、低效的探索追赶型和保守落后型五种类型。因此,应结合不同地区所属类型的特征采取不同发展对策:物流发展处于保守落后型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物流发展意识、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相对平稳的区域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发展相对活跃的区域应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应提升物流投入产出比,推动区域物流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GA-灰色神经网络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物流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影响区域物流需求的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购买力和网络购物人数。以货运量作为物流需求的内容,选取福建省1997—2009年的经济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福建省区域物流进行预测。实证结果表明:网上购物水平是影响区域物流需求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组合预测模型较单一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未来几年内福建省物流需求将呈上升态势。实证结果为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物流服务对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同时物流产业正成为海峡西岸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势在必行。发展海峡西岸物流经济既要考虑区域港口经齐,又要发挥物流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还要考虑建立对台物流平台。物流经济地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对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共生理论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和发展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条件的稳定点进行解析,可以得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一些结论:1.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彼此促进的作用是明显的;2.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最大的不协调就是发展不同步,以致供需不对称;3.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上,竞争与合作具有终端层面上的促进作用;4.在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中,合作的作用大于竞争的作用。由此提出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SUPER-SBM DEA模型,在分析物流服务业生产活动内在特点基础上,评价2008年我国地区间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得分,进而对DEA有效区域进行超效率比较及相关松弛变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障碍与相应优化对策。分析认为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国内地区平均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投入冗余;资源浪费与产出不足并存。应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投入与利用及产出控制角度分别采取可行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技术产业分省的面板数据,选取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科研经费作为投入变量,销售额作为产出变量,采用动态面板变系数模型分析不同地区科研经费对高技术产业产出贡献的弹性系数.研究表明:中国不同省市科研经费对产出贡献的弹性系数有其自身的特点,总体上中西部地区的弹性系数要大于东部地区.对比静态面板估计结果,动态面板估计的弹性系数普遍较低,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内在联系的阐述,提出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构筑现代物流体系的必然性及其举措.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六省三次产业比重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并从物流成效、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三个方面对比该六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提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物流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