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转型期中国公众的分配公平感: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天广 《社会》2012,32(6):108-134
本文考察了中国公众的结果公平感和机会公平感,检验并比较了社会结构解释和相对剥夺解释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大多数公众认可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且机会公平感高于结果公平感,但二者仅微弱相关。结果公平感由收入水平决定,机会公平感主要受教育水平影响。外资和私营单位雇员比国有和集体单位雇员更具机会公平感,城市中下层就业者对结果和机会分配均持批评态度。“个体相对剥夺”而不是“群体相对剥夺”对分配公平感有决定性影响,结果公平感只受横向剥夺影响,而机会公平感则主要受纵向剥夺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汉生  王迪 《社会》2012,32(2):171-198
本文以当代农村的调解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在不同的纠纷类型和不同的情境中,纠纷的公平解决是如何达成的,以及背后遵循着怎样的公平原则。本文发现:维持人际关系延续的调解目标,调解人的角色定位、道德背景及其权威性,调解过程中包括上门调解等多种调解技巧和策略的运用,以及符合农村社会人们所普遍认可的公平提案等,是影响纠纷调解协议即公平达成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关系维系、公平的关系性以及综合性等,是中国农民公平观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5.
孙一平 《学术交流》2007,8(8):33-35
平等和公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人们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观念时,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当代学者多是在"什么的平等"这一角度上看待平等的概念,而忽视了平等的本意和平等的价值。现代理解平等不仅指相同性,还包含了利益和差异的因素。平等作为理念给人一种永恒的理想,同时对普遍平等的现实效果考量衍生出现代意义的公平。现代意义的平等只有在公平、正义的框架下才有真实的内容。在这个框架下,平等为公平提供理念的支持,公平则成为平等思想的价值延伸。公平在价值上超越了平等,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公平的实现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公平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实践的治世原则,是固守着特定平等的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一个客观事实;公平应是一个多维概念,公平具有价值维、领域维、时间维、空间维特性;如何实现公平,需要采取综合对策,尤其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但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多层面基础上的对立统一与交错互动的关系,且在不同的层面,这种互动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吉丽  朱卫国 《阅江学刊》2011,3(4):69-75
高等院校入学机会公平包括区域入学机会公平与个体入学机会公平。区域高等院校入学机会可通过该区域录取率体现出来,而录取率与人均GDP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入学机会在经济发展水平、招生计划、高校资源、生源规模、基础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态。在现有体制下,入学机会受招生计划的影响最为明显。应通过渐进的制度改革和综合的协调改进来缩小地区间高等院校入学机会的差异,逐步改变高等院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态,渐进地调整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积极促进高等院校入学机会逐步趋于均衡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对公平分配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即经济学与政治哲学,但是由于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考理路的不同,很难将二者融通,罗默的研究重点则是尽力实现二者的融合,目的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来澄清一些哲学思想上的模糊。最初,罗默从剥削的视角提出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然而他很快发现,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分配正义本身具有局限性,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需要在一个更加宽泛的视域内才更有说服力。因此,在后期罗默转而对当代政治哲学领域内一些涉及公平分配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考察,提出了以机会平等为核心的社会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许琪  贺光烨  胡洁 《社会》2005,40(3):88-116
本文基于CGSS 2005和CGSS 2015研究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变迁趋势,并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社会变迁与公平感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2005—2015年,民众的结果公平感有所提升,但机会公平感有所下降。模型分析结果支持“参照群体论”,但与“社会结构论”并不完全一致。在控制所有变量的影响以后,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结果公平感,并削弱机会公平感。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2005—2015年,中国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导致民众结果公平感上升和机会公平感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机会公平问题应当在日后的公平感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证人类公平自由发展的前提,地方公共品的均衡供给有助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中国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财政能力差异,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在缩小这些差异方面力不从心,中央、省以及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必须优化转移支付体系,以实现地方公共品在地区、城乡以及结构之间的均衡供给,从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自由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意识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青年的精英意识意味着青年政治意识的责任化,参与精神意味着青年政治意识的实践化。青年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网络政治参与,但尚存在群际隔离与互动失序、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相交织、政治态度倾向上的不满意度及从众性偏激增加以及网络行为的娱乐化、看客心理与"政不关己"的集体无意识等局限与误区。对于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应当以社会利益激发其网络参与动机、引导参与方向,通过教育使青年网民成长为"组织化的公众",训练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在线"意见领袖",建立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青年教育"在线联合体",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方面对青年的网络表达进行多向度、发展性规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与"青年"有关的话题一直都是文学/文化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与当今中国的特定语境有关,更是中国现代性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小说,就会发现青年形象的变迁——从"革命青年"到"问题青年"再到"反叛青年"乃至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及其针对"永恒的青春"的反复书写,虽然折射出青年自身命运处境的起伏,其实更是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展开方式及其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思涛 《探求》2002,(2):46-48,54
关于公平与效率这一矛盾两极的对话由来已久 ,理论界也一直未停止过争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我们的改革实践更多地关注了效率 ,对公平的“兼顾”不太到位 ,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引发了社会躁动和不安。本文在直面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同时 ,从历史、现实、制度建设、改革代价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提出了维护社会公平“扩中、保低、调高”的基本思路 ,从而勾勒出了诸如“培育、孵化`发展极' ,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 ,解决农民收入低问题”等具体措施 ,力图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维护社会公平” ,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包容性发展问题是与资本逻辑相互交织在二起的。但资本逻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它们各自对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资本逻辑的非理性模式对包容性发展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理性模式则对包容性发展有双重作用。为推进包容性发展,必须对二者进行科学分析,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9):176-178
文章从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出发,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结果,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氛围等角度提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提出实现大学生入学机会平等、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策略,希望能对有关方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公平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发展不是社会主义 ,不公平也会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文章回顾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后指出 ,中国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以后 ,追求公平的发展 ,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公平发展与减少贫困——分配正义如何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学习与探索》2007,(3):101-105
公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贫困问题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公平不仅仅具有宗教、道德和哲学上的意义,还具有深刻的人性基础。不公平和不平等陷阱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本,公平的法律哲学意义在于强调分配正义而不是结果正义,英国的公共制度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构建中国的公正社会秩序,减少贫困,需要包括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分配上的平等以及司法服务上的平等在内的法律制度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的著作蕴涵着丰富的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表达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形式。但是,在这一逻辑形式之下,马克思却深入地挖掘了人的复杂的现实关系维度,深刻而辩证地揭示了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物质生成性特征以及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的属人性特征。与此对应,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对社会关系的物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等院校中也出现了许多学生组织青年自组织.这些组织可以说是培养青年学子民主意识、塑造现代公民文化的演练场,是社会文化代际转换的驿站,更是型塑现代社会公民文化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贫富差距的加大,其根源在于社会机会的不公平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要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制度,使社会权利朝着均等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完善民主制度来提供改变政策的可能性,防范不合理的政府和最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