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生态行政与生态行政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行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个概念,其中心理念就是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与行政客体对象(包括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生态行政具有五个特点。生态行政的核心是使人们认识并坚信行政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对象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并达成相互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加强生态行政建设,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态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在自我生长与复杂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变迁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构成了社会生态分析的三个基本向度.由此反观中国改革以来的社会发展现实,可以发现:权力主导下的渐进改革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政治生态;市场化推进中的利益分化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经济生态: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价值多元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下,过去以行政管制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现已逐渐转向偏重市场的力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以成本有效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趋势。然而,市场有效需要不足、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投资主体权责不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因此,政府必须以培育市场需要、强化政策驱动、优化政企合作模式等措施,创新条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助推新时期、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史。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特征规律和建设实践与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和盛衰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并给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一直是社会学所追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既是区域间关系和谐的文明,也是城乡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同时还是社会阶层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政策机制,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党的先进性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同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完整、准确地回答了新时期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邓小平一直以改革的精神将党的先进性渗入党的建设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邓小平党的先进性思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于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抓住社会正义问题并将其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揭示出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正义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产生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结合起来,从政治正义、经济正义和文化正义等方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走向公正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对认识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内在的理论缺陷,注定其与科学社会主义还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9.
10.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党建话语的崭新表达,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性。它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保证。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光辉历史。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将党锻造成为始终领导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生态压力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 ,现代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压力 ,如人口持续膨胀、资源持续短缺、环境持续破坏、分配持续不均、人力资本持续匮乏等。这些生态压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大威胁 ,由此决定了生态问题将成为各国政府在 2 1世纪首先要解决的重要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征地的生态补偿,学界分别从激励层面、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广义和狭义等层面作了解释.从内涵上来说,征地的生态补偿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生态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团体生态权益的救济途径,也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和谐共生共赢的基本制度.从机制上来看,征地生态补偿是一种生态利益整合机制;从方式上来看,征地的生态补偿方式是生态利益重新调整的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征地的生态补偿实际上实现了利益的重新分配,是社会和谐过程中利益协调的必然要求.征地的生态补偿体现了公平、效率、生态正义、完整补偿的分配原则,是实现社会和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同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其他领域也显现了重要作用。当前,政府部门需要以发展社会组织为载体,以推动社会事业为切入点,引导社会组织强化社会责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面临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生态形势.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生态政治意识偏低、资源环境保护法不健全、生态环境政策执行不到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设生态教育制度,健全生态法治制度,完善生态、公共政策体系,创新生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党的执政能力是保持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党的建设为中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挑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与贡献,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对于广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性重要影响。在理论层面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至少体现了如下三重意义上的全球性绿色理论话语议题的重大丰富、拓展与创新: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绿色现代化发展理论、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或“红绿”性质的社会政治变革理论、当代中国版本或风格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倡导与推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合作,使当今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影响:推进以联合国平台为中枢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合作、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全球绿色发展互惠合作、推动构建基于国际新秩序理念与目标的人类(地球)命运共同体建设。无论是对于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理念、制度与政策架构还是主体构成来说,它所彰显的是,当代中国正在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和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探路者,在双重意义上成为一个未来可期的世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生态。我国的社会转型是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相交织,导致某些领域制度失范,形成了各种潜规则,制度生态需要优化。制度生态塑造了公共政策运作的权力关系、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决定了公共政策运行的实际效果。要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度生态,必须构建一个不同层次环环相扣、不同领域横向协调、不同层级纵向一致,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动态开放的制度体系。制度设计必须依据宪法原则在不同主体权利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互动和民主协商做出抉择。最重要的是要推动所设计的制度转化为制度生态。制度生态化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学习的过程,通常要经历抵制、排斥、服从、顺应、认同、内化等一系列环节。通过构建由成本递增、回报递减到成本递减、回报递增的回应模型,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制度学习的效率,为公共政策运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生态。 相似文献
19.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弊端,这种社会发展模式包括:强调经济增量、忽视社会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本逻辑影响下的利己主义政治行为;强调控制自然、忽视生态道德的文化观念。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当前的生态危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的途径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配置政策和文化发展导向上深入推进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贯彻以德治国的具体举措,而且是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道德控制是与制度化控制相辅相成的有利的社会控制手段,它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是由其不同于制度化控制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重在引导激励人们的行为、直接关注行为者的精神世界,可起到消除违规观念、防止越轨行为发生的作用。运用道德建设方式加强社会控制,必须从基础道德建设入手、消除妨碍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利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社区氛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