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家庭生产发展,纯收入不断增长。同时,家庭纯收入分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生产投入不足,而消费过快地增长。农村家庭纯收入分配应遵循什么规律,怎样的分配才是合理的,这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化服务,是指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上的经济行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则是适应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分工,对社会协作提出的要求而建立的一系列为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社会生产组织和工作部门,它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完善双层经营的有效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富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当前,联产承包已从种植业延伸到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各个领域,农村的分工分业日趋显著,农业生产对社会的依赖和需求随着农民商品观…  相似文献   

3.
<正> 农村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国家、集体、农户及其它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这种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在农村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中,既体现了国家代表全民的经济利益,又体现了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也反映了农户作为基本的农村生产单位自身的经济利益。我国农村经济法律关系的逐渐形成。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欲就此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一个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克服了以往统得过死,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的弊病,农民群众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发挥了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有了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短期化与制度创新 1979年所推行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了家庭农户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农民家庭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权,农户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目标;1985年,粮食统派购制度改革,农民拥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经济活动的独立性,已基本上成了独立的经济实体。 但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农民家庭,是在农村三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约束下从事经济活动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和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这三种不同质的经济成份促使农民的经济行为受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的支配。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工业是三元经济结  相似文献   

6.
<正> 夏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从生产劳动“大呼隆”和分配“大锅饭”的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并逐步走上商品经济轨道,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1991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3.68亿元,比1980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19.5%;全县农民人均收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拟通过分析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在职能、结构、内部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婚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揭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的主要特征。家庭职能:集生产、生活职能于一体改革以前,由于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农村家庭作为经济组织的职能被取消了,生产情况可以完全不用过问,家庭仅成为农民生活的场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由过去被动出工的客体,变为能够相对独立经营、决策的主体,由过去单纯的生活单位变为生产、生活合而为一的社会基本单位。以农民拥有生产生活资料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为核心,家庭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单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重新在全党确立,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在亿万农民的大胆创造与党中央的积极提倡下,我国农村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地得到推广。当前,一个以家庭承包(大包干)制为主导形式的集体所有制的承包经济正出现在我国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所有制、生产、交换与分配等等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它是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还是如某些同志所担心与疑虑的是倒退到个体经济?这是本文中所  相似文献   

9.
完善和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深化农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提出了两项对策措施:中央应该制定一个纲领性文件,把实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让农民放心大胆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强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但未从实质上提供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只有加快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偿性供给,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相应农村经济组织,才能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通过股份合作经济疏通投资渠道,理顺管理机制,从农村做起,启动内需,促进消费,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新疆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是一种集农民养老保障、农户资产建设、农村金融发展多赢的制度安排。研究和倡导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探索这一模式,对改革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和实践价值。本文的基本假设是:有强烈致富动机的中低收入户,最有可能通过养老保险证质押方式贷款;农民在使用养老保险质押贷款后,其燃眉之急有所缓解,家庭财富有所增加,人际关系、社区和谐有所改善,农保制度在财务和政治上更加可持续。导致上述积极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突破了现行农保制度"再分配与消费取向"的规限,赋予了其"生产与投资"的功能;明晰了养老保险证的产权,真正体现了个人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的精神实质;在拓宽农保资金保值增值渠道的同时,也创建了一个积累家庭资产和本地财富的新循环。一句话,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通过拓展农民个人养老账户的发展功能,使之成为一个促进农民迈入小康生活的"资产账户"。  相似文献   

12.
居民收入、支出不确定性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储蓄决策中“缺乏耐心”的影响大于对“谨慎动机”的影响,总体效应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负向效应;老人数量与子女数量的作用相反,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正向效应。主要原因是子女消费被看成是家庭对未来的投资,与储蓄具有替代作用;而在既定社会保障制度下,老人数量与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相关,因此,老人消费不足与当前“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子女数量对家庭财富积累的影响在各分位数处均为显著负向效应,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作用大小呈下降趋势;老人数量则在低分位数处不显著,在中、高分位数处为正,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系数增大。其经济含义是无论家庭富裕程度如何,子女数量和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相互替代效应,而只有当家庭达到一定富裕程度,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才能产生影响,并随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的正向作用也越来越强。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家庭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子女数量则对城、乡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负向效应,且对城镇家庭的作用效果更大;老人数量对城镇家庭财富积累有正向作用,而对农村家庭财富积累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是一种集农民养老保障、农户资产建设、农村金融发展多赢的制度安排.研究和倡导在有务件的地区试点探索这一模式,对改革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和实践价值.本文的基本假设是:有强烈致富动机的中低收入户,最有可能通过养老保险证质押方式贷款;农民在使用养老保险质押贷款后,其燃眉之急有所缓解,家庭财富有所增加,人际关系、社区和谐有所改善,农保制度在财务和政治上更加可持续.导致上述积极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突破了现行农保制度"再分配与消费取向"的规限,赋予了其"生产与投资"的功能;明晰了养老保险证的产权,真正体现了个人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的精神实质;在拓宽农保资金保值增值渠道的同时,也创建了一个积累家庭资产和本地财富的新循环.一句话,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通过拓展农民个人养老账户的发展功能,使之成为一个促进农民迈入小康生活的"资产账户".  相似文献   

14.
高谦 《社会科学》2000,(4):12-15
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原因是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明显 ,现代工业的引入并没有通过其技术进步来改革和武装农业 ,农民增收空间狭小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也没有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 ,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消费习惯依然被保留下来 ,封闭性使农民依然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一、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农村市场启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社会总人口的70 % ,但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5 90 3 3元 ,仅占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 4 3 3 1 61元 )的 3 6 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的彩电、电冰箱拥有量分…  相似文献   

15.
保护农民利益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农民利益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在动力。我国农村经济的第一步改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尊重了农民的选择,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农业比较利益趋于下降的分配格局使农村经济改革举步为艰。因此,要继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1、今天,当着我们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及其经验时,恐怕不会有人怀疑,促成这一高增长的基本动因,全在于改革。特别是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否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再造了我国农村经济最基本的微观组织形式,使得农民及其家庭在一定的程度上获得了财产和人身的双重自由,才解放了二、三十年来所积累的物质生产力,孕育了我国农村整整十年的繁荣时斯。农民家庭经营,实乃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 2、但是现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前途和命运,却处在一种很不确定的状态之中。首先是,存在着一种急于否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倾向。众所  相似文献   

17.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当前经济调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经济学界已发表了不少颇有见解的文章,其中多数是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作静态分析,这对纠正过去那种重积累、轻消费的左的指导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应看到,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看,撇开速度就无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我这里说的速度是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 一 在一定国民收入额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是相互消长的。积累增多了,消费必然减少,反之亦然。但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积累和消贵就不仅是上一生产过程结果的分配,而且是下一生产过程进行的条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生产发展起着能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积累的增加促使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与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从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出发,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把封建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私有制土地制度。它是通过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公尝、宗教等封建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而实现的。它的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高度统一,农民生产积极性泽高。以农户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细小,适应当时农村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发展要求,土地产权可以流动,允许买卖、出租、典当、赠与等交换活动,有利于土地等资源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迫使农民必须思考如何把产品变成商品,改变粮食一口咬的生产格局,向粮、牧、企、产、加、销多元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农村村务公开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村务公开的由来和发展首先,村务公开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利益分化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改革以前,生产经营和分配核算单位是生产集体组织,征购粮及各种税费统统由集体上交,义务工也是集体出,农民的负担以隐性方式出现,同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不直接,不容易出现矛盾。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土地由农民承包,农户成为生产经营和核算单位,征购粮要从农民粮仓里出,农业税、统筹款、提留款、水电费等要从村民腰包里掏。农民负担由隐性变为显性,且具体到每家每户,因此村民在上交这些费用时,理所当然地要知道为什么交、应交多少以及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