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晏子春秋》中有三种被动句式:“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句式较为齐全,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被动句的使用情况:“于”字式自从在西周金文中产生以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见”字式迅速发展直追“于”字式;“为”字式辉煌过后开始衰落,“为……所……”式开始萌芽;没有出现“被”字被动句,“被”全部作动词用。  相似文献   

2.
对《醒世恒言》中的被动句式进行分类统计,从用量及结构等方面探讨“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和“为……所”式这些上古汉语传统模式的衰微、“被”字式在近代汉语中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教”字式、“与”字式、“吃”字式这些近代汉语才产生的被动式的特点,从而阐述被动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3.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古时期的一部重要语料.其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很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到被动句发展到《水经注》时期各类句式的演变情况:"见"字式趋向衰落;"为……所"式占主流;"被"字式有新的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句开始取代"为……所"式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一现象为连接"被"字式在六朝时期由15%的频度陡变为唐朝初期100%的频度的"断裂"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战国后期,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吕氏春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料之一。被动句在《吕氏春秋》当中使用时,传统标志被动句主要以"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为主,它们占据了标志被动句的多数席位,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被"字句、"乎"字句。而《吕氏春秋》被动句真正的主流是意念被动句,这是由主观意识感知的被动句,不存在被动标志词。研究《吕氏春秋》被动句,总结其中的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先秦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高僧传》被动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僧传》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的被动句穷尽整理分析,并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其比较研究,认为其文中包含的被动式还是比较全面的,被动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言中被动句式的使用情况:先秦的主要被动句式"于"字式已近消亡;"见"字式虽仍占据着21%的用例,但已为"为……所"式和"被"字式超越;"为……所"式仍以46%的比例占据着其自东汉以来的优势地位;"被"字式此时发展迅速并显示出新特点:动词后带补语用例增多,还出现"被……所"式;"被"字式以26%的用例不仅超越了"见"字式,还直追"为……所"式,为其在唐代超越"为……所"式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甲文没有被动句式,西周金文中已出现被动句式,汉语被动句式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的,素无定论。本文首次对今文《尚书》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全面考察和分析研究,不仅填补了今文《尚书》专书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还系统论述了汉语被动句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因,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些传统结论也提出新的见解。诸如:汉语真正的被动句式不是“春秋以后的事”。最先产生的汉语被动句是语义被动句,然后才出现语法被动句,后来语义被动句和语法被动句并行,语义被动句不断衰减,语法被动句的形态也经过简单—繁化—再简化的发展过程。“于”字句表示被动是汉语语法被动句的最早形式。汉语被动句产生的直接动因可能是基于修辞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汉语被动句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特殊句式,共计十一种:一、“取”字句;二、“遇”字句;三、“受”字句;四、动词带宾语的被动句;五、“为……之所”句;六、“为……之”句;七、“为所”句;八、“与”字句;九、“为……见”句;十、“为……所见”句;十一、“为……之所见”句.  相似文献   

8.
被动句是上古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句式,<吴越春秋>作为成书于东汉的一部著作,其中的被动句全面地反映出了上古时期被动句的各种情况:"于(於)"字式;"见"字式;"为"字式;"为……"式;"为……所"式;"为所"式;"被"字式;"受(于/於)"式等.对<吴越春秋>的标志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调查分析,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被动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虽然都是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们的发展前途都是社会主义 ,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如果混淆两者间的区别 ,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等同于“过渡时期” ,势必导致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产生误导 ,即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从而也就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产生了一系列忽视客观规律的左倾错误。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样是宝贵的财富。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著名诗人臧克家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新诗理论批评家之一.他的新诗形式美学观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滥觞期,50至70年代中期的发展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成熟期,先后提出了"不赞成要一定的形式"、"诗要三严"、"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诗要三顺"等新诗形式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中世时期始于12世纪末的镰仓幕府,直到16世纪室町幕府灭亡为止。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天皇势力的衰落,以及武士阶层的兴起。在这个“下赳上”的时代里,不仅在政治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武士阶层与庶民们也逐渐在文化方面发挥其影响力,使得此时的日本,出现了不同于古代史的新气息。而政治与文化的改变,更为日本中世时期的社会与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村日渐富裕,都市逐步兴起,经济活动蓬勃繁荣。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不反对求财致富,但强调获得财富应遵守"道义"原则。指出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基本制度设计违反"道义",造成"重税、兼并",从而使特权、垄断盛行,侵蚀人们的劳动所得,应根据"道义"原则建立相应的财富约束与调整机制,从基本制度设计上竭力防止和避免贫富分化。  相似文献   

15.
《北方文化》期刊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北方文化社主编,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并在晋察冀解放区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该期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并主要反映解放区的政治、文教等方面情况,作品的主流意旨在于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歌颂解放区斗争生活、宣传土地改革和边区文艺运动。该刊的封面设计与内文编排均有许多独到之处,编辑理念较为纯熟,其面向的读者较为广泛。该刊的编创团队强大,刊出的文章水准较高,具有开阔的文学视野和进步的政治意识,特别是对当时解放区的民主改革建设和文化体系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刊也是此时期河北珍贵的集成性文化史料,该刊还被学界评为“解放前珍贵红色报刊”之一。  相似文献   

16.
荀彧之死     
前人关于荀彧,可以概括为拥汉、拥曹两大观点。其实,荀彧既不是魏臣(拥操派),也不是汉臣(拥汉派)。荀彧是在困惑与矛盾中、在两难之中告别了人世。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杂赋"中的中贤失意赋,是不得志或下层知识分子自我嘲谑、抒发愤懑之情的赋作,其特点是语言接近口语化,风格诙谐,现在还可以在相关史料中找出类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边区林业发展史研究(1937-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其政权领域内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果、建设经验等对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均产生了长远影响,对现代来说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陕甘宁边区林业(1937—1950)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包括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域的演变、边区的林务机构及主管部门、边区的自然环境与森林的关系、边区原有的森林资源、边区政府的林业政策和法令、边区的林业建设、南泥湾垦殖、陕甘宁的农林教育及教育方针大讨论、陕甘宁边区主要林务人员简历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信用缺失的现有解释缺乏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本文通过系统考察信用的历史变迁,认为我国现在正处于从传统社会的为情感交易而设立的身份信用向现代社会的为商业交易而设立的契约信用嬗变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断裂、信用激励机制断裂、信用约束机制断裂、信用的产权基础缺失、信用的道德目标模糊等,必然使我们处于信用缺失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20.
债权在近现代优越地位的确立,产生了加速财产流转和提高财产利用价值的要求,这就须对限制财产流转和利用的担保物权设定存续期间。由于担保物权具有形成权的不需要相对人的行为配合的特征,因此,担保物权适用除斥期间制度具有可行性。意定担保物权和法定担保物权实现条件不同,决定了它们的除斥期间的起算基准的差异;对于主债权罹于时效的担保物权,因债权实体存在而存续,除斥期间,应自主债权的诉讼时效完成之时开始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