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化史的研究非常重要,记得我们的老师翦伯赞先生曾经说过:“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他还告诫我们:“不要把历史写成一个无灵魂、无生命的东西。”可是,现在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教学,大多主要讲政治史、阶级斗争史。近几年虽然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3.
近代和谐社会思想与实践开启了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化过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和谐文化的对接和契合,在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近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努力,就是近代国人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进行近代诠释的过程,而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地价税制度被孙中山构想为解决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于是,民国时期地价税制度得到深入的研究,国民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威权式地推进地价税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价税法律体系,并在上海等地区开展了地价税征收实践。然而,地价税制度没有能够完成孙中山设定的改革使命。除了竞争性制度安排、技术障碍、国民政府与土地所有者关系、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外,孙中山设定地价税职能也存在空想的成分,扭曲了土地升值再分配机制的制度职能。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地价税实践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经济思想制度化历程,窥探近代中国制度变迁障碍与挑战。近代地价税制度变革值得当前房产税制度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船政的近代化起到了指导作用,而近代船政则经历了萌芽、发展、短暂“盛世”及衰亡的历程.船政近代化的历程显示,任一事物近代化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先进的、成熟的.在晚清,由于海防思想本身的不成熟,最终导致船政近代化的断裂.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6)
张筱梅在《中山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3期撰文指出 ,2 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 :(1)元杂剧研究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 ,“一代文学”的地位得以确立 ,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承认。 (2 )在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期等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 (3)一批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写作活动与作品的真伪归属得以考证和辨析。 (4)探讨了元杂剧的题材内容、艺术结构和演出形态。 (5 )确立了悲剧、喜剧的概念 ,并对元杂剧的悲剧、喜剧类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6 )文献、书目的搜集整理 ,成绩尤为突出。但也存在不足与遗憾 :(1)研究角度单一 … 相似文献
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6)
我国近代(1840—1949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引进,传统逻辑系统输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西方逻辑的渗透,不仅为人们印证、认识和评判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提供了参照系,而且直接刺激和促成了近代学者对世界三支逻辑传统的对比分析。运用比较方法研究逻辑史是我国近代逻辑史研究的最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近代海防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了一定发展,其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对海防思想的整体研究、对近代著名人物海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海防与塞防关系的研究等几个面向.其研究角度大致分为军事思想、政治、近代化等方面.随着研究理论的创新,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29
马克思主义成为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历史巧合,更不是政治强制,而是源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现实、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失败,呼唤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引。而马克思主义在革命立场、革命方式、革命依靠力量上契合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需要;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性质、人性关怀、暴力革命理论和自我解放理论、主观能动性等,又给予了中国革命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为中国革命带来了质的变化,指引中国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我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具有客观的、现实的内在相关性,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天津青年会自1895年成立后,就积极从事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介绍和引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极力推进西方文化在天津以及全国的传播与发展,为天津以及整个中国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传播的途径是选派会员赴国外留学、观光和旅游,接待各种西方人士,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其文化交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着重于通过团队成员,在其会所开展各种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活动,而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1.
民权以近代权利思想为中心 ,标志着政治斗争的话语权。中国近代民权批判君权、专制的统治合法性 ,突破民本走向民主 ,由渐进改良走向激进革命 ,直到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民权。民权与国权紧密相关。民权的可行性由革命所推动 ,以国家与社会的整体性进化为依托。 相似文献
12.
13.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演进逻辑。这种逻辑体现在通过知识分子组织政党,以政党开展政治动员,以追求民主政治为核心,围绕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展开,并经过反复曲折的选择过程,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党民主引领社会民主发展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14.
晚清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形成了较系统的留学教育思想:提倡留学,力主留日,注重实用,加强管理,以培养合格的洋务人才。他以“中体西用”为主旨,去努力实践其留学教育思想,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经济改革思想的不成熟性.集中体现在它对待农村改革的问题上.作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国农村是封建经济关系统治根深蒂固的地方.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中,任何成熟的经济改革思想都应把农村改革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近代经济改革思想恰恰忽视或回避了这个问题.林则徐、魏源的经济改革思想虽然论及田制问题,但拿不出妥善的解决方法.《资政新篇》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设想尽管较系统,但却偏偏只字不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从军事到经济、到政治、到文化,汹涌而至,不断闯入古老帝国的门户。中国自此不可逆转地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剧命运,走上一条剪不断理还乱的歧途。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社会矛盾产生了新的组合,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贯穿于整个近代历史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十九大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日趋重视,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快车道,西方职业教育大国的职教模式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比研究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摸清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吸取他国先进经验,为我国职教体系建设探索可行性方法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的打击下,在硝烟和血腥之中,以民族的屈辱和苦难跨入畸形的近代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涌入,打破了中国思想文化几千年来基本上独立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纷然杂陈、飙传豹变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9.
支农是近代中国与重工商风尚并行的一个潮流。近代中国支持农业发展思想的再次勃兴源于人们的危机意识、发展工商业的强烈愿望和日渐开阔的世界视野,并从经营模式的选择、农田水利法制建设、金融支农等方面付诸实践。但是,改良主义的属性使之难以根本解决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