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在世界各地演讲时,经常有.许多人问我:乔·吉拉德先生,如果要想成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该怎样开始?我告诉你,只有一种方法。只要你按照我所说的方法去做,你就一定能变得富有。开始就在这里:请不断地推销自己、促销自己,让人们知道你还活着,没有死去。  相似文献   

2.
马艳红 《人才瞭望》2007,(3):100-101
绩效评估,是给员工做还是和员工一起做?很多直线经理对于这一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部布置的工作任务,如何做好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部该考虑的事情,“自己的价值在于评估,判断员工绩效的优劣”。他们认为在为员工做绩效评估这件事情上,自己应该“给”员工点什么,比如:给员工确定苛刻的工作标准,给员工打分,给员工划分等级,给员工处罚以惩戒不好的行为,等等。他们把自己置身于员工之外,喜欢命令和控制,把绩效评估当成公司赋予自己的权力,把很多个人的喜好掺杂到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中,使绩效评估成为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控制的管理手段,充满随意性。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和一棵树的成长有一个最人的不同。一棵树不需要“考虑”自己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它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阳光和水分吸足,把多种养分吸足、这样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人就很麻烦,有多少少年时代想当“科学家”的人最终当了科学家?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奋斗时期最关键的事就是通过不断地摸索,确定自己到底是棵什么树,到底能结出什么果子。从成龙的奋斗经历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找到自己优势的用武之地.有时这个过程会很长,因为一个人优势的发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碰到一…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只有两种。流芳百世之伟人,还有遗臭万年之恶人.如果您认为无论什么头衔,榜上有名就还不赖,那么很遗憾,伟大二字已与您背向而驰了。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有一个机会到日本去,尽管旅程短暂,但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一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这个民族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忧患和警醒意识,他们那种时刻都箭在弦上的生存态度,让人想起就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6.
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问题是“十年前你在做什么?”跟帖的人很多.有人说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有人说十年前遭遇下岗,有人说十年前在读高中.有人说十年前刚离开家乡去南方漂泊.有人说十年前自己还是毛头小子.总之大家都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7.
摔碎的瓦罐     
《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后汉时,太原有一个叫孟敏的人。一天,他扛着瓦罐来到市场,一不小心,瓦罐掉在地上,被摔得粉碎,但他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旁观者无不奇怪。有位叫郭林宗的人看到了,跑上前去问孟敏:“你的瓦罐掉了,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孟敏说:“从肩上掉下去肯定会摔得粉碎,我看它又有何用?我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郭林宗认为:这是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就劝他为学,果然十年后孟敏一鸣惊人,成为知名学士。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落水的人来说,什么样的帮助才是最好最实际的?是一根绳子。《序子》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监河侯家去借粮。监河侯是个实际的人,他知道庄子不过是有些学问却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个企业请笔者去做一个关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在培训开始之前,这个企业的总经理问了笔者一个问题:究竟这个培训有没有用?有多大作用?笔者的回答是:培训本身作用不大,更不敢保证一定有用!这个企业的总经理很困惑,对笔者说:既然陈博士都说作用不大,也不敢保证有用,那这个培训还有做的需要吗?那要怎么才能保证培训有用呢?笔者的回答是:做了培训不一定有用,不做培训就一定更糟糕。  相似文献   

10.
房君秋 《人才开发》2006,(11):37-38
企业家应该做什么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企业家究竟最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说企业家该如何给自己定位?这一点无论是对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发展,都有着比较深远的意义。在最佳的时间,选最合适的人,做相对最正确的事情,这应该是当前企业家最需要做的事情。以此前提,企业家应该:  相似文献   

11.
在团队建设中,有人做过个调查,问团队成员最需要团队领导做什么,70%以上的人回答——希望团队领导指明目标或方向;而问团队领导最需要团队成员做什么,几乎80%的人回答——希望团队成员朝着目标前进。从这里可以看出,目标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性,它是团队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有人说“没有行动的远见只能是一种梦想,没有远见的行动只能是一种苦役,远见和行动才是世界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人才瞭望》2005,(5):99-99
很多经理在面对一堆未完成的工作时,会显得焦虑,紧张不安,或者做此事又心惦着彼事,还有常拣容易的事先做而难做的事则一拖再拖。顾此失彼的结果,往往是每一件事都无法100%完成。其实聪明的经理应该学会活用柏拉图的2:8定律来处理工作或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即将80%的焦点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就不会发生上述顾此失彼,一事无成的遗憾了。  相似文献   

13.
夏志琼 《人才瞭望》2005,(10):98-98
在管理界,“不拉马的士兵”这一案例流传久远: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参观炮团演习,他发现有一个班的11个人把大炮安装好,每个人各就各位,但其中有一个人站在旁边一动不动,直到整个演练结束,这个人也没有做任何事。军官感到奇怪“这个人没做任何动作,也没什么事情,他是干什么的?”大家一愣,说:“原来在作训教材里就是讲这样编队的,一个炮班11个人,其中一个人站在这个地方。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军官回去后,  相似文献   

14.
常听人说,只要一真心谈起恋爱,再聪明的人也会变成傻瓜。那么12星座在爱情中最笨的事情是什么呢?快来看看。 白羊座:太容易相信外表老实的人  相似文献   

15.
公司请来的大牌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先问了十几个培训参加者一个小问题:“你们说,开车的人进了加油站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开车的人进加油站还能干什么呢?“加油!”超过一半的人都这样回答。从老师略显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这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补充了“歇会儿”、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能量和潜力究竟有多大,有时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许多健康人做不到的事情,残疾人却做到了,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九江市有个残疾青年叫尹小星,  相似文献   

17.
《人才瞭望》2006,(10):86-86
第一.数量合理。团队奉行的不是人多力量大的原则,而是根据需要来确定人数。需要十个人就可以搞定的问题,找来十一个人,那么这第十一个人来了做什么呢?吃闲饭吧。单单吃闲饭也就罢了,偏偏人不是动物.往往吃饱了,就找事干.干着干着,就出问题了。团队人数相比实际需要人数过少也不行。十个人能搞定的问题,找五个人干.难道要拿这五个人当牲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相似文献   

19.
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第一流的人没有时间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他不能过凡夫俗子的生活,不能在人生的许多事情上,作凡夫俗子的反应.他必须放弃或减少凡夫俗子的快乐、交游、娱乐、爱恨、争执、答辩和澄清。他必须忍住不为小事所缠,他有很快分辨出什么是无关的事项的能力,然后立刻砍掉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有限与无限     
生命也有保鲜期, 想做的事情就该趁早去做。每个人肯定在没有定数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买了一件很喜欢的衣服却舍不得穿,除非参加什么应酬或者出远门时才穿上身。许久之后,当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