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商界名人,胡雪岩充满了传奇色彩:他通过夤缘权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他延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功匹前敌。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于时的“红顶商人”。此后,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设了国药号。胡氏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  相似文献   

2.
从一个放牛娃到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真正发迹始于与钱庄的结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足如何谋到钱庄的职位呢?这里边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求职经历,它见证了胡雩岩的非凡之处。  相似文献   

3.
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从商要学胡雪岩。”胡雪岩是清末靠官员发达起来的巨商。“从商要学胡雪岩”,就是要走胡雪岩式的依附官员之路。在封建社会,要成为一个成功商人,也许这是一条捷径,但这并不是现代社会企业家的成功之路。依附别人者终究难以成功,这是克雷洛夫的寓言《雄鹰和蜘蛛》给我们的启示。 一只雄鹰飞上高加索山的顶峰,站在一棵百年古松上欣赏美景,突然看见一只蜘蛛正在自己的头顶上结网。雄鹰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是怎么上来的?蜘蛛说是抓着雄鹰的尾巴上来的。这时,一阵旋风吹来,蜘蛛又被吹回到地面上。作者感叹:世上某些人常常同这个蜘蛛一样,既无本事又不努力,不过是抓着权贵的尾巴而青云直上,却还挺胸凸肚,仿佛上帝给了他们雄鹰的力量,尽管一阵旋风就能把他们刮下来,连同他们  相似文献   

4.
一次,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在轮船上遇见一个钱庄商人问他的姓名。丰子恺答:“姓丰。”钱庄商人纳闷地问:“什么风?”丰子恺解释道:“咸丰皇帝的‘丰’。”  相似文献   

5.
那天,女儿放学回家,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不等我作答,她又继续说道:“他们都说咱家至少有50万元。”我奇怪地看着女儿:“你说的‘他们’是谁呀?”  相似文献   

6.
黄鸣 《人才瞭望》2014,(12):63-64
胡雪岩的成功,有大半归功于其用人和识人,只有识人才能用人,只有用好人才能够创造价值。胡雪岩的用人之道,对于今天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目光如炬 慧眼识人 胡雪岩个人事业的起航从结交王有龄的那一刻开始。与王有龄偶然结识.可以看出胡雪岩独具慧眼:从精神上鼓励王有龄,看出胡雪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1866年,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胡雪岩开始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有一次,左宗棠需要大笔钱财筹集军饷以及订购军火,由于这次数额巨大,胡雪岩手头的资金远远不够,虽然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筹措,但胡雪岩的资金大部分都被占用,一时半会儿根本腾不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向别人借钱。  相似文献   

8.
明朝,苏州城里有一位尤老翁,开了一问典当铺。有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间屋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有争吵声,赶忙走出来。原来,住在附近的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伙计争吵。尤老翁一向谨守“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通,再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  相似文献   

9.
胡雪岩是清末最有名的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大清首富。然而,胡雪岩在未发迹前,曾经跳过两次槽。可就是这两次跳槽,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王艳 《人才瞭望》2009,(8):61-62
要得到真正的杰出之士,只凭借钱是不能成事的,关键在于“情”“义”二字,要用情来打动他们。——胡雪岩  相似文献   

11.
吴晓波 《人才瞭望》2008,(12):62-63
1978年年底,“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大会上,邓小平出人意料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论述。大会报告的起草人之一胡平回忆说,报告在党内高层传阅时,有人建议,把这种表述改成:“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队伍”,邓小平听了汇报后,只说了10个字:“这处意见一个字不能改.”  相似文献   

12.
考察用人须防“六性”□周志军考察使用干部不当,往往会给工作带来极大损害,稍加归纳,我们应注意防止以下六个方面:一、偏面性。在考察干部过程中,只看表象,不究实质;只察一时一事,不全面衡量。使用干部只凭自己直觉如何,不管别人是否有异议。二、屈从性。对上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富了武大郎,他抛下了挑担开了一家炊饼店,还招来了伙计,并在用人标准中公然写道“凡身材比本店主高的一律不用”。方成老先生的这幅漫画炒热了武大郎,一下子武大郎成了众矢之的了:什么“压制人才”了,什么“忌贤妒能”了,许多正义之士站出来口诛笔伐,非要把武大郎批翻在地踏上亿万只脚不可,其实,笔者倒觉得武大郎挺委屈的,他的用人之道也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小故事:主人要求家猫去抓老鼠,猫未抓到,主人讥笑道:一只大的抓不到一只小的。猫回答说:我们两个“跑”的意义不同,我仅仅是为一顿饭,而它却是为性命而跑。(要求企业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主人于是增加了猫的数量,由于猫的生存受到威胁,它们“跑”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又发现,每次猫只要捕获老鼠,喂饱了肚子,进取性就不强了。(要求企业引进薪酬激励机制)主人于是提出捕获越多、奖励越多、上不封顶的薪酬政策,猫的积极得到了极大提高。又过一段时间,主人发现,因为大老鼠难抓,猫普遍用抓小老鼠来满足数量要求。(要求企业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09,(1):57-57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善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善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父亲却说:。祸害我们家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相似文献   

16.
蒋妮 《人才瞭望》2008,(1):74-75
高层认为:“钱没少花、精力没少投入,是中间管理层没做好”;中层管理人员则说:“不明白现在的员工到底想要什么”:而一线工人埋怨:“上面思路不明,瞎给我们吃药”。结果,用心良苦的培训换来大多数人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鹿的反省     
一只鹿到小河边来饮水,他低头看到了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鹿对自己两只又大又粗、枝权美丽的角非常满意,可他看了看自己的四条腿,说:“只是我的腿不太漂亮,又细又弱。”  相似文献   

18.
李淼 《人才瞭望》2006,(5):79-79
有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到了油缸边一看,油缸里的油只剩一点点在缸底,并且缸身太高,谁也喝不到。于是它们想出办法: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去喝,第一只喝饱了,上来,再吊第二只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在下面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今天总算我幸运,可以喝个饱。”第二只老鼠在中间想:“下面的油是有限的,假如让它喝完了,我还有什么可喝的呢?还是放了它,自己跳下去喝吧!”  相似文献   

19.
一份礼物     
毕业前,学生给老师送小礼物表达谢意。查理的老爸是卖酒的,他带来一个大盒子,老师看到盒子在漏液体,就用手指蘸了一滴放在嘴里品尝。老师:“是香槟?”查理:“不是。”“白兰地?”“不是。”最后,老师说:“我不尝了,你说你带了什么?”查理小声说:“一只小狗!”  相似文献   

20.
两头牛在吃草。其中一头说:“最近流行疯牛病,我们不会被传染上吧?”另一头说:“不会,我们是袋鼠啊。”已经疯了! 一只猪和一只企鹅被关在-20℃的冷库里, 第二天企鹅死了,猪没事。为什么?你不知道? 对了,猪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