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军  宋进 《人才瞭望》2009,(8):74-74
李兵存谈起他刚开始创业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也曾迷茫和徘徊过,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创业。但军人身上那股不畏艰难、勇敢进取的劲头却始终在支撑着他。他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开封所有的商品经营市场,考察了房地产、养殖、装修、电器销售等行业,也曾到省内外找老战友试图共同投资创业,但他感到每一个行业都非常难做,也都不适合自己做。  相似文献   

2.
1941年,副连长季米特里奉命参加在伊斯特腊的对德反击战,但由于战略失策,加上敌人太过强大,季米特里所在的装甲部队遭到了重创,他也被敌人的流弹击中胸部。从装甲车摔下来的时候,他一动也不动,战友们都被吓倒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的时候,他挣扎着站起来,说:“只是擦破了皮,没事。”  相似文献   

3.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酒鬼,他经常在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摇摆着回家。有的时候,他就醉倒在大街上。他的每一个英镑都换成了威士忌,以致于他没有醉的时候也是一幅眼睛红红没精打采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这位名叫“认真”的网友可真称得上是个“幸运儿”,骂了政府官员,还得了2000元,这种“美事”,到哪里找去?关键是,他过去耿耿于怀的糟心事,也通过这网上的发帖一骂,很快得到了解决:被污染的河水经过治理,彻底变清了!而此前,他也有过多次反映,怎奈环保局一直都在应付,每次拨打什么“政风热线”,工作人员都拖拖拉拉,半天才能到现场,而那时候,被污染的“黄水”也已变清了。所以,过去几年的问题反映,如果没被当作谎报军情,起码也都成了耳旁风。谁能够想到,他绝望后的痛快一骂,居然产生了奇迹。不仅骂出了效率,而且骂出了效益。可见,这“骂”,有时候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明君主之一。无论是在早年还是在他即位登基之后,都求贤若渴,非常注重任用贤良。与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政治家的认识一样,他也认为“能荐贤者也是贤”、“不举贤者为不贤”,而且,还为这事严肃处理了一个朝廷“高官”.罢了他的官。  相似文献   

6.
两年前,他是一个彻底的IT宅男,连续做了8年的技术。在这段时间里,他曾试着创业,做过网站,搞过电商,也卖过创意礼品,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7.
2005年恩锑希(沈阳)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在沈阳成立,皆川浩章先生把自己创建的NTC DREAM MAX株式会社扩展到了中国。兴奋、复杂、沉重的心情涌泉般地向他袭来。他也说不清这种投缘的背后是什么,只是想,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他将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带到沈阳,有一天能应用上,对两国对世界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陈爽 《人才瞭望》2007,(9):72-72
每个周末,小卢都会牺牲休息时间去上商务英语课——这是他的福利。“中级以上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社会培训,甚至健身也算,公司都给补助。我选择的两项培训.公司都能报销,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小卢说,他现在觉得很充实,更自信,也选择了留在这家企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中国人,几乎人人都在盼望成功,都在努力争取成功。作为成功者的乌·巴特尔先生对“成功”的理解发人深思:“美国是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因此,不少人认为有钱即有幸福,成功的标志也就是发财。但我认为不能以拥有多少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志,还得看一个人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是否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巴特尔先生是蒙古族人,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他在北京长大,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二十七年。1981年他作为自费留学生来美国求学,开始了他人生新旅程。象任何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样,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他来美国的第一站是波士…  相似文献   

10.
上个周末,在街上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他跳槽去了一家新的公司,听说职位不低,年薪可观。以为他会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毕竟不是人人都如他这般好运,谁知他却愁眉不展,眉头紧巴巴的皱在了一起,皱成了山川河流。原来,他去了这家新公司,诸事都好,偏偏有一个同事喜欢跟他作对,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那个同事都看他不顺眼,总是对他冷嘲热讽扬沙子,鸡蛋里挑骨头,令他厌烦不已。  相似文献   

11.
“她”叫红衣。 “他”叫蓝衣。 那时,“她”与“他”,每天都要演出两三场,在县剧场。木椅子坐上去咯吱吱,头顶上的灯光昏黄而温暖。绛红的幕布徐徐拉开,正宗的金丝绒尼,高贵华丽。戏就要开场了,小小县城,娱乐活动也就这么一点儿,大家都爱看木偶戏。  相似文献   

12.
他来自纽约,是闻名遐迩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他讲课很幽默,举止滑稽,中国的俗语名句随手拈来,“之呼者也”不时脱口而出。我们在捧腹之余,佩服不已。博士名叫:苏迪然进入他的房间,扫视书架,映入眼帘的是老舍、巴金、《废都》、《北京人在纽约》……“30年代,中国的作家灿若群星,他们深深地吸引着我”,博士说道,“这时,如鲁迅、茅盾、郁达夫、曹禹……等一批中流砥柱大都拿出了传世之作;丁玲、沙汀、萧乾……也都崭露头角。”30年代正值中国文化的多事之秋,新文化运动的余热未退,“左联”文学的方兴未艾,西方思潮的涌…  相似文献   

13.
困狗     
他是训犬员,一位特立独行的职业训犬员。他的训犬场是一大片废弃的厂房。 刚刚踏进他的领地,就有一群狗围上来,不咬,也不叫,只是身前身后地围着你,狗眼里写满警惕,让你举手投足都不得不小心翼翼,更不用说弯腰拾点什么拿点什么了。  相似文献   

14.
在他的办公室.我们看到附设了一个搏击室.而他宽大的办公桌上,除一台苹果电脑外,空无一物:左手边墙面的书架上也只摆着一台黑色跑车模型.他认为自己的知识都来自于互联网.并不需要拿书做摆设。  相似文献   

15.
灯下黑     
他和她在一个单位好几年,彼此都很熟悉,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一天,她调走了。临走时,她笑着对他说,以后有空去我那里坐坐。他也笑着说,一定,一定。 她走后,他的心头涌上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而她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后,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她觉得新单位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冷漠,很难找到像他那样的朋友。 她拿起电话,又放下了。她觉得他应该先给自己打来电话才对,男人嘛应主动点儿。 他好几次拨了一半她的号码,又放下了电话。他觉得人家到了一个新单位,不知还记不记得老朋友.万—……那多尴尬。 几个月过去了。他终于鼓足勇气给…  相似文献   

16.
证明自己     
张德亚 《人才瞭望》2009,(11):74-75
那天,我在街头碰到一个熟人,他穿着显得很是邋遢,为二角钱和卖菜的老大良斤斤计较。我见了,不免为他惋惜。他以前在我们单位的一个科室任职,工资待遇都不错,穿着很讲究,头发总是梳得有形有式的,出手当然也很大方,绝不会为几元钱和人斤斤计较。  相似文献   

17.
认识刘震云可以说是10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刚从大学毕业只身一人到北京工作。出于热心,我的一位姑表从南方来信给我开了一份清单,全是他那些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的联系地址。其中就有刘震云。信中还特意说,刘震云是写小说的,已小有成绩。我的这位姑表让我必要时跟他的那些同学联系,因为我在新闻单位、他并列的那些同学也都在新闻单位,都是同行,总会有打交道的时候。我当然很感激姑表的古肠热心,也乐于与他的那些同学建立联系。但我与刘震云的认识,却不是因为工作上的交道,而是完全出于对,1、说的喜好。大约是1985年初,我偶然…  相似文献   

18.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是个乱世,也的确出了不少英雄,诸葛亮就是三国时代众多英雄人物中的一位佼佼者。诸葛亮的识见是高出群伦的。在有名的隆中对中,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三分形势的认识,使刘备听了顿开茅塞,相见恨晚。诸葛亮堪称美德的化身,他无论在个人生活、持家律己、处世接物方面,还是在政治大节方面,都可以说是世人的表率。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筹备之后,维D也纳施特劳斯节目乐团的演出总算可以D按预定计划执行了。这时候接到策划人D吴泽洲先生的电话广我把演出的入场券D和逅悼会的活上寄给你吧I”D这就是身高一米九O、身材高大魁【梧的是泽洲的幽默本。他表达的重思是D他快累死了。按理说,他完全不必把自己折腾得这么累。他的身份是旅欧物理学家,在西班牙马德里开了一家当地最豪华的中餐馆,不少中央领导出访西班牙都要来此小想。当年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访欧时在此与他交了朋友。他性格豪爽,善于交友,欧洲各国都有人的至交,在欧洲他清闲自在得很。然…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8,(11):71-71
这种企业文化强调,在企业中,每个个体的价值实现和利益满足都对企业整体有依存性。每个个体的价值实现和利益满足,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整体所提供的背景支持。任何一个人的任何成就和作为,都是在企业这个背景和舞台上实现的,都是他的下属、同事、上司对他全面配合和支持的结果。因此,在这里,通过利人来达到利己的目的就成为一种通行的规则。奉献于他人,也就是谋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