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玉娇案"再次促使我们思考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理念和原则,司法独立对于防止权力滥用、保障自由和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在司法过程中,媒体对于防止"冲突私域化"的图谋和抵制制度外势力的干预,保障当事人获得中立、公正的审判,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媒体报道也会对司法独立产生诸如"媒体审判"等的消极影响。我国的媒体审判问题有其特殊性,不宜照搬国外因应媒体审判的对策,而应在改革相关制度、推进司法独立、树立司法权威的基础上制订相关的具体制度,以实现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科学测算案件工作量是法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的公平保障,也是法院进行审判管理和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更是推进法院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相对于传统的案件工作量测算方法,在司法大数据时代,“审判流程—要素法”是诸多方法中较为科学、简便、可行的一种。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所需处理的具体事项,将审判流程进行要素切分,通过计算各个流程要素的耗时来测算案件整体的工作量。通过选取上海市H中院,应用该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具体测算不同审判庭、审判团队的法官审理一审和二审(再审)案件的平均耗时,填补了中级法院案件工作量测算的空白。实证结果证明,通过构建新型审判团队,由速裁团队分流一定量简单案件,让普通团队专司疑难、复杂、新型案件,能够显著减轻法官工作量,提升审理效率。同时,基于案件审判耗时的统计结果,可以确定绩效考核中各类案件的权重系数,评估各业务条线的审判压力,指明人员调配的方向,并对司法大数据进行经验校准。  相似文献   

3.
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近些年来不断加剧,巨大的办案压力使法院法官特别是基层法院法官叫苦不迭。但我国法院工作人员,乃至法官数量在世界各国却傲居榜首,我国法院受理案件数也并不比国外多多少。党中央提出要合理配置司法资源,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所以,当前研究法院内部配置正当其时。本文将对我国法院法官配备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我国法官配备制度的完善提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多"和"少"作为一组反义词,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并不相同,以至出现了不平衡现象。本文首先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多"和"少"在使用中所体现的不平衡现象,然后对造成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多"具有数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四种词性,而"少"只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词性的差异致使他们在使用中表现出种种不平衡现象。另外,语义场划分中的二值倾向和多值倾向的交叉、"多"所具有的特殊附加义及认知基础也是造成它们不平衡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在解决肖志军案时应当适用《执业医师法》第24每。但是它在现实中却被《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确立的“术前签字”制度所架空。试图通过对“术前签字”制度进行革新从而走出“术前签字”的尴尬困境仍然不是一条一劳永逸的良策。只要权利保护的外部成本存在,《执业医师法》第24条就有再次被架空的可能。提高社会信任度,便是破解“术前签字”困局进而激活《执业医师法》第24条最终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有限的法律规范与无限的现实世界的差别决定了司法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行政诉讼中 ,当行政机关与法院对法律规范的理解解释与适用产生不同的看法时 ,法院有三种选择 :坚持法院的观点、尊重行政机关的看法或对分歧不作选择 ,每一选择都以一定原则或理论为指导。本文试图通过对“夹江打假案”的分析 ,来阐释审判解释权在何种情况下应尊重行政机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大语文教育观"的渗透增加了技能训练的容量,致使学法的指导与应用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另一方面,教法落后,走不出"满堂灌"的窘境。大学语文教师应妥善解决好课堂上"多"与"少"的关系,提倡教学民主化、追求教学个性化、实现教学时间简短化和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8.
9.
审判权独立是我国现行宪法明文确定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护和彰显社会正义的最坚固防线。审判权独立的真正实现需要摆脱行政权的干预,充分保障和发挥舆论传媒的监督作用。然现今由于法律对舆论监督之保护和规范的相对滞后及审判权自身的体制欠缺,在实践中又出现了"媒体审判"以干扰甚至威胁司法权独立行使之势。本文拟在浅显触及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找出其中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迭代,但人工智能司法在运行中仍面临内生、外来的困境和质疑。人工智能司法开发技术的功能障碍、类案类判技术尚未发挥其应然功能、算法黑箱与法律决策透明性的天然冲突、人工智能不是“人”等窘境是人工智能司法运行中需直面的难题。要素式审判是指根据不同类型案件的特点,抽取出该类案件的共同事实要素,围绕案件的基本要素进行庭审并制作裁判文书的一种略式审理方法。引入要素式审判方法有助于缓解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压力、提升类案类判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提高裁判文书说理以及心证公开的程度、增加“人情味”,从而提升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运行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以审委会为代表的案件讨论机制的实践合理性正日益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审委会决策机制的功能限缩问题。在审委会实际角色作用逐渐转变的过程中,法官会议讨论程序逐渐浮现并得到制度化。法官会议所具有的“正反校验”作用有助于解决疑难案件中法律适用的权威来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替代审委会规范法律适用的功能。法院内部案件集体讨论机制的流变,反映的是法院内部权力集中度的差异,即从审委会的功能限缩到法官会议的制度化呈现出从集体决策权到集体讨论权的权力变迁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法官群体在审判权力方面渐进的规模化、结构化、自主化,集体理性走向个体理性的过程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2.
油画风景写生中对画面整体的单纯性把握,一些因素的推敲或提炼,一些方面的减弱或减少,实际上是画面艺术性的增加,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就是艺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理念:"少即是多"。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中国司法语境中,司法信任危机越来越凸显.从宏观上来看,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权利观念的冲击,同时社会结构变革加速,社会同质性降低.但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国的一些诉求机制却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司法诉求机制与行政诉求机制并存,使得机构设置冗杂、行政权司法化,使得本该由司法机构来定纷止争的难办案件,更多的却由行政机关来审判或者干涉.这不仅导致了审判效率的低下和权力与其行使主体的不对称,而且促使行政权在逐渐侵蚀司法权.这固然是制度本身的结果,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法官在审判难办案件时处理不当的结果.以实用主义的审判思维为导向,重塑司法权威,进而促使行政诉求机制慢慢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同时创作者还必须把握好真实性的法律维度,以免因读者“误读”而导致侵权。而法院在面对此类案件时又必须审慎立案,避免被“读者”身份所同化,从而影响法官的中立裁判。  相似文献   

15.
立案登记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解决立案登记制和法官员额制间的不协调等内部矛盾,而且可以解决司法资源的有限性、滥诉行为多发等外部矛盾。从立案登记制度的基本内容入手,分析立案登记制度产生的若干现实问题,从提高司法应对能力、严密防范及打击滥诉和协调司法改革措施间的冲突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具体建议,以期使立案登记制真正发挥其里程碑式的强大作用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媒体审判主要是指媒体报道对司法审判的影响。随着网络等新媒介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也成为媒体审判的触发器,成为媒体审判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通过对"李某某"案的微博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的媒体审判现象,而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该案中扮演着重要的媒体审判角色。"官二代""富二代"等标签话语在微博传播过程中加深了人们的负面印象,微博围绕"李某某"的名人身份、犯案证据及相关参与人、李家家教等方面建构出倾向性较为明显的"审判话语"。在"李某某案"这样的事件中,民众往往强调一种结果正义而忽略程序正义,常常会陷入一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粗陋思维中,使代表社会公共意志的舆论与代表社会公正的司法之间形成对峙,并有可能影响审判结果,这是媒体、网民以及司法部门都需要警惕并反思的。  相似文献   

17.
刑事案件中,一审裁判作出前因特定事由决定对全案重新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以及贯彻司法责任制,故可借由无效审理制度的引入和本土化构建予以合法化。当出现法官中立性存疑、庭审中具有明显错误或其他突发状况时,应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适用无效审理制度。鉴于我国审前羁押率较高,该决定还必须取得被告人的同意。宣告无效审理后,审限重新起算,对于之前庭审中已确证的一些证据,控辩双方没有异议的,可直接沿用,若有异议,应当重新质证。如此,不仅能为司法实践中类似周文斌案的维谷之境提供解决之道,亦可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健全。  相似文献   

18.
业绩质效考评是检察机关进行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然而,以实体为导向、以惩罚为依归、以量化为手段的传统考评指标体系已无法适应刑事治理法治化、人权保障高阶化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案-件比”评价指标应运而生,在程序控制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为此,应从重构考评指标的作用机制、走出预设考评指标目标值的误区、强调考评指标的程序导向等方面改革与完善检察机关的考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在我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学界重归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思考,全国很多地方基层人民法院也在试点研究,文章尝试以经济分析的方法对两种诉讼制度进行分析,对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否符合法经济学倡导的价值目标以及其现实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看不见的人》的文本分析多关注于从小说的象征意象、叙事话语、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解析这部作品。通过分析一个黑人青年真实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经验以及小说中的莱因哈特和“祖父”角色的塑造来探析小说的主题:解读现代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即个体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各种外在因素所导致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和生活焦虑,失去自我、被人视而不见的生存状态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