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湖南区域学术的概括,"湘学"一词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湘学已经成为湖南区域学术的专称。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末民初,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湖南区域学术,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岳鸣 《船山学刊》2005,(1):198-198
随着人们对湖湘思想文化传统了解、认识的逐渐加深,一些学者感到有必要探寻湖湘思想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从而推动湖湘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这方面,朱汉民先生的<湘学原道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2年10月版)堪称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力作.该著对湖湘思想文化传统中最为核心的道论进行追溯与研究,以此入手揭示了湖湘思想学术的独特架构和精神追求,对湖湘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的湘学传统成就了湖南发展重要的非物质遗产和精神资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构筑了湖湘文化的深厚精髓.学术必须服务国家、关注现实、关怀民生,引领和回答社会转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彰显理论自觉和公共责任.当下湖南学术人,尤其是青年学术从业者,必须勇于担当、服务民生,必须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必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必须淡泊名利、业精于勤,必须捍卫真理、复兴湘学.  相似文献   

4.
近代湘学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知行观方面.王船山的知行观,是他哲学思想的精髓,一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有返本开新的意义.他在批判理学、心学知行观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己"知行相资"的新知行观.船山的知行观,强调实践,主张力行,呼吁变革.船山的知行观影响了近代湘学.近代湘学中有一条注重实践、强调"应变"的认识论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从船山的知行观衍生出来的.湖湘文化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认识,还构成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5.
湘学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目前湘学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与述评。着重对湘学的概念、源流、特征研究、古近代有关人物与湘学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6.
湘学是一个特指的学术文化概念。张舜徽在其著述中有大量有关湘学的论述,既有全景式的观照.又有个人的特写,生动地展现了湘籍学人的行事和学术风范,全面、客观的论述了湘学的学术渊源、学术特征,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湘学显著的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对湖湘文化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积极参与了对王船山思想的挖掘,使船山思想风靡全国。他对湘军政治集团的形成,对湘系人才群的兴起、对湖湘文化的近代化变革起了重要作用。他自己的理论思想及政治实践直接构成湖湘文化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生前还是去世之后近两百年,船山声名并不显著,船山先生及船山之学扬名,其实是较为晚近的事。随着湘籍将领的崛起,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构建区域文化体系,王船山作为可资利用的地方文化资源,被赋予振兴区域文化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书院奉祀船山,教授船山之学,刊刻船山著作,成为推广船山及其学术的平台。而且,湖湘士人所建构出的由宋至清的湘学学统传承的脉络,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书院祭祀展现的。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出生、成长、生活、著述于湖湘大地,从地域理学的维度考察船山思想的形成,既能深化船山思想的研究,又能深入对湘学的了解。船山思想与湖湘学派之间有重要的思想承接关系。一方面,从湖湘学派到王船山,其间有明晰的人物传承谱系:胡安国-胡宏-张栻-吴猎-吴道行-王船山;另一方面,王船山在辟佛观、理欲观、人性论、知行观、经世观等方面,与湖湘学派之间表现出深刻的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   

10.
陈甲标 《船山学刊》2005,(1):97-101
两宋之际,士人"多寻空言,不究实用"①,胡宏,张枝"为无经济学,万里筑幽栖"②,为救危亡入湘讲经世之学,确立湖湘经世学风,"卒开湖湘之学统"③.湖湘经世学风的确立,尽管是湖湘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阶段,但它是流而不是源.笔者以为,湖湘经世学风的源头是屈原、贾谊的经世精神及其对湘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舜徽对晚清石门学者阎镇珩的推崇与表彰,颇具有湘学传承的特殊意义。文章通过对《壮议轩日记》的文本解读,力图梳理这一层学术师承关系,从而彰显张舜徽先生早年苦心孤诣,以编辑《北岳全书》为己任的湖湘情怀。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是一位深受湘学传统影响的著名学者,其“学”、“政”、“教”结合的学术旨趣,正源于湘学学统.从区域学术史的角度看,谭嗣同个人的学术历程其实也是湘学史的演进历程,其新学学术形态的转化体现了湘学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3.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湖湘大地是"蛮荒之地",湖湘文化是"舶来文化"。但最近30年的考古挖掘及其遗存研究,颠覆了以前人们对湖南和湖湘文化的基本认识:湖湘大地不仅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的源头,世界农耕文化的源地,世界最古老陶器文化和城池文化之源。湖湘文化是早期自创、后期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的本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又是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极具区域和民族特色与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其源流有三,且表现出阶段性演化和不断走向融合与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昌济是近代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留学日本的经历和回国之后对日本学术思想界的关注及其对日文著作的翻译,都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日本当时的人格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伦理思想,以及以日本为中介所接触到的西方同类思想,是他的以人格主义为基础的民主改良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虽是两宋以来始形成于湖南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但在具有五干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丛林中,却是一棵后来居上的参天大树.湖湘文化自形成之日起,既具有中华文化的一般特征,又独具其地方特色.创建湖湘文化的湖湘学派和由湖湘文化孕育出的一代代湖湘学人,大都追求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人生,于学、于政、于人品多有建树.因此,近千年来,湖湘学人在许多方面都留有其思想和精神遗产.本文仅就湖湘学人注重“史学鉴戒”作用的传统思想作点探讨,使之能永远沾溉湖湘学林,启迪后人.  相似文献   

16.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17.
湖湘佛教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湖湘佛教在开创时期即十分富有创建性,敢于突破陈规,并且带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经世致用精神。湖湘佛教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开放融通的情怀等文化内涵,以及其开创式的理论思维方式对湖湘文化和湖湘学派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试从历代湘籍以及来湘的高僧、居士、文人的佛学作品入手,探讨湖湘佛教之特点与精神,发掘湖湘佛教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湖湘文化内核与精髓的湖湘学 ,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支脉 ,它发轫于南宋初年 ,流风所被 ,化及千年。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有学者对湖湘学及湖湘文化开展研究 ,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这些研究还是显得比较零碎 ,远远谈不上系统化 ,因而难以让读者窥其全貌 ,也就无法全面地认识与科学地对它进行继承与扬弃 ,湖湘学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它兴起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湖湘学的理论体系由哪些内容组成 ,延绵千载的湖湘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哪些阶段 ,湖湘学基本理论的发展沿革与流变情况 ,湖湘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哪些…  相似文献   

19.
著名修辞学家王希杰在他近年所著的<汉语修辞学>(中国当代科学全书之一)中专门立了一个小节介绍湖湘的修辞学研究,标题叫做<从杨树达到李维琦>;后来他又为李维琦教授七十华诞写了篇纪念文章<湘派修辞学家李维琦>①.这对湖湘的修辞学研究是一个充分的肯定.在新世纪已经开始,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时候,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湘学子,我们回顾过去,瞻望未来,对湖湘的修辞学研究做一点简单评述,思考如何在继承的道路上开拓创新,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民学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地位和作用与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近代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务实观、"日新不息、敢为人先"的变革和创新思想,对新民学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新民学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了近代湖湘文化的优良学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