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是在明代思想对“私”“利”正名的基础上,如何由“私”上升为“公”,一方面在承认“私”“利”的基础上重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私”“利”提供正当性理据。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私”“利”是不具备正当性的,而明末启蒙思潮则承认“私”“利”的普遍性与必要性。这就必须解决如何处理公私、义利关系而构建“天下为公”政治秩序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明代启蒙思潮形成了“公理”与“公利”两种分析范式,即以公理为核心,规范性的“统私为公”进路与以公利为核心,经验性的“合私成公”进路。前者调整了传统理学的“理一分殊”理念,在承认私利的同时,也认为“利必有害”,“私”“利”必须遵循“理”的客观规律,因此,道德精英的“以欲合理”的超凡入圣,以及在此基础上“布大义于天下”,即“统私为公”。后者基于气学、心学对于传统理学的突破将公利设置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而公利是私利适当关系下的总合,因此,国家治理应建设公共导向、兼容和谐的利益关系,以“合私为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种进路的背景、发展及局限,对把握明代理学与气学、心学的整体脉络,厘清明末启蒙思潮的公私义利论证逻辑,扬弃性继承中国传统利益...  相似文献   

2.
莫贤梁 《理论界》2013,(3):110-118
本文首先诠释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这一"无赖之语"中所包含的深刻自发秩序思想,并用"化恶为善"一语概括其内容,然后阐述斯密与休谟对他的批评与发展。斯密提出的无形之手的神奇功效可用"化私为公"一语来概括。从曼德维尔的化恶为善到斯密与休谟的化私为公,是自发秩序理论的修正和发展。最后,阐述化私为公的实现过程与必要条件。本文诠释了他们的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即基于人性论视角的自发秩序思想:在无形之手引导下,人们从利己天性出发追求其私利最大化的同时,却出乎意料地实现了社会公利的结果,一种化私为公的市场秩序就自发地形成了。本文旨在阐明,在他们的自发秩序思想中所蕴含的基于人性论视角的利己人假设所推演出实现化私为公的可能性之逻辑,并通过对其诠释而作出理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在嵇康哲学中,所谓“公”“私”,是理想中的“君子”与“小人”的人格主体。“君子”,无措是非,而“动以自然”,心与道合,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主张人格本体自然论,并试图通过追求理想人格实现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问题引发当前社会的普遍焦虑与关注,本文从公与私的关系角度分析公与私张力下的社会公平问题,强调三个思考进路,公与私的界分是讨论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公权力私用是导致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症结,构建合理有效的公权力监督体系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彦霞 《兰州学刊》2010,(8):211-213
在通鉴学评论方面,清代著作数量可观。受清代主流学术考据学之影响,清代通鉴学一改前代通鉴学史论空疏无用之倾向,重经世和重务实成为清代通鉴学史论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公/私两分制是社会学的重要社会分类方法,公/私的两分法在法理学中也一直有着重要位置.但是,这一两分法其实是轻视甚至忽略女性的社会贡献的.国际法是一门以公/私两分法为法理基础建立的法律部门,其对两分法的重视,更是严重地削弱了对女性群体权益的保护.某些女性主义法学者因而提出,要彻底否定公/私这种方法论,国际法也要把这种两分法完全剔除.这种建议并不合理.不应该完全排斥公/私这种两分论,而应该对其引入合理的性别考虑进行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在联合国委员会上提起相关议题,以及对人权法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对公和私及其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经济领域中的公私关系展开分析,探讨了公私共生性、公私正负性、公私斗争性、公私共存共荣性、公私互转性、公私神圣性、公私同消性等问题,对我们确立公和私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然而,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和公共关系相联系,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然而,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东亚在立公灭私和立私灭公的语境下,其社会的志愿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现有的少数志愿行动亦被压缩在无私利他范围内,难以展开。如何在活私开公的理念下,推动东亚志愿行动从精英转向普通人,努力从普通个体公民真实的生活中开出公共性,从小团体共同性中开出公共性,便成为东亚社会新公共性构建的关键。东亚应努力走出公私间的紧张与对立,在活私开公中奠定志愿主义的基础,并进而实现制度创新,寻求东亚志愿行动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民主政治中,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属主体,国家权力具有公属性。人民大众不可能都去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把国家权力委托给公务员行使,公务员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行使主体,国家权力又具有私掌性。解决国家权力公属性和私掌性的矛盾,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公务员要增强责任意识,树立义务本位观念,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金银润 《理论界》2014,(11):53-58
先秦法家认为,"公"是君主和国家的利益和意志,"私"是臣民个人的利益和原则,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公"主宰"私","私"服从"公",要"立公"而"弃私"。其"公"论有深刻的哲学、政治、人性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实现"公"需要具备一些素养、能力和手段。法家"公"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求统一、讲法治、重公正。但也有其内在的不足。如,利君而抑民,主张"严刑重罚"而否认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片面追求单一性而忽视个性与多样性等。  相似文献   

13.
宋代茶法以专卖制为主.专卖利益是依靠政府对茶叶生产流通的部分环节实行直接或间接的独占来保障的.为实现独占,必须对茶叶的营销进行严格控制管理,防止私贩.因而私茶法是决定茶法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茶法内容不同,出现私茶的方式也不同,私茶法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风俗是诚信的一个大背景,诚信是风俗的核心内容之一.顾炎武的风俗论指出:风俗关乎人道之存亡;风俗首先在于庙堂之提倡,其次在于乡党之维持;上倡之以名教,下重之以清议,再将此信誉延及于子孙,则可以救法制之偏,以保风俗之醇美,诚信之大昌.在自利的前提下,诚信永远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诚信标准不存在.  相似文献   

15.
16.
"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不仅导致了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的出现 ,而且造成了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的均衡性分化。如果说 ,前市场经济社会的人类交往还是“公私不分”的失衡发展的话 ,那么 ,市场经济社会的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则是“公私分化”对称展开的。这种社会交往的结构转型 ,是同生产与交往间的关系根本相关的 ,未来的人类交往将表现为这二者高度统一的无公无私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丁若镛文学在其本质上可综述为"匡济一世",也就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茶山与顾炎武虽然都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而且坚持"社会诗"的创作,但在创作倾向上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顾炎武的社会诗着重表现了消沉的情绪和对社会的不满.与此相比,茶山的社会诗强烈地表现出了仁爱精神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茶山在批判性地接受顾炎武的同时,在汉诗创作上体现了独特的社会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落实到公安工作中就是要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为此,就必须转变执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认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全面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建立了一个“蕴含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的庞大思想体系。王船山发扬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务求实学。“实”是这个庞大思想体系最重要的特征,这个“实”中就包含了他丰富的经世哲学。自从周敦颐创立理学,对于宇宙本体的探索构成了理学的不同门派。程颐、程颢和朱熹等是理本体,认为理在物先,理生万物,他们是客观唯心论。陆九渊、王守仁等是心本体,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们是主观唯心论。作为湖湘文化创立者胡宏,其宇宙本体既不同于程朱…  相似文献   

20.
沈凌 《兰州学刊》2010,(11):133-135
刑事私诉制度如何定位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公诉制度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情形下,应该充分发挥私诉制度的价值和作用,这对于公诉制度将是有效的补充,也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