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特别重视,他把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突破口,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农民观的产生有历史的、社会的、传统的、现实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传统农家文化、传统重农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农民斗争历史文化,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渊源就在于儒家以"无试"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现.主要论述儒家和谐观中的"无讼"思想,及在儒家和谐观指导之下的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和手段,旨在探讨"和谐"与"调解"这两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31-237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人居环境成为一个"生活┼"的新语境,受现代工业设计思想和标准化的影响,许多城镇被克隆和模式化,产生了经济效应与居住者心理需求的矛盾、生活空间与城市文脉之间的矛盾、求新与传统人居文化之间的差异。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这些基因和精神根植于现代人居设计和建设之中,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文脉观来协调人与建筑的关系、城市人居与传统文化习俗的内在联系;从人文、历史的视角研究人居群体,利用隐喻观手法将传统文化作为词汇,隐喻于点、线、面、空间、质感、色彩之中;最后用物元观的维度将人居、传统文化、文脉抽象成一个三元集合,用可拓工程方法分析传统文化与人居的关联度,用优度寻找一个合理的融入方案,构建现代人居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前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的经典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谐的国际关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域时空的融合,二者在运思方式和学理上的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5.
黄雪丽 《理论界》2012,(6):83-85
心理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心理保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因素,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他提出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致虚守静"、"柔弱不争"等宝贵思想,为现代人构建和谐心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对构建和谐心灵与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运用"大历史"观的视角、理念和方法来审视鲁迅,也就是要把鲁迅置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社会,乃至整个文明转型的特定境遇中来进行认识、把握,审视他的精神、思想和人格,以及他的创造性的文化实践及其价值意义,确立他在中国文化的转型进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所谓"国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1].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与时俱进""依法治国""修身养德""廉洁奉公""大同世界"等精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政治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社会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党的建设思想和外交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使其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的农耕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结构是形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基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短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因分裂而出现的"国"只能是中国境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非主权国。这些"国"都有着共同的中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其爱国思想属于中国爱国思想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必然产物,是古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质,而非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屈原和杜甫分别是分裂割据时期和大一统时代爱国与忠君思想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爱国与忠君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左玲 《理论界》2012,(12):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共通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根基;实现生态文明是其必然选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其价值诉求。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的深入探究,既有利于我国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初期,梁启超引进西方文化观念,首倡近代多种文体的革新,提出了著名的"群治社会构想",反映在文学思想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聚合现代民族精神,展示历史进化趋势,"言文一致"语体风格和构建市民文化空间。梁启超"群治"文学观的提出及其有益实践对启蒙国人思想、推进中国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坚 《南方论刊》2021,(6):14-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追求和睦"的国家,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含"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以及"兼济天下""天下为公"的"天下"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恰是在传承与...  相似文献   

13.
张蓬 《河北学刊》2012,32(3):144-148
近年来,在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疑问,此问题的背后可能缘于依什么样的思考框架来治中国思想作为历史的学问的问题。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作为历史的学问,学术界有多种做法,如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等。本文以钱穆与冯友兰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及其择取根据为例,以期窥探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因缘、问题、轴心、轨迹。钱穆不主张以分科之学特别是"哲学"来梳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神作为历史的学问;而冯友兰则是以西方"哲学"的框架来重新清理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重要代表,其所著之"三史"、"六书",就是以"哲学"史的框架叙述传统,以"新理学"的框架开新。在对钱、冯二位先生的学术乃至哲学观的比较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生长发展的问题与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作为西语东来以后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表达,离不开本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的意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创生、传承的承担者--"士"人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价值取向等所形成的"依附性"生存方式,对其所可能采取的思想文化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举""文庙"制度的施行,强化、稳定了"士"人阶层在社会角色中的"政治依附性"特征. "士"人阶层依附性的生存方式以及科举与文庙制度的规制作用,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以"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为轴心,体现为以如何治世为学术宗的的政治依附性特质. "中国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这种本土化特质提示我们:"中国哲学"既不能简单化为几对范畴合逻辑的排列组合,也不能以西方哲学的问题模式套用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资料上. "中国哲学"应该走到中国人的生活里,回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中,以本土的现代意叉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的"旧魂"中,才可能引出属于中国的哲学"新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和谐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历史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特性的思想成果.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合时代诠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张作成 《理论界》2015,(3):83-86
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一样,"重演思想"同样表达了柯林武德的历史知识观。在思想来源上,柯林武德的"重演思想"在维柯"重演"观念基础上实现了由思考历史本体规律到探讨历史认识性质的重心转移,继承了狄尔泰的"体验论"与克罗齐的"差异辩证法"。在命题内涵上,"重演思想"从理性与情感、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回答了柯林武德提出的"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学术评价上,"重演思想"强调价值判断对历史认知的重要性,体现了柯林武德对实证主义传统的超越;强调历史知识的思想性或目的性,也体现了他在历史认识层面忽略客观物质因素制约的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谱系中,存在三种基本的观照时间的方式:"执有观时"、"体无观时"、"解空观时",分别对应于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禅这三种文化类型。传统儒、道、释观照时间的方式不同,其各自超越时间的路向也不一样,儒家是持存和延续"有",道家是返回本源之"无",佛禅则是破除执念、顿悟证"空"。这三种观时方式可以概括出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绵延"与"空观",这两者自身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悖论性关系,这种时间悖论不仅来自各自理论本身的复杂性,更关键的是取决于肉身生命的"有死性"。正缘于此,这种时间悖论始终存在并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诗学等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9.
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是秦汉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三次更迭的历史过程.李斯提出"以吏为师",乃是拘于一种历史的惯性,固守法家传统,却违背了历史潮流;汉初新道家,由于思想立场和方法上的局限,未能充分认识和吸收儒家思想,从而限制了"黄老无为"在政治和文化上发挥更大的实际效能;董仲舒提出"独尊懦术",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把儒学上升为政治意识形态,致使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都蒙受巨大的历史流弊.历史告诉人们,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复杂的关系.必须始终注重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2007年7月14-16日,由<历史研究>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传统与文化变迁"国家创新基地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