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组织惯例是构成组织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其变化性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聚焦于分析组织惯例形成和变化的微观过程,组织记忆构成了惯例的明示例证,而惯例的表述行为体现在组织对于重复性任务的执行,从个体和组织层面同时研究惯例的变化,既需要研究个体关于惯例的陈述性知识的变化,也需要获知组织解释图式的形成和发展。根据组织学习的经典模型,组织筛选优秀个体并进行知识编码以及个体对于组织已编码知识的学习分别表示惯例认知被精炼和社会化的过程。组织惯例明示例证变化的内在推动力是组织学习的持续进行,模拟组织知识精炼和个体社会化过程同时作用下的组织惯例变化情况。 通过计算实验的方法,构建Multi-Agent仿真模型,研究多主体参与下组织惯例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用一个有先后执行次序的行动序列表示组织惯例,异质性个体对于子任务的执行顺序有差异化的认知,个体对于已编码知识的学习是陈述性知识趋同的过程,放缓个体对于组织知识的学习速度,可以给组织保留更多的变异,有利于组织的探索式学习。 用个体和组织主观认为的最优任务执行顺序与环境要求的最优任务执行顺序的匹配度反映组织知识水平,任务序列匹配度的改变用来表征组织惯例的变化情况。不同的组织学习模式下,个体陈述性知识和组织解释图式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组织惯例的优化速度和优化程度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当现有组织惯例与环境不匹配时,个体向组织的编码学习速度过快(利用式学习),无益于与组织惯例相关的组织解释图式和个体的陈述性知识的发展;降低个体向组织的编码学习速度(探索式学习),有助于保留惯例的有利变异。提高组织向个体编码学习的速度,有利于组织惯例的改进。当组织采用“先探索、后利用”的组织学习策略时,组织知识水平和个体平均知识水平增长幅度最大,组织惯例的优化最为明显。组织人员流动可以帮助组织获取对惯例进化有利的变异,此时应该加快组织编码学习的速度。频繁的人员流动会影响群体中与组织惯例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的发展,此时组织应强化利用式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2.
宋艳双  刘人境 《管理科学》2016,29(4):94-103
组织学习可以提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已有的组织学习影响因素研究,更多地关注组织结构、信息技术、环境动态性等外部情景因素对组织学习的影响,很少考虑组织内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差异。不同个体由于教育背景、专业领域、认知模式等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知识距离的存在使个体获取、吸收和使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并将对知识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 基于个体认知视角,运用多主体仿真方法,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识距离,对经典的组织学习计算模型进行补充和扩展,引入知识阈值限定知识距离的波动范围,分别在阈值相同和阈值异质性两种情况下,探讨知识距离的不同阈值对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阈值相同情况下,组织平均知识水平随阈值变动参数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当初始有近一半的个体有机会发生知识交互时,通过学习最终能够实现网络中几乎所有个体的充分交互,从而使组织知识水平达到最优;阈值异质性情况下,由于社会分类效应的存在,不同类型个体之间很难发生交互,从而限制了个体对最优知识的搜索能力。在相同的平均阈值变动参数下,阈值异质性组织的平均知识水平低于阈值相同组织,但随着平均阈值变动参数的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随着知识交互范围的增大,个体间的理解和沟通不断增强,知识也将逐渐趋于一致。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放松模型主要控制变量的假设之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 研究结果厘清了知识距离与组织学习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为组织学习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组织学习实践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如优化人员构成、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等。  相似文献   

3.
如今,越采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培育和提高组织学习能力,才能有利于组织内外知识积累,传播和共享.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培育和提高组织学习能力,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的努力把组织内外知识转变为一个内化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获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往网络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网络结构对组织绩效影响效果的争论,侧重于对网络内容方面的关注,从网络中流动的知识与成员的学习策略的角度,考察咨询网络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通过引入成员的学习策略,扩展了Lazer D的群体互动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的任务咨询网络与成员的学习策略通过调整组织中知识的分布而影响组织绩效.高密度的任务咨询网络与完全模仿策略的学习行为将导致群体知识迅速的同质化,在短期内将给组织带来较高的绩效,但不利于长期绩效的提高;而低密度的任务咨询网络与选择性模仿策略的学习行为有利于保持群体的异质知识,有利于组织长期绩效.但短期内绩效较低.最后,对组织的和谐耦合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组织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通过制度与人的能动性的调整来保持持续的高绩效.  相似文献   

5.
运用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学习网络形成过程中人际之间信息对称性和嵌入性两个因素如何影响组织学习绩效和社会网络特征。结果表明,在信息对称情况下,低嵌入性网络有利于探索式学习,高嵌入性网络有利于利用式学习;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性抑制组织学习绩效,而且,高嵌入性网络倾向于形成路径依赖,对知识学习的抑制程度高于低嵌入性网络,导致高嵌入网络学习绩效低于低嵌入网络。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中,信息对称网络的网络集聚系数小于信息不对称网络;信息对称的嵌入性网络的集聚系数变化过程呈现从高往低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了领导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支持性作用,忽视了领导个人学习对组织学习成效的直接影响。为了明确领导个人学习对组织学习成效影响的内在机制,本研究提出领导可以根据组织学习情境特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探索式学习或利用式学习,调整组织内部的纵向知识流动和横向知识流动,从而在领导个人层面实现两种学习方式的双元平衡,在组织整体层面提高组织学习成效。基于智能体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当组织处于弱学习情境时,领导应采取探索式学习应对与下属之间的纵向知识流动,采取利用式学习应对与其他领导之间的横向知识流动;当组织处于强学习情境时,无论是与下属之间的纵向知识流动,还是与其他领导之间的横向知识流动,领导均应采取探索式学习,这样才有助于提高组织整体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个人学习的多层次来源为视角,基于agent计算机仿真模型对组织中多层次学习之间的协调优化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当组织处于不同变化速度的环境中时,组织应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以及组织学习间分配,以形成最优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整体组织学习效率,最终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环境变化快时,加强个人向个人学习和个人向团队学习、减弱个人向组织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体组织学习效率;在环境变化中等时,适度个人向个人学习、减弱个人向团队学习和个人向组织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体组织学习效率;在环境变化慢时,加强个人向个人学习和个人向组织学习、减弱个人向团队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体组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组织学习方式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知识的基础观理论,尝试从外部知识获取的视角出发,探索组织学习方式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内在机理,根据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信息偏重的不同,构建组织学习方式影响组织创造力的外部知识获取路径.采用问卷调查收集275个有效的企业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通过影响市场知识获取进而推动技术知识获取,最终影响组织创造力的作用路径,利用式学习则主要通过对技术知识获取的促进影响组织创造力,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获取在组织学习影响组织创造力过程中扮演不同的中介角色,探索式学习能更有效地推动外部知识获取,从而对组织创造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多重视角提出并实证检验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进一步挖掘与检验企业从“绿”到“金”受到组织学习能力这一互补性资产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高水平组织学习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呈显著的U型关系;指出并检验了组织学习对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调节效应是通过环境绩效(生态创新有别于其他创新活动的重要变量)传导的.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组织中,只有建立了个人、团队和组织之间系统有效的相互学习和转化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中各种学习资源,提升组织业绩和健康发展水平.学习的跨层面转化是当今企业学习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但并没有相应的理论模型进行系统阐述和指导.针对这一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本文对组织中三层面学习之间的互动、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从组织中的人际交流、知识文档化以及组织流程化三种基本学习方式出发,提出组织学习的跨层面转化机制模型,并辅以五个典型案例对这一跨层次组织学习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验证,以期对我国组织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6  
本文提出了更系统完整的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6P- 1B模型),认为要使组织从整体上具有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行为能力,必须在组织的运作中具备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反馈六个过程以及知识库。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学习型组织 7个方面的设计原则。本文还提出了反映学习型组织本质特征的七大比喻,即灵敏多波段收音机(发现)、人类大脑(发明)、筛子(选择)、军队(执行)、水中涟漪(推广)、飞机驾驶系统(反馈)、及水库(知识库),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形象而深刻地理解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2.
陈国权 《管理学报》2007,4(6):719-728,747
主要回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能力系统、学习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研究(70272007)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实际应用成果,包括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模型、组织学习能力测量问卷OLCQ;学习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概念、维度、测量问卷LOHRMQ;学习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其他与人有关的管理措施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所提出的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学习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研究及研究发现。最后,介绍了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实践成就,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转移可以为组织带来比较竞争优势,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其对未来不确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共同作用可实现组织的持续成长.在回顾关于组织的重叠知识、知识转移以及学习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重叠知识与组织知识转移,以及与组织学习的关系;从组织生态学角度构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进一步论证了重叠知识可以充当优化知识转移效率与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器;最后给出了一些知识转移的管理寓意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关系及IT对二者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郭迟 《管理学报》2009,6(5):678-683
基于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理论,将组织学习过程的4I模型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进行整合与扩展,探讨了组织学习的个体、团队及组织3个层次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类知识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组织学习过程与隐性-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的动态匹配关系.与以往研究中将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作为一个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所不同的是,认为知识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是包含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过程,而IT将促进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结合.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以展示IT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组织中知识共享的智障及治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可军  廖建桥  文鹏 《管理学报》2009,6(5):580-586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出组织学习的2个层次、组织学习过程的2个阶段及知识共享不畅的3个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组织学习智障的分析框架.认为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动机不足造成个体与组织认知智障,机会缺失与能力匮乏造成个体与组织行为智障.然后针对以上4种学习智障,提出了相应的HRM策略,以促进组织内知识共享、克服组织学习智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管理的敏捷组织学习二维度模型框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壮  樊治平 《管理科学》2004,7(1):45-52
如何在知识管理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组织学习,是当前企业管 理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在剖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知 识管理的敏捷组织学习二维度模型框架. 在该模型框架中,充分考虑了组织学习的核心内容, 并围绕学习主体和学习工具的互动关系,对组织学习过程进行了构建. 文章不仅详细给出了该 模型框架的建立过程以及实施要素、原则和方法,而且通过一个案例具体说明了该模型框架在 企业项目建设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很多研究者关注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体如何获取和输出知识、以及个体获取和输出知识与其前因和结果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未考察个体获取和输出知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二是鲜有研究将获取知识和输出知识同时纳入研究范畴中。本研究的目的正是希望针对以上问题,考察企业环境中个体获取知识能力和输出知识能力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对216个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获取知识能力能够提升个人组织公民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输出知识能力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关理论,而且为企业推动组织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管理实践中,只有在组织中对人们"获取知识"和"输出知识"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组织公民行为,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组织,推动组织的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实证研究组织学习对员工—组织匹配的影响及知识惯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对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验惯性和学习惯性在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对一致性匹配的影响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