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指示和照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分析含有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或指示副词的例句,看到指示与照应的关系是:(1)指示和照应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各居一端,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2)照应就是语内照应,语外照应属指示用法或指示兼照应用法,故语内和语外照应之分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作为衔接手段,指示照应在英汉语篇中都存在。然而,由于英汉语言本身及文化的不同,二者在使用指示照应的差别非常明显。通过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中的若干文章进行中英文对比分析,总结出英汉语言中的指示照应在语篇衔接功能上的异同,从而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和提高其阅读、写作和翻译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指示代词照应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常见的语法性粘连手段,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指示代词照应时所存在的异同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了解这些异同对于翻译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指示和照应是指示语的两个重要的功能。要区分指示和照应,应该从对语境的依赖,有无参照点和有无先行语入手。另外,指示功能的使用受到话语发生时的时间空间等副语言特征的制约,而所谓的话语指示恰恰违背了这一点,它的理解仅仅依赖其上下文而与说话时的时间空间等副语言特征没有任何关系,这样也就不得不让人对话语指示功能存在的必要性产生置疑。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语料中指示照应进性定量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语都使用指示照应;然而,差别也很明显:1)英汉语各自指示照应使用频率的差异很大;2)源语与目标语的指示照应的数量不一致;3)this/that与“这/那”不完全对应。两种语言都使用照应,是由于它们具有近乎相同的表达力;存在差异则主要是由英汉语各自的功能负荷不同,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翻译中目的语规则的限制、英汉语言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指示和照应分别属于语用学和篇章语言学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但指示与照应这两种语言现象却都可以通过使用不具有确定意义的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指示副词等加以体现。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指示和照应的关系归纳为:(1)指示和照应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各居一端构成一个共同体;(2)照应就是分为语内照应和语外照应,语外照应属于词语的指示用法或者指示兼照应用法。它们分布在这个共同体的不同位置上,呈现出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Levinson对指示词语不同用法的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指示和照应的用法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指示和照应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分处两端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不同的指示语按照它们的不同用法分布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在指示语的释义过程中,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们是相互作用并呈现为一种互补关系的。语用照应的制约性是通过语用关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语篇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词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词汇意义和词汇运用有关且较难把握的语篇照应手段主要有:指示性参照、同义词或近义词照应和上下文参照等,它们分别服务于不同的词汇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照应等衔接关系的关注。通过对语篇转喻和衔接之间关系的研究,将语言、认知和语境纳入同一框架下,对照应成分进行符号学的解读,揭示衔接系统中照应的工作机制,并根据照应的工作机制将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进一步分为直陈式照应和转喻式照应,使照应系统分类更具体更精密。  相似文献   

10.
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学对照应的研究反映在语用学里就是指示研究。指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称指示 ,而对方位指示 ,尤是其对this和that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语言学界对照应和指示的发现 ,探讨了this及其复数these作为指示和照应手段的若干方面的用法 ,如近指、文内照应、文外照应、回指、下指、具体照应、笼统照应、事物照应、概念照应、思想照应、中心词照应、修饰语照应等 ,重点放在心理近指上。  相似文献   

11.
许余龙教授的高可及性标示语原则对零形词回指显性的名词短语具有极高的概括力,但用该原则对汉语诗歌中的零形回指加以验证时,发现零形回指词回指的名词短语常有省略现象。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指出无形名词短语也可以充当回指语的先行词,当且仅当该名词短语的语义内容能够通过语境补全并具备成为篇章主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兰盖克的认知语法,英语中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本质是基体—侧重有机结合体。名词性间接回指含有两个基本构成元素,即先行项和名词性回指项,但二者不共指。回指项的语义预设了先行项的意义,先行项的语义就成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基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特征,并指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是存在于认知主体大脑中的心理实体,它必然受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域的限制,所以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框棂关系”是廖秋忠针对汉语语篇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名词性成分而提出的语篇关系理论,王军将该理论框架扩展为不受语言形式束缚,两个语篇成分在概念层面相互照应的语篇关系。研究表明,扩展后的“框棂关系”理论能够用于对模糊回指现象的统一释义,只要先行项能够为回指项构建合适的认知框架,通过认知推理过程激活恰当的棂,语言层面模糊的回指同样能够顺利完成释义任务。  相似文献   

14.
空间指示语多维视角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哲学家侧重分析了空间指示语的意义特征。语用学和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者讨论了空间指示语的用法、语篇功能、语法化以及影响空间指示语选择的因素。传统语言学领域开展了空间指示语的起源、句法特征和英汉对比等方面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努力从注意、可及性等方面去揭示人们使用和理解空间指示语时的心理状态。过去的研究还存在局限,人们期待着更多解释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专题研究汉语方言指示词的论文数量增长显著。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方言点(片)指示词系统及其特点,特殊指示词的用法及其来源,指示词的虚化及与其它词类的语义关联,指示距离的分类。但目前单点方言指示词研究成果数量不平衡,详略不一,比较研究的力度不够,对语义功能及语义演变的描写较浅,类型学视野的研究也不多见。汉语方言指示词多功能性的类型学考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对英语名词词组研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都是建立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两种语法模式。在描述和解释具体语言现象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具体探讨两种语法模式对英语名词词组描述方面的异同。这两种模式都把名词词组当作重要的一级句法单位,而且描述均采用功能描述。然而,对其内部结构的描述以及相关功能标签的使用等方面,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从这些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出两种语法模式既同宗同祖又各有特色。两种语法模式的结合使用对于描述和研究英语名词词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心理距离理论入手,探讨英汉远近指示词“这/那(this/that)”移情指示差异,并探究其文化根源,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指称理论不仅满足于描写指称词语在语篇内的具体所指,还要揭示听/读者在理解指称关系时所依赖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心理表征的心智过程,因此指称关系的内涵应包含心理表征结构中的相关信息。构建认知框架在理解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指称的分类与远近特征入手,对英汉双向语料(《阿丽斯漫游奇境记》)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英汉远近指称不对称的基本表现,论证了不对称性的语用根源———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