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泽东的大同观是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立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批判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从历史逻辑看,毛泽东的大同观存在一个道德理想层面的连续性特质,这一连续性特质成为毛泽东大同观的鲜明特色。从理论逻辑看,毛泽东大同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常态”,而绝非孤例。从现实逻辑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仍然应当批判继承传统大同思想和毛泽东的大同观,继承其中蕴涵的理想主义精神,批判其中的乌托邦成分,在现实物质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建构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过程。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前后相继、持续推进的动态演进过程,此过程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内在生成逻辑。现阶段,它既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实现的新发展和新飞跃,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新推进和新突破。作为思想方法和实践原则,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离不开个人智慧与集体奋斗所凝聚起的“中国化”主体力量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所催生的“中国化”实践条件的客观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 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并告诫全党: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定要坚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亿万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共同理想,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是因为,在有的人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实用理性,与社会理想没有关系.这一错误认识,一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另一方面是对理想本身的错误理解.换言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实用主义的解读,其方法论上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能够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认知和非常精辟的论述。中共一大对社会主义实践目标的确立,为毛泽东开启“中国化”思考提供了现实依据,而对科学理论应用中个性化问题的理性认知,则是他具体探索和研究“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毛泽东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国化”的内在特质在于“具体化”,而且详细阐述了实现“中国化”的根本手段,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还深刻指明了“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理论所以科学,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时代性课题。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更为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现代性和世界性、先进性和自我完善性等特质。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丰富蕴意,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时代内容,并促使它在深度中国化中得到不断增值、升华和跃迁的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应对当今世界新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需要,是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将其与人的社会化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将先进性教育与广泛性宣传相结合,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结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汲取经验并反过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唯此才能在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双向互动与实践整合,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不仅有利于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的错误论调,而且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必要前提,更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讲不是源于单纯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上、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上,更体现在对当代现实的解释力之中。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改造世界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导理论并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当代价值,我们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概括地说,一是指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指实践,它能够说服和掌握亿万人民群众,变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三是指制度,在它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建立一种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制度。这三方面的含义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之中,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过程之中。目前,有人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同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断裂”;有人认为它实际上为“补课”而倒退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社会;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如此等等。我认为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些看法甚至是错误的。本文拟针对其错误观点,进一步阐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简单复原,也不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的照搬,而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要求而做出的科学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绝对同一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又能尽快发现矛盾,尽快解决矛盾的动态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只强调公平,主张平均主义的社会,而是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既稳定,又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和谐,但并不排斥竞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1912-1937年河南租佃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1937年,河南租佃制度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谷租开始占主导地位,租佃关系多以直租立约为主,租期缩短,地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隐性剥削加重.这一特点不仅反映了租佃方式的新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河南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工业微弱发展的状况,表明了河南在向近代化迈进过程中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作为一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一种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三方面共同构筑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基。它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指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城市化过程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种种条件: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养分和稳定剂;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和堡垒;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它是逐步实现社会公正的生态环境和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5.
私有经济的存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允许剥削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存在并不断消灭剥削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依附并服务于公有关系;初始资本靠个人劳动积累;私营阶层积极参加劳动管理;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存在等主要特征意味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不会受到损害,反而得到有益的补充促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含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只有分层次理解,才能把握其含义的完整性;只有认识各层次含义的统一性,才能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社会主义含义分为价值观念形态(道德理想形态)、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价值观社会主义作为灵魂贯穿渗透于理论和实践的社会主义之中.理论社会主义是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实践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实践社会主义是价值观和理论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具体状况相结合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党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艰苦探索。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快速实现工业化入手,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多种探索,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体制,以物质刺激取代精神激励,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这个基础上,第三代领导集体着重从建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建设入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和稳步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并把它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国外学者得出的结论前提必须是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研究视角不仅 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处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更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上去解读具有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本质。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 会主义本质认知主要有两个领域的争论:一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否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 社会主义本质谁是核心地位。这两方面的争论都不够全面和具有说服力,可以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中所形成的创新理论突破以往时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继续坚持和完善。这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现阶段分配理论与分配政策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我国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的论述已较为详尽,本文仅就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做一些探讨,以求能够澄清某些模糊认识,利于我们科学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一新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20.
理想信念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既是支撑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保障。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体制创新、人民思想观念剧烈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当前,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重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首要的重大历史课题。笔者从当代理想信念的内涵、合法性、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入手,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了试探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