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只能是针对生产资料而言。这是一种强调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基础上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超脱私有制和公有制,从而最终使所有制消除的所有制观。所有制的选择与发展,必须以生产力状况为基础,必须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为标准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或“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预备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来说,它是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传统理论之所以不承认社会主义是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其重要原因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公有制”混同。生产资料公有制有原始公社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将来的共产主义公有制。从生产资料归社会公共所有,社会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借他对生产资料的所有不许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点来说,所有的公有制都是相同的。就后两种公有制而言,从生产资料公有,从它们都是在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同一水平,由社会中心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直接把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这一基本设想,是以未来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高的发展,消除了社会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差别,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只存在劳动者劳动能力差别的产品经济的社会为前提条件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按劳分配的尺度——“劳”具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把生产力归结为三要素,即:(1)劳动者;(2)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在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列入生产力,但他认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人、工具、劳动对象这三要素的本身已都包含有科学技术,可以说,科学技术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属于生产力范畴。马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的设想,最早是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处的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设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它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唯一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同劳动者的直接结合,即由全社会劳动者共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资产阶级国有化曾一度甚嚣尘上,被当作“混合经济”、“福利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曾几何时,现在国有化又被当作万恶不赦的事,掀起了一股“私有化”的小台风。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什么时而宣扬国有化,时而又鼓吹私有化呢?考察一下私有制的产生以及这些经济思潮和政策的相互交替,对了解当前西方的政治、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受到的批评在原始社会后期,因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每一家庭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引起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历史上已经经历过三种主要的私有制:(1) 奴隶主所有制。在这种制度下,土地、耕畜、工具等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不仅不能占有财产,连他们自己的人身和子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如何发展生产力?在这方面,就不见得形成了一致看法.这是哲学理论面对时代的缺憾.对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探究,如果我们以哲学教科书所阐释的相关理论内容作为参照系的话,明显地可以看到其认识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不自觉的探索阶段.哲学教科书大多采取了两条思路,一是从生产力构成的三要素出发即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出发,从“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的比较中去探讨生产力发展之动力,认为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这无疑意味着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劳动者这一主体因素.这一观点是有一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赋予他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意识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求之于政治经济学。随后很快又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必然发生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有制外部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公有与私有不仅可以结合而且也可以转换。所有制内部结构改革主要是对国家所有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解决公有产权的所有者缺位的矛盾,真正实现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劳动者又称为“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简称为“物”的因素,科学技术渗透和凝聚在“人”和“物”中,对生产力发展起重大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科学技术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而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一种应用。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从而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第一,通过学习教育和训练的途径,转变劳动者的智力和技能。劳动者的劳动包括体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初级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特殊本质,是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构成的。初级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中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有自然方式和社会方式之分。就前者来说,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并无本质的区别;就后者来说,它虽然采取了初级的形式,但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仅仅”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与生产力发生间接联系;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通过经济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进行的。这种观点不仅直接地支配着哲学界,并且严重影响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则表明上述观点是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又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兹就管见所及,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时,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疑问:列宁认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全集}第3卷第843页)现在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两种提法是否矛盾?如果说不矛盾,这两个“第一”的关系又怎么处理?我们的看法;这两种提法不矛盾,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游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的命题的深化。“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是就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关系而言。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人,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它能够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开发科技动力的途径主要有:实现劳动者的“智化”;推动生产资料的“物化”;消弭科学技术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正> 正视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认识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切实掌握正确处理生产力内在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对于我们提高建设本领,加速四化进程,是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意见。有的认为是人和工具的矛盾;有的认为是人和物的矛盾;也有人提出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上述意见均有偏颇片面之处。“人和工具的矛盾”这种说法,把劳功对象排斥于生产力之外,这样,生产力就成了一种可能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不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了。“人和物的矛盾”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含糊,因为毕竟不可以把“人”和“劳动者”、“物”和“生产资料”完全等同起来。“人和自然的矛盾”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不断提升而呈现出来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具有实践性、全面性、发展性的性质。新质生产力外显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这些构成要素质量的提升即“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等,形成了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一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以培育高质量的“劳动者”;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这两个要素的质量;三是建设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实现劳动对象的扩展;四是加强党的领导与培育企业家精神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存的源泉。”[1]土地是农业中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土地管理制度,则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1982年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随  相似文献   

18.
付廷臣 《南都学坛》1999,19(2):70-72
传统劳动价值论忽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建立在传统价值论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不适应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近来在对劳动价值论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见解”,又过分夸大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由于经济学工具箱中缺乏劳动能力量、劳动量、劳动时间量和劳动者支出量这几种工具,结果不仅争论双方谁也说不服谁,而且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也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认识到这几种工具,可以很容易地解决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问题,为发展劳动价值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 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中,客观地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二重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二重性,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两个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一重性的内涵,即不断满足全体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又是联合起来使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体劳动者,劳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系统实体要素的结合方式,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即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配置关系,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建立起来的,这种活动就是人类特殊的活动方式——管理。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软件要素,其性质是由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特征决定的,它决定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管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变革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