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7·16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既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又表达了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于2002年10月26~27日在武汉隆重举办了“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万斌  余华 《浙江学刊》2003,(1):5-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是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和巨大鼓舞。在新世纪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我们要抓住机遇 ,顺应时代的要求 ,迎接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种矛盾和复杂关系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和矛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又一座里程碑。它一方面体现着全党和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进化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运行前沿的最新认识 ,另一方面又作为具有浓烈时代精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构成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指南 ,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着政治保障和正确导航的作用。自觉学习、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乃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 ,也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得以坚持理论创新 ,永葆青春活力的现实途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确立了历史起点,也开启了其百年建构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部署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建构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产生了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这篇论文结合作者本人的治学经历,尤其是作者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论述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方面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地推进”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新理解、对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的新探索和对马克思哲学来源的新反思。  相似文献   

7.
当前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先进性 ,在代表“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上下功夫 ,使理论研究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下功夫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牢记宗旨 ,在代表根本利益上下功夫 ,把科学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推动普及 ,在促进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知识、增强执政能力上下功夫 ;必须坚持贯穿全部、统筹全局 ,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突出 :突出现实 ,贴紧要务 ;突出重点 ,破解难题 ;突出优长 ,打造精品 ;突出创新 ,繁荣学术 ,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麾 《浙江学刊》2006,(4):8-13
2004年6月计亚男写了篇报道,发表在《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版,题目是《中国哲学学术走向》这篇报道对《哲学研究》、《世界哲学》、《浙江学刊》、《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河北学刊》、《人文杂志》、《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州学刊》、《文史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求是学刊》、《教学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等十几家学术期刊哲学编辑纵论中国哲学学术走向和前沿问题做了概括。中国哲学学术研究怎样回到现实、从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江总书记的“八七”和“四二八”讲话,是中国共产党迈入新世纪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定位,并从多方面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文章还对江总书记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归纳,就如何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区逻辑,厘清阻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价值矛盾,探索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制度路径,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创新、整体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7·16”重要讲话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来说,坚持“双百”方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保证,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应当承认,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属于科学的范畴,但它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新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解放话语权,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目标,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途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诉求和基本取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首当其冲的要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只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种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取得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实现理论成果的重要价值,并使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泽民总书记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会见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部分专家时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托的希望和委以的重任,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如何加强管理提出了新任务和新目标。  相似文献   

15.
孙德江  吴柏岑 《社科纵横》2010,25(10):1-2,8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落实这一决策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文章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运用实验等方法,存在所谓“不可能论”和“不能论”,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适当地运用数学、统计学等作为基础知识的实验方法,其实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吸收科学发展新成果的创新之举,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研究搭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10):164-166
哲学社会科学是促进人类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所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引领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本文主要论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优劣势,并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议,期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应帅 《创新》2012,6(5):12-15,126
近几年,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某种角度理解,其具体涵义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就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论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结合社会科学工作实践,就建立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的若干问题做了一些探讨。科研竞争与激励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属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反映和要求,须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市场化”。建立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必须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以及社科系统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要配套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