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恩主义经典作家所使用的生产力概念都很多种,其中“生产力”是一个总体概念、一般概念,“劳动生产力”则是生产力的本质形态,它规定着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而其它许多关于生产力的概念,诸如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科学生产力等,都只是劳动生产力的转化形态或具体形态。因此,只有弄清劳动生产力这一范畴,才能正确理解生产力的根本涵义、构成因素,运动规律等,并把它作为逻辑起点和主线,展开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劳动是考察生产力的出发点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财、富生产的一般社会形式,即研究各个社会的财富创造、获取的普遍形式及其…  相似文献   

2.
一 关于生产力的内容,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二因素论”,即生产力只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构成的,所概括和反映的只是一种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三因素论。比“二因素论”前进了一大步,它反映现实的生产力。但由于、三因素论,同“二因素论”一样,也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因而它所反映的也只能是抽象的或可能的现实生产力。“三因素论”虽然表明人们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力,具有其作用的对象和被吸收的载体,可能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意味着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和劳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商品经济关系以及市场经济关系从经典作家的“生产关系”中剥离出来,提出“生产力运动的经济形式”这一新范畴。认为商品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力的经济形式中的一种。当代社会生产力的现代物质技术形式与商品经济形式的统一,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地。当生产力的商品经济形式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由此影响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也采取商品经济形式时,这种经济形态便被称之为“商品经济”,从它的调节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这种社会经济便是“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产力问题和使用生产力概念,都不是从马克思才开始的。在他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社会财富的来源及其增长的原因,就已经试图揭示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并且相应地使用了“劳动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资本的生产力”等概念。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使用的生产力概念,无疑是从对这些概念的批判研究和改造充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握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才能理解马克思在生产力问题上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对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关系到生产力经济学的基础。“二因素论”与“三因素论”从五十年代争论至今未有结论;“多因素论”、“系统论”又先后出现。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先从生产的科学定义出发。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来是哲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最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李永年、杜建平同志主编的《哲学与实践》一书。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最新的尝试。综观全书可见如下特点: 第一,鲜明的实践精神,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这既是理论的目的归宿,又是理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去指导活生生的改革实践,才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该书以“万源县科技兴农”这一典型作了很好的阐发,形象地说明了生产力的两种形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条件、以及“科技第一生产力”原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世界历史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先进生产力“世界历史性”的一般逻辑规定性、先进生产力的同构性、中国社会内部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历史性问题 ,并进而从“世界普遍交往”、中国先进文化的构成和发展规律的角度探讨中国先进文化的世界历史性问题 ,是当前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正在日益强烈地经受着新科学技术浪潮的涌动与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已经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新科技群。这个高新科技群的涌动和冲击,必将是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力质变的狂飙时代。其威力所至,也必将对所有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发生深刻而强烈的影响。为此,自目前起,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它的严竣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党及时作出了正确而明智的选择,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公正的确切的评价,其意义重大而深远。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在总结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经验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提法,要比“也是生产力”,“潜在形态的生产力”的提法,无疑在认识的深度上前进了一大步,是对科学技术应有地位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社会变迁的终极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却长期为哲学、经济学所遗忘,甚至出现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一类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然而,客观规律总是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承认它。生产力终于在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恢复了它的权威! 党的十三大确认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认清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现状,是作出上述论断的基本依据。正如赵紫阳在“十三大上的报告”中描述的:“突出的景象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  相似文献   

10.
龙观华 《社科纵横》2006,21(3):19-20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生产力发展动力时,既继承前人,又有新的突破,提出了“改革动力论”即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创新动力论”即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动力论”即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社科动力论”即社会科学是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巨大动力,“人民动力论”即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这就构成了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思想的基本框架。掌握这一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什么是生产力?我国近几年出版的哲学和经济学等普通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表述的:“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因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这两项,就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对此,我们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中,一般的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非实体性要素则包括科技、教育、信息、管理等等。在实体性要素中,则仍然是“人的因素第一”。在生产力系统中,个人生产力仍然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因为科技的进步不能离开人的主体能动性,任何科学技术都是靠人去掌握和驾驭的。因此,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系统的提出,使人们对经济科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生产力的认识,摆脱了传统的“因素论”的窠臼,把研究起点提到了一个新水平。系统的观点,不仅使人们一开始就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在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为自然科学方法同经济科学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使得对生产力系统进行数量分析成为迫切的事情。 生产力系统的若干规定性 对生产力系统进行数量分析,有几个必要的理论前提: 首先,生产力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说是由分工、协作联系在一起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体。这是一个宏观范畴。一般来讲,生产、分配、交换、…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深化企业改革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又明确提出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可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调整经济结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经济结构是经济系统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比例,主要包括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资结构等若干子结构。制约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特征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力,如劳动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等等,而是综合生产力。马克思曾说过要“发展一切生产力”,本文认为应该将它理解为综合生产力。综合生产力的具体形态有:客体综合生产力、主体综合生产力、过程综合生产力、时间综合生产力、空间综合生产力等形式。综合生产力就由这多种综合生产力耦合成创造综合经济利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世梅同志《流徙文化论》,“把人类的流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这是一个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明创造了生产工具。人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创造文化。这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劳动同本能的、动物式的劳动相区别,才成为真正的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17.
张绍礼同志编著的《生产力经济学》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乏新论的著作。该书在篇章的安排上是由浅入深地展开的。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到生产力的结构体系,从静态生产力到动态生产力,从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到对生产力运动的调控等依次论述,全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框架体系。什么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要素?这是该书首先遇到的问题。建国以来,传统的经济学常一常把生产力归结为人和工具二要素的结合,或为人、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的结合。《生产力经济学》面对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现实,在生产力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刘守和一、生产力的两种形态及其中的社会科学随着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转入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因素。因此,科学技术的存中呈现两种基本形态,即知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知识形...  相似文献   

19.
依据马克思总结和运用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 ,可以发现 ,邓小平理论的起点范畴是“人民需要” ,主体范畴是“发展生产力” ,终点范畴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就是以这三个主要范畴构成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廖学盛 《求是学刊》2007,34(3):123-12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创立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说明,“历史的进化像自然的进化一样,有其内在规律”[1](P391)。人类历史的进化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依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构成唯物史观的基石。关于奴隶占有制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整个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奴隶占有制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和内容,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不断丰富而深化、发展。1887年,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