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彭茹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4):98-101
文章从句法层面对"X有的是Y"句式中"X"和"Y"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性质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从语义和语用层面探求"Y"用法灵活性奠定句法层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很"的否定格式"很不VP"和"不很VP"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非常高。学者们对其句法特征尤其是对"不很VP"展开了讨论,看法上存在一定分歧。从句法结构和句式选择方面对其句法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论“一时”     
从"一时"的主要句法功能入手,得出"一时"为时间名词的结论,并分析了"一时"在作不同句法成分时的不同的语义特征,讨论了"一时"对词语、句式的选择等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叶,随着"乔姆斯基革命"的到来,句子的语义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法学家和语义学家的重视。作为语义研究对象的句子,句法歧义是其中一种。本文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角度,深入了解歧义现象,对引起句法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英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精细性的理解,同时,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进行英语教学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要X就X"作为一种典型的框式结构,对它进行全面研究的并不多。从语形、语义、句法、语用等多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深入我们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内容有:词序调整和句读层次、复合词结构、句法结构关系、句法语义关系、词的句法功能义、句型句式、修辞分析等;反映了唐人的语法分析成就,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一宗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句法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认为英语句法特征是主谓结构体 ;汉语中的简单句 ,其最明显的句法结构特征是主谓结构体 ,汉语中较为复杂的句式 ,其明显的句法结构特征为话题———说明结构。另外 ,汉语句法结构具有内在的、隐含的、模糊的关系 ,而英语句法结构则具有外在的、显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存在句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常见句型,也是一种特殊句式,有其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现从存在句的定义、分类、特点等方面探讨英汉存在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法界对"得"字句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均有较为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在句法结构层面上的研究基本达到了描写的充分性;生成语法领域对"得"字句的研究主要以"得"字的句法范畴为出发点,以解释的充分性为目标,对"得"字句的产生进行推导和诠释。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以《醒世姻缘传》为例探讨近代汉语"个"前"一"的隐现问题发现:"个"可以分为量词"个"和非量词"个",除了在个别特殊结构中必须显现外,非量词"个"前的"一"一般隐省。量词"个"前"一"的隐现与句法结构有关,"一个"或"一个+NP"前没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必须显现;"一个"或"一个+NP"前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可以隐省。  相似文献   

12.
“说A就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其常规格式是“说A就A”。一般认为,这个格式有“一想到……马上就”的意思,事实上,它还有“极易发生某事或事态难以预料”和“对事态的肯定,态度坚决”的意思。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主要是由副词“就”的不同义项和动词“说”的意义虚化导致的。在句法结构上,变项A、B也不仅限于动词性结构和形容词,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历来学者对“九合诸侯”中“九”的词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实数”说、“虚数”说、“聚合”说、“第九次”说,亦有认为表“虚数”和“聚合”兼可等。文章利用古文字形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九”在古代有“聚合”义,并通过对“九合诸侯”的“异文”等材料的辨析,认为其中的“九”是“聚合”义。  相似文献   

14.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词源“诗余”论的承传,大致有三条: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的承传,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的承传,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的承传。上述传承,从不同视点上展开了词导源于诗体之论,共同构出古典词源“诗余”论的主体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古汉语虚词"而""已"和习惯说法"若是(如彼、如此)其……"作了与传统不同的解释,连词"而"字用在主谓之间纯粹表示逆接;陈述语气词"已"字用在陈述句句尾,主要表示肯定论断;"若是(如彼、如此)其……"等并不是"其……若是"、"其……如彼"的倒装,应该是两类性质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那叫一个X"是一种表强调的主观性句式:"那叫一个"在有程度区分的成分前,能强化其程度的非同寻常;光杆行为动词也能通过语境的激活进入该句式,强调这种动作行为的不一般;在强性或极性状态性的成分前则表达对这种状态的"极性"的单纯强调,若状态不是强性或极性的,则也有一定的强化作用。"那叫一个X"的主观化历程为:从表示客观判断的"那叫X"到有主观强调意味的"那叫X"再到主观性更强的"那叫一个X"。"那叫一个X"与"这叫一个X"呈现出使用上的不对称,这与它们作指示代词时的基本用法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汉语领属结构"他的一张嘴"中的"一张"以及"他的这/那位父亲"中的"这/那位"都不是结构的必有成分,都不表数量和指别等基本意义。通过与光杆被领者前后成分匹配情况的对比,文章发现此类领属结构被领者上的"一/这/那"并不是定指/不定指用法,而是主观评价性用法,同时指出了其中有定和无定标记词用法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层面来探析湛约翰对"道""德""阴/阳"之文化内涵的诠释,对其如何诠释及诠释的缘由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作为一名传教士的湛约翰翻译《道德经》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文化,即:言说"自我",但最终的结果是促进传教的同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西传,即:言说了"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