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情运动文情,即文章情感,是我国写作理论古老而复杂的课题.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写作家作过许多探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是,最早谈到情与创作关系的并不是《诗大序》,先秦《礼记·乐记》就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屈原《楚辞·惜诵》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之句.嗣后,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  相似文献   

2.
说杜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诗研究向称显学,但经千余年之努力,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该文选择名作三篇(《春望》、《赠花卿》、《八阵图》)试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玄鸟生商商族的起源,神话谓之为鸟生。《诗经·商颂》篇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史记·殷本纪》也说商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卵所生。史家对这一神话传说的解释,撮其有影响的,大体为下列几说: 商族以玄鸟为图腾,故尊其祖先为天降玄鸟所生; 简狄吞玄鸟卵因孕生契,是有娀氏女简狄为了生育而求祷于通婚氏族的玄鸟图腾: 简狄吞玄鸟卵生契,表示契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人物,因而契之前是母系氏族社会,自契起才有男子世系。从契起商族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人叙述传说时代的父系世系,到这时期不能再追叙上去,便发生“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传说。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德充符》篇中提出了“无情”说,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认为“无情”在《庄子》中有3个涵义:一是指抛弃附加于人本真之上、纷扰人天然德性的世俗虚妄之情,恢复自然真情,而不是没有任何情感;二是指超越有限的知识、思虑,以成就“真人”达到“真知”,实现对绝对的道的把握,而非反智主义;三是指放弃站在私己的角度对事物做出是非好坏、有用无用的价值判断,肯定万物自身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桐城派是对中国古代的散文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文学流派。方、刘、姚“桐城三祖”,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则是桐城派美学思想的起点。 桐城派在美学理论上超过前代古文家的地方,就在于对散文艺术美所作的理论探讨和贡献。桐城派的奠基人方苞,把前代古文家关于语言修辞、章法变化的理论予以系统化和深化,提出了散文创作的艺术技巧论——“义法”说。刘大櫆继方苞之后,深入到创作个性和艺术意境的领域,提出了“神气”说。姚鼐集方、刘之大成,在综合各种艺术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在《答谢民师书》中以“系风捕影”之喻,贯串“风水相遭”的兴会说、“写影传神”的意象说、“技道两进”的辞达说,而归于正确处理主体、客体、中介体三者的辩证关系,使作品妙合“自然”。此说深得艺术三昧,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声无哀乐论》(下称《声论》,凡引该文,均不另注),是“中国美学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的重要文献,它的理论价值是人所公认的。但是该文既主张“声无哀乐”,又承认音乐欣赏过程中人的情感发生是宏观存在的现象;既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轨不相经纬”,又承认“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由此颇遭人诟病,被讥为“二元论”,“自相矛盾”等等。近来不少论著对此持有不同见解,探讨渐趋热烈。然而要在嵇康本人的认识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意他提出的“导情说”理论。对此,研究者已有涉及,但似注意不够,致使问题的解决不尽人意。本文拟就此贡献一点浅见,或可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诗?或者说,诗的本质特性是什么?这是历代诗论的中心论题。《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南宋严羽对诗的界说,对诗的本质特性的规定。严羽对诗的本质特性的这一理解,源于东汉《诗大序》。《诗大序》融合了前代诗论中的言志和抒情二说,并从先秦哲学中引入“情性”一词,用以规定诗的本质特性,形成了诗本情性之说。从此,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史上,便出现了主志、主情、主情性这三大派的鼎立。南朝刘勰、隋代王通、北宋黄庭坚等人,都继承了诗本情性的  相似文献   

10.
胡适“五四文艺复兴”说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五四文艺复兴”说发微洪峻峰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人们在不同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说。现在,我们大都把新文化运动叫做启蒙运动,然而在五四时期,胡适则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在当...  相似文献   

11.
说陶二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以上两句话,大约从念初中时就背熟了.我此生,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了不少的书,陶渊明的全集,也差不多是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完的.  相似文献   

12.
清人吴雷发所撰《说诗营蒯》有昭代丛书一卷本,丁福宝收入《清诗话》。吴雷发字起蛟,号夜钟,又号寒塘,江苏吴江人,诸生,生卒年不详,为康、雍时人。自明代前后七子相继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拟古之风后,虽经公安派、竟陵派之扫荡,但在清初至康乾年间其余风并未息歇,诗坛上拟古反拟古之争依然存在。吴江叶燮起而著《原诗》对拟古风进行抨击,有摧陷廓清之功。吴雷发则以《说诗菅蒯》阐述了颇有价值的艺术见解,而且对稍后的反拟古诗论的集大成者袁枚的“性灵说”亦不无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占勇(2009)认为"V在了N"是现代汉语新兴格式;其实,此格式在明代萌芽,清代成熟,并非新兴格式;占勇不同意邢福义的"类推"说法,认为"V在了N"格式是语法化的结果;我们认为,"V在了N"格式既有语法化的动因,也有"类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唐诗新说七题朱炯远笔者因工作需要重读《唐诗三百首》,时有体悟,冒昧以“新说”标目,攒为七题,以求方家赐教。一、何谓“野旷天低树”?“野旷”句出自孟洁然《宿建德江》。诗云:“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作写孟浩然旅途中的乡愁。历...  相似文献   

15.
笔者日前已作《唐诗新说七题》,今以“八题”续之,谬称“新说”,颇觉汗颜,实冀抛砖引玉,为求名家指教也。一、“床”还是解作“睡床”好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之作,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称之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恐怕也不过分。诗中写游子因思乡情切,所以思绪恍惚,目光迷离,竟然疑明月之光为地上白霜,转而醒悟过来,便举头望月,羡月能“团圆”,又低头思亲,叹己之独处。以上对诗意的分析,千余年来早成定论,并无异议。如清人愈樾在《湖楼笔谈》…  相似文献   

1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首的《孟子序说》,首引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之文,可谓"知人论世"之必要铺垫;次引韩愈言论,重在揭示孟子辟杨、墨之功及其在儒家道统传承中的特殊位置;再引二程言论,则重在揭示孟子性善论、养气论的价值;最后又借杨时之言,将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归结到心性论上,而这正是实现儒学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与佛、老由势若水火走向互相交融的关键思想资源。这既符合历史的逻辑,也彰显出思想学说自身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一部反映隋代当时藏书和梁代以前图书流通情况的全国综合性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它的参考价值之广泛,在图书分类史、目录学史、文化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隋志》和《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一样地重视,研究比较充分和深入,发表了一些论文.论文中,论者对一些问题持不同意见.其中一些意见,我们认为与原志的实际情况不符,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18.
“说题”教学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的思维过程、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运用数学语言说出来。课堂中,通过开展说审题、说思路、说拓展、说反思等活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旧书三题     
申解放 《社区》2010,(2):12-12
好书不怕嫁二夫 在旧书市场上,经常买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居然都是崭新的。虽有一些自然折旧,纸张泛黄,但封面和内页都板板正正,一丝不苟,西装革履,打着领带,倍儿精神,好像总不显老的老顽童。我闲着没事瞎想:它们是怎么穿越这二三十年风雨的呢?世事转换,人情波折,都没有影响到它们,它们真是命大。  相似文献   

20.
民生三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出自《尚书》的一句话。先贤管子也说:“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更是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可以说贯穿着整部中国社会发展史。有专家讲,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关系到政权兴衰。这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