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罗彦民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7-112
乾嘉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代表,重视文本考证研究。清代庄学在学风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路径上都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出现了一股考证风潮。清代学者主要从辑佚、校勘、训诂、音韵、辨伪等方面对《庄子》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受乾嘉考据学自身属性和清代社会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制约,清代的《庄子》考证稍后于乾嘉考据学的发展,二者的进程表现出不同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禧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41-142
专科目录的编纂首先要解决所反映对象的定义 ,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陈桂声先生的《话本叙录》同样得先明确“话本”的定义。此前的研究就出现过扩大或缩小话本外延的两种情况。《话本叙录》对话本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中国诸先辈学者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扩大其外延而将故事性的东西都收进来 ;也没有缩小其内涵而将拟话本屏弃不录。故其在凡例中说 :“本书叙录之话本、拟话本 ,乃指古代说话人作场之本及文人仿作 ,多为短篇白话说部 ;明前或有演史者 ,如《五代史》、《三国志》平话 ,虽云长篇 ,然要亦说话之本 ,仅得梗概 ,与后代章回说部如《…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读陈曦钟《喻世明言》新注本哥舒50年代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的校注本,其中《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是由已故南开大学教授许政扬先生校注的(1958年初版)。许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的校... 相似文献
4.
罗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6-117
一代之治有一代之学,清代学术,无论渊源成果,流布影响,考据学皆独占鳌头。清代考据学,自明中后期发凡,其发展、兴盛及至没落的轨迹,实际纵贯有清一代,总此400多年的时间,固然有其断限,但涉及学家之繁,著作之夥,历史发展之委曲,林林总总,目不暇给。清代考据学自其产生之初,一直夹杂有不同的声音,满清覆灭,梁启超、钱穆辈总结有清一代学术史,一度有所论定,及至目前,时代迥异,观点流变,歧见叠出,众说纷纭,曾经俨然定论的评述不断被质疑辨正,一方面或可见学术风气之开,另一方面也足见于清代考据学立论之难。今人有… 相似文献
5.
陈辽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2)
对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即已出现了多部专著,至于单篇论文更难以数计。但因为这些论著写作之时,新时期文学思潮还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对它们看得十分清楚;另一方面,论著的写作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相对传统的,这用之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是合适的,但用之于结构比较复杂的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1):5-9
在《诗经》学史上,清人之考据成就最为世所注目。而清人之考据,实由明之杨慎启其端。杨慎于明中叶,以其博学宏才,一改宋元儒者空谈义理之风,旁征博引,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不仅影响了明后期的《诗经》经学研究,而且也为清代《诗经》考据学的兴盛,开启了先河。 相似文献
7.
刘瑾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6):70-76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考据学鼎盛期,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并形成“时代思潮”。清人考《孟》,涉及孟子本人与家世,孟子生卒年月与游历时地,孟子游事之君与弟子,《孟子》作者与篇章次序,《孟子》字词句章与思想主张,名物训诂与典章制度,可谓无所不考,卓然有成。成果丰硕,考证全面,研治深入,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白雪松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1):79-85
唐修《晋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缺憾,但对它做系统全面的研究直至清代乾嘉时期才展开。乾嘉学者用较大精力对《晋书》作了注解、校正、增补及评议的工作。他们的努力为后人研究《晋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梳理乾嘉学者研治《晋书》的成果,了解他们对《晋书》的校正所解决的具体问题,增补所扩展的材料范围,评论所达到的认识深度,对今人深化《晋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青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2):38-48
乾隆元年、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分别下诏举行博学鸿词与保举经学,选拔经明行修之士。在科举改革和殿试策论中,乾隆帝亦不遗余力地提倡经史实学。其原因在于乾隆帝不仅认为经史之学有助于端士风、正民风,良关世道人心,且认为经术事关治术,通经明史可以致用,此外还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稽古右文之治。乾隆朝一系列的抡才举措使得一大批考据学者脱颖而出,此在乾隆十七年、十九年科举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些学者或以师友、同年相互砥砺,或督学一方,表彰先贤,奖掖后学,使得乾嘉考据学蔚然成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乾隆朝的文教政策,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认识。以往将乾嘉考据学视作清廷“文字狱”下一种被动消极产物的认识,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蒋冀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4)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 训诂讲究发明.没有发明,就没有真正的训诂.发者,发隐;明者,明幽.将隐幽者抉发出来,晓喻众人就是发明.前人对古代经传史乘的疏证、诂传,用力甚勤,创获甚多.大多数的语言疑义,多已解决,欲进而超越前贤,有所发明,谈何容易?非能者莫为. 相似文献
11.
张蕊青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清中叶扬州学派是乾嘉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学者大致可分为纯考据派和通经明理派两类 ,通经明理派在重视音训考据的同时 ,也着力批判封建道德和程朱理学。李汝珍与扬州学派的学者有广泛的联系 ,《镜花缘》中以学问为小说的特征和反封建、反理学的思想倾向 ,都与作者李汝珍受扬州学派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朱彧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1)
谁也无法否认,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中,对资料的广泛搜集、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类,还史籍与史实本来面目的工作是受到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特别推崇的。由此,伴随着几千年的史学发展史,便形成了一部关于考据学的历史。特别是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考据学占据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主流,大师辈出,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一时间竟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种学术思潮,乃至形成为专门的学科。然而,就是这种广为人知的学术思潮和学科,对于其滥筋、肇始、演进、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却几乎没有人进行揭示、探究,对其… 相似文献
13.
王青芝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45-48
乾嘉时期,由于文化总结意识的增强,对《史记》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景象,评论的角度也渐趋多样化。乾嘉学者从编纂体例、思想内容、叙事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史记》进行了评论,反映了乾嘉时期的史学批评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无疑符合“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史学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1)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篇卷、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元、明三代学者对《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古文持怀疑态度,并有所论证。直到清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才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古文二十五篇是魏晋时人伪造的,从而解决了这桩千年疑案。《尚书古文疏证》对今天的历史文献研究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5):167-168
杜道流博士的学位论文《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一书出版,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我在这里谈谈读后的感想。这个选题很有意义。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语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美中不足的是,这 相似文献
16.
李何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5)
李何林教授,是我国现代文学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专家。他已八十高龄,在处理各种学术兼职的繁忙公务及繁重的学术研究工作的百忙中,为我校易竹贤同志的《鲁迅思想研究》一书作序,热情奖掖后辈,精心培育学术人材,这种精神正是鲁迅先生的可贵遗风。序言不仅热情评价和肯定了《鲁迅思想研究》的成绩,而且阐发了学习鲁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该书出版前,本刊特先予发表,以飨读者;并选载该书的一节,为校庆献礼。 相似文献
17.
薛天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36-39
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编<李白文化研究>第一辑的内容,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对于李白文化的研究.围绕李白精神和人格来研究"李白文化",要旨是把研究对象置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背景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下探讨李白文化的历史价值、现代意义乃至未来意义,从而汲取其积极内核来塑造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精神,其意义十分深远.其次是具有"攻坚"性质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只有付出较之前人更为扎实而严谨的功夫,才可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的课题设计在国内的李白研究全局中尚属首创,随着这些课题的完成,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将成为国内李白研究的重镇. 相似文献
18.
何龄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6)
同事赫治清兄新作《天地会起源研究》一书,携稿命读,并征小序.我与治清同事30多年,知道他已研究天地会十七八年.平日在办公室相聚,我常常洗耳恭听他讲研究心得,介绍新史料、新动态.治清谈论这类学术问题,历历落落,如数家珍,汩汩滔滔,若泻长河,说到动情处,眉飞色舞,不能自己.可以说,我和他共享过不少这种收获的欢乐,对他的研究成果差不多耳熟能详,我的一部分天地会知识也是从他那里获得的.因此,我承命作序,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9.
李何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3,(5)
李何林教授,是我国现代文学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专家。他已八十高龄,在处理各种学术兼职的繁忙公务及繁重的学术研究工作的百忙中,为我校易竹贤同志的《鲁迅思想研究》一书作序,热情奖掖后辈,精心培育学术人材,这种精神正是鲁迅先生的可贵遗风。序言不仅热情评价和肯定了《鲁迅思想研究》的成绩,而且阐发了学习鲁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该书出版前,本刊特先予发表,以飨读者;并选载该书的一节,为校庆献礼。 相似文献
20.
萧汉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礼教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以天,或天帝、上帝为最高保护神,而人间的帝王则是天之子,是代替上帝管理民众的最高统治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