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主张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而且反对一切外来民族压迫,力主恢复中国在世界各民族国家中的国际地位,正确地回应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危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民主国家为目标,始终与近代民主主义相结合.贯穿着近代民主精神.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主义的倡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惠及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民族精神问题方兴未艾,要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首先必须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含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种类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民族精神的概念 对什么是“民族精神”,学术界有各种表述。概而言之,大体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真正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中的积极因素,是一个民族的中坚,具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民族精神兼具文化精神、理性精神、宗教精神和进取精神四个方面。德意志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民族精神概念并对民族精神内涵加以概括和研究的民族,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德国两次统一和战后经济起飞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两次世界大战前对民族精神的错误认知也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战后民族意识的困惑。分析和研究德意志人的民族精神及其传承,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个谜一样的民族,而且可以反观我们自身,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的认知和教育对于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文化趋势加速发展与多元化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江西革命老区历史与现实的特点,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论述为指导,以对革命老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的分类调查事实为切入点,以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国家意识与民族利益等问题为研究重点,以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和基本策略为研究主线,对革命老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 最近,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都很关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认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讨论中有提出: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对这条思路我是同意的,但对此如何落实,我觉得还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在参考过去对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 ,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为准绳 ,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作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于十月上旬在成都举行了第三届全国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学者专家和中青年研究人员及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共一百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讨论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没的决议和胡耀邦同志最近关于注意做好世界民族研究、开展相互交流的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国内民族工作实际,对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利民族政策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了广泛地学术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世界民族研究作为一门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对世界民族进行横向研究的多科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改革与开放的新的形势下,对国外民族发展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就更有其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既对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造成挑战.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带来的机遇表现为: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民族精神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舞台;为民族精神之中普世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发展造成的挑战表现为:全球性的价值认同消解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对民族精神优秀价值观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固有的积极功能;导致非健康的民族精神自觉,影响民族精神健康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一是要努力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全球化进程;二是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三是要立足于本民族与世界的发展大势,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翻译的实践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的本质,重新审视了译者主体性与原作和读者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国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现状,提出在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是我国翻译事业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研究民族精神,必须先掌握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论界根据不同的界定,对民族精神的概括也不同。民族精神不是一蹙而成的,它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发展经过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几个时期,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它的境界,亘古不衰。  相似文献   

11.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5,26(6):14-16
现代大学构建研究性教学范式有两大基本问题:(一)人文科学专业学术研究基本规范;(二)人文科学专业论文写作知识。这是使学生知行统一、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结合,自觉、理智、创造性地完成大学阶段学业,并考研深造和创业发展的阶梯与桥梁。同时也是培育一代学术新人、树立学术新风的有效举措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史学发展中,迫切需要倡导兼指得失、尖锐泼辣的史学评论,需要对历史学各个专业、各大专题的研究历程与状况予以学术性的总结、评析,需要加强史学史的研究。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同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方法,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统称之为"历史学科学术史",其实质是在学术史的视野下总体强化与分支细化的史学史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历史学科学术史研究,可形成对史学业绩评定的学术性社会机制,对于克服浮躁的不良学风、保证历史学健康、繁荣地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大伟 《云梦学刊》2013,34(1):11-14
当代学术史作为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学科,为陶行知研究的转向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通过学术史的研究,将陶行知研究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口述史等方式,为陶行知研究的分源别派奠定了基础。将学术史引入陶研领域,丰富了陶行知研究的内容,增强了陶行知研究的生动性,并推进了陶研学科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学术史与“学案”体——序《民国学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岂之 《云梦学刊》2003,24(4):16-18
学术史必须研究“学术”,要研究并评论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以阐明其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学案”作为学术史的一种体裁,既有其优点,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12,(8):101-111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著写作,无论有关中国美学的断代史、通史、艺术门类史、范畴史还是佛教史等,均初获丰硕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等治史理念与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近年来对中国美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所谓"破产"、"走进死胡同"与"困境"等说法,多陷于偏颇。事实上,研究者预设诸如"审美意识"、"美学理论"、"美学范畴"或"文脉"之类作为个别美学史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其研究理念和方法陷入了"困境"与"偏至",而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关键在于方法与对象的相互适应、逻辑与历史的如何统一。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也不是糟糕的"文化决定论",批评者所谓"面向事实本身"实为一伪命题。其所言"文化"、"哲学",不是其相应美学史的"外在"与"异在",而是涵泳、高蹈与沉潜之美学理性的"本在"。所谓"美学是美学,哲学是哲学"之说欠妥。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东洋史研究,中国史占绝对多数。回顾东洋史研究,是按王朝和地域确定研究范围;文学的两大中心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有着不同的治学风格;对中国各时代的研究都有代表性的学者涌现。最近证实个别问题的研究较多,题目多种;人们关注新发掘的资料;中日历史学界考察、交流情况越来越多。日本除了在大学增设东洋史专业教育外,还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刊载东洋史的学术刊物陆续涌现。  相似文献   

18.
李伟敏 《兰州学刊》2007,(9):172-174
发生于乾隆二十二年的彭家屏私藏明末野史案以及由此引发的段昌绪私藏吴三桂伪檄案对乾隆帝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触动,促使乾隆帝思考如何消除汉人心中潜藏的反清民族意识,维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最终在实践中,乾隆帝探索出了禁书这样一种手段,以彻底地、一劳永逸地消灭汉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中共纪念史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态势:剖析纪念活动的内涵和价值;关注纪念活动本身的历史考查;借助纪念日评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为进一步拓展其研究深度创造了条件。当前,对中共纪念史的研究亟待解决三个问题,即如何界定中共纪念史学、中共纪念史学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如何推进中共纪念史学的学术功能。  相似文献   

20.
魏宏运 《河北学刊》2007,27(3):88-91
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是以政治为轴心展开的。故而,政治史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在政治史研究继续扩展的同时,社会史、文化史和区域史的研究亦呈风靡之势,关注点也由宏观转向微观和个案,且研究领域继续呈扩大趋势。近年来,在历史研究领域出现的对学术问题的论争,或是源于对资料引用或理解的不同,或是因时代变迁后审视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或是因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乃至史观不同所致。目前,学术研究的无国界性以及多元化的观念和研究方法已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在此种境况之下,人们的历史意识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由此便直接影响到对问题的看法。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取何视角,忠于历史事实始终都是史学研究需遵循的一个不能背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