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辛弃疾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不仅以其全部心力投注于词之写作,而且其志意与理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本体之呈现。辛词中之感发,原是由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结合而成的:一种力量是作者内在的“感物之心”,另一种力量是外在环境的“感心之物”。辛词之感发的本质,虽以英雄失志的悲慨为主,然而辛词在风格与内容方面却又表现出多种不同样式与不同层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郭慧英 《船山学刊》2005,(2):122-124,121
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自出机杼,词句清新优美;语言浅俗,形象鲜明生动;词音律和谐婉畅;心理描写富有戏剧性;善用白描手法和移情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苏轼、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际遇、经历和个性等角度,对他们在词风上的自我形象、意境、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在自我形象上:苏词中的自我形象体现着旷达的情怀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辛词主要塑造性格丰满、情怀复杂的悲剧英雄形象。在意境上:苏词的意境表现出清空的审美意境;辛词的意境表现出对万马奔腾、山呼海啸的战斗生活的渴求,因而气韵比苏词更加激昂、飞腾,辛词所独创的战争和军事意象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艺术风格上:苏词最引人注目的是豪放旷达的阳刚之美;辛词刚柔相济的特点最能体现他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4.
星汉 《殷都学刊》2003,(3):95-99
在两宋词史上 ,辛弃疾继苏轼之后 ,“以文为词” ,进一步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 ,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其词主要是供人阅读 ,而不求演唱。本文从稼轩词的用韵和平仄两方面来看辛词对格律的突破 ,分析其得失 ,以见词体发展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是宋词大家。他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突破词作仅供佐酒助兴的局限,扩展了词的题材。他的咏史词和不少赠答词均能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北宋末至南宋反映现实词的先河。他的即景抒情词,景物清新明晰,情致深澈隽永,实开东坡词风。他的爱情词,形象饱满,情深意挚,语言通俗,心理描绘细致,实开少游词风。欧阳修善于向民间词学习:民间俗曲《渔家傲》经他写作提倡,成为词人最喜爱的词牌之一;他还继承唐代民间词的传统,创作了不少长调慢词,在长调慢词的发展方面,其功不应埋没。  相似文献   

6.
蔡静平 《江淮论坛》2002,(1):95-101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金元全真道士词兴盛的主要原因,认为全真道士的歌词创作一方面克服了传统道教词的虚妄怪诞,使词体呈现出一种超越自我,超脱人生,精神自由无碍的羽化之境;另一方面又突破了文人词的精致典雅,促进了词体的俗化,标志着词体在荒诞与空灵、典雅与俚俗的碰撞中日渐发生着的新变。  相似文献   

7.
词是语言的核心,不同语言中词的形态差异尤为明显。基于词汇形态学意义上的英汉词的比较涉及两个层次:词的构件之比较和词的构造规则之比较。汉语中的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包括复合词和派生词)。单纯词分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前者的构件词素很具立体性与复杂性,后者则呈双重性与多源性;而英语词素却呈现线性排列且适用范围更广的特点。在构造规则方面,英汉复合词构造结构各具特色与优势:汉语注重意合,英语则更依赖于形合构词;英汉派生词都有极为不同的词缀构造。  相似文献   

8.
“意”概念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词语之一。区别于古典时代,严复以诠译方式对“意”概念的哲学内涵做了新阐发。其中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意我关系上强调“意”为心之主,并借此以“积意成我”的思想对“万物皆备于我”进行新阐发;二是针对意之运行过程,严复分别考察了觉、感、情、思、志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意识活动过程;三是对意志与行为关系问题进行分析,指明人之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合。志为行动之开展提供意义与方法,而事意味着行动得以开展的客观要素,完整的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一。严复对“意”的诠译激活了中国传统中“意”的概念,同时为中西哲学之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歌词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它借助于具有节奏和音乐美的语言 ,构成具有诗美的意象 ,表现歌词创作主体强烈而凝炼的情致。歌词的语言节奏和声律音韵 ,只有当它们通过艺术意象或意境 ,完美地表现了创作者内存的感情波动起伏 ,这样 ,也才能产生打动他人心弦的魅力。歌词 ,我们把它分为一般歌词和艺术歌词两大类 :一般歌词是直抒胸意 ,词面和词内具有吻合性 ,词和意具有一致性 ;艺术歌词是婉转抒情 ,词面和词内具有离异性 ,词面仅仅是符号 ,意却隐含在其深层 ,它给人以探不尽的兴趣。下面我们主要以李晓红编的《声乐教程》中的艺术歌词为…  相似文献   

10.
浙西词派发展至末期日趋衰微,渐为词坛所不满。嘉庆年间,先后有两个词人群体对浙西末流进行了批驳与纠正。常州张惠言注重词之内容,强调比兴寄托,意内言外,从而形成常州派;以戈载为首的吴中七子则从词之外在艺术形式入手,形成了与浙西、常州二派不同的声律派。本文从乾嘉学风的浸润、地域家族文化的熏染、词史风会等方面探讨其形成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辛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数次提到辛弃疾词之境界,或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或说稼轩某词“语语有境界”。然而,辛词境界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它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操作而呈现的?怎样以“成高格”、“有名句”的境界,对辛词作出总体的美学评价?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说些研读辛词的心得。“雄深雅健”的感情境界综观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英勇的爱国主义战将,然后才成为一位杰出的词家,他渴望战斗的激情,他的悲愤、他的忧伤,不能在“武器的批判”中得到宣泄,于是转化为“批判的武器”,为此而找到了“词”这个载体。自  相似文献   

12.
论稼轩词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辛词用典之丰富及自然巧妙 ,历代词人无出其右。通过对辛词用典的数量及典故出处的分析 ,可以看到 ,这些典故的运用与其儒家为主的政治思想有关 ,与其人生际遇有关 ,与其人格精神有关。辛词用典均能“自出己意” ,“以意摄事” ;且具有如盐溶水 ,浑化无迹 ;反意而用 ,弥见创新 ;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对辛词艺术的探讨,历代词评多以“豪放”立论,也有少数注意到其婉约的一面.笔者认为,较之其他作家的同类词作,辛词无疑更能吸引读者,这自然有其超乎豪放与婉约风格的魅力所在.为此,本文拟转换视角,在综合分析辛词的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进而把握辛词的审美价值,认识其内在的、因主体意识的渗入而产生的穿透纸背、直撼人心这种雄健深沉的力度.这一力度在具体辛词中有着不同的外在显现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能从不同的侧面传达出其深层的意蕴,使辛词产生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曹辛华 《文史哲》2012,(4):124-132
对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所起的作用,向来少有人关注。律赋与词体在起源上具有"共时"的互动作用。律赋参与词体体式建构,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能够突破律诗整齐划一的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句式来表情状物。在篇章、结构、布局、作法等方面,律赋为唐宋词尤其是慢词准备了艺术经验。作为科举取士主要手段的律赋写作还为词体提供了生存土壤,进而影响到词人的填词生态、心态与行为。要之,无视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的作用是失之偏颇的。词的体式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律诗与词的关系上,词体是律赋、律诗、骈文、乐府等多种文体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5.
庄森 《学术探索》2005,(2):136-140
本文从解读胡适杂文的文本入手,从文体结构、论证方法、行文造句及文学手法的运用诸方面探讨胡适杂文的表现艺术,指出胡适的杂文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一,结构严密。论证环环紧扣,说理极为有力。其二,清楚明白。一是思想清楚,观点明确;二是语言显浅,明白通俗。其三,议论形象。一是勾勒形象,说理可感;二是善用比喻、富于幽默,全文既通俗浅白,也还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6.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意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意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7.
陈亮为南宋稼轩派词人,其词深受辛弃疾影响,故研究辛词对陈词影响之文众矣,然研究陈亮对辛弃疾词作影响者却鲜见。文章试从二人唱和词着手,不仅阐明陈亮"以论为词"的词作方式对辛弃疾词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研究陈亮本人作为一个意象在辛词中的构建及其所散发出的恣肆意气对辛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邓乔彬 《学术研究》2006,(11):122-126
古人以“观”具有观政、观德和鉴戒之义。春秋时所重是诗之观政和观志,汉代采诗以观,六朝诗与观无涉,直到唐代,才恢复并发扬了诗可以观的传统,且赋以新义。唐诗之可观,与进士文化有很大关系。诗人有从政机会,也使诗歌回到了现实,发展了观政功能,观志之义也得到了发扬。进士文化还使诗歌突破政教性阐释,使观具有了新涵义:恢复了观谛视、细看的原义,以其能观而能写,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发展了观的游览之义,扩大了唐诗的游赏性题材;造就了诗人观察民情风俗的直接性、真切感。  相似文献   

19.
在王国维看来,批评词的标准就是意境的有无,关键就是具备深厚的情和真实的景,这样的词才是有意境的作品,这都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除了对意境中情与景的介绍,王国维还发展了意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这三种意境类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王国维那里,意境可以作为其境界理论的一个层面,专门用以描述词的艺术特质,为其境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歌的句法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句式错综而韵律和谐.杜诗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从而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2.词语省略而蕴涵扩大.杜甫精于词语的省略技巧,他的诗作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鲜明特色.杜诗词语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3.词序倒置而语言劲健.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目的是协调平仄、对仗稳妥以及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