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英国国会于1893年和1909年先后通过“断头台法”和“袋鼠法”。所谓“断头台法”,就是规定一定日期和时间届临,不管问题是否讨论完毕,均应推上“断头台”——交付表决。所谓“袋鼠法”,指授权议长自行抉择业已提出的议案中哪些交付讨论,哪些搁置起来,就象雌袋鼠把刚出生的小鼠放进育儿袋里一样。它们形式上是法律(程序法),实际上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两种方法。英国国会经常吵吵闹闹,关键时刻却很有效率,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它讲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晶 《天府新论》1999,(6):66-69
“体物”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命题。它与“感物”之说有密切的联系,却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展示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不同趋向。“感物”说着眼于客观外物对创作主体心灵的触引感发,引起创作冲动。而“体物”说则侧重于艺术传达过程。它更注重的是对客观外物形貌的描绘予摹写。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加进了审美体验论的某些内涵。“体物”说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递嬗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即对“体物”说的内涵及其发展作初步的探索。一“体物”说最早见于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儒家的“折中”、道家的“守中”、释家的“中观”思想作了梳理辨析.指出,三家理论各具特点,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思维方式.其中儒家侧重于对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把握,力图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更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律.道家侧重于对认识主体心性的要求,追求自然而自由的心境,来体道悟道.释家则“不落两边”,侧重于从本体论角度认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形上关系.三家从不同角度对“求中用中”的积极探索,表现了中国人对把握“尺度”的富于智慧的追求,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和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4.
试论“关系”范畴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是各门理论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常常要用到它。在社会交往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范畴更显得重要。但究竟什么是“关系”,对它应如何确切地理解,人们却似乎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关理论科学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此范畴作一点粗浅论述。一对“关系”范畴的最常见的理解,是把它等同于“联系”。不少著作都把两者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似乎它们仅是表示同一内容的两种不同名称。有少数作者虽已意识到两者的区别,但也仅是从它们所适用的范围方面来考虑,例如有的认为“联系”范畴适用于大的范围,是指世界在整体上的相互作用,而“关系”范畴的适用范围则较为狭小,可指个别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的又正好相反,认为“关系”范畴适用范围较大,“联系”范畴则较为狭小。这些说法  相似文献   

5.
船山诗学著作中的“神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既包含诗歌艺术蕴藏、含蓄、意在言外等含义,又侧重于从诗的声韵来立论,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神韵美”的审美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船山把诗歌的“神韵”与传统儒学的乐教精神相结合,与诗歌艺术的“通天尽人”的境界相联系,揭橥了诗的音乐美乃至整个诗歌艺术的理想至境。因此,“神韵”论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船山诗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戊戌”与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今年是戊戌维新九十周年,明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由于历史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对“五四”的再认识,在接近它的七十周年,大家已在讨论“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文化”;对“戊戌”也有个重新认识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两个运动,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研讨,不仅因为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在救亡与革新方面都曾有过激扬的旋律,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反思的深入,人们需要重新认识“戊戌”与“五四”启蒙的意义和价值. “戊戌”与“五四”前后相隔二十一年,它们有什么联系?大家知道,“戊戌”在思想文化上是  相似文献   

7.
关于“看见”与“看作”,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是,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相似性和相互联系。不过,不论讲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似和联系,人们都是在语法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理论的意义上而言的,都是基于语法描述而不是理论和经验研究。  一、“外在标准”:“意义理论”和“格式塔理论”误区的途径  无论是心理学中的内省主义还是格式塔心理学,都把视觉经验从根本上与一种所谓内在的心理印象或图像关联在一起,似乎它们之间不同的关联方式就是我们的视觉经验究竟是“看见”还是“看作”的理论根据和标准。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这…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葛兰西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通约在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他们都确认了“人民”在进步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他们都强调了文化的“人民性”与“民族性”的联系;他们又都把文化生产者与人民的关系视为一种教育学关系.他们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互补性在于,面对民族文化传统,毛泽东在批判的同时强调了继承,葛兰西则突出了批判向度.在以“人民性”视域观照同时代的文学时,毛泽东侧重探讨民间文化,葛兰西则侧重于商业文化研究.面对“人民”内在的差异性,毛泽东是既承认协商的必要,又更强调斗争,葛兰西则是承认斗争的不可避免,但更强调协商.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里,“作”与“做”,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上也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无联系,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这两个字的历史渊源和用法,并祈大家指正。一、“作”与“做”的历史渊源“作”字的字形出现较早,它在上古时代的《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作”的字形是聪,基本义是“起也”,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作”的意义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义项①:(-)起…  相似文献   

10.
林晓照 《学术研究》2012,(1):118-125
甲午战后,国人对“美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康有为是较早接触“美术”的人,其对“美术”的认识侧重于实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将“美术”等同精技;一方面在于利用“美术”殖产,实践物质救国理论. “美术”一词与日本渊源甚深,自产生之日起便同近代赛会紧密结合,殖产目的十分明显.受日本影响,“美术”殖产受到重视,“美术”一度被当成一种工种而得到倡导,形而下形象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侧重于阐释“清”的诗学内涵 ,同时对于“清”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确立以及展开进行了分析和勾勒。作者认为 ,“清”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既是构成性的概念 ,与诗的本质论、创作论相关 ,又是审美性的概念 ,与诗的风格论、鉴赏论相联系 ;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 ,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 ;“清”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分别被注入和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精神 ,具有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 ,就其正价部分而言 ,是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 ,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 ,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 ,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凄冽和古雅等 ,而其负价部分 ,则是单薄浮弱 ;“清”在诗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概念 ,有广泛的包容性 ,其派生能力极强 ,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衍变和内涵 ,是今后古典诗学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2.
只要我们略加考察分析就不难发现,任何思想观念、命题都有一定的哲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作为命题观点还是作为学风都同样如此,它在我们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它不注重研究宇宙和逻辑方法,而是侧重于人生观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哲学自有的特点。正是中国哲学本身的特点,在形成中国特有文化的同时也为“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现实人生,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积极入世。首先,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还是禅…  相似文献   

13.
研究质变问题时,常涉及“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有些同志认为“度”就是量变的“最高点”,“最高点”或“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变的开始”,“事物的质变是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了一定的‘度’,即‘某一最高点’时候就开始了的。”(参见《江汉学报》1963年第2期柯彰同志《根本质变过程从何开始》一文)其实,“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不过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确切地把握这两个范畴的内涵,划清两者的界限,看到两者的联系,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4.
破与立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在说明和处理这一关系时,毛泽东侧重于破,逐步形成“破字当头”的方针。从“破字当头”到“重在建设”的转换,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突出表现,也是邓小平对...  相似文献   

15.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我国传统的“三才论”农学思想的历史回顾中 ,揭示其强调天、地、人之间整体和谐的农业理念。在比较“三才论”与“可持续农业”理念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 ,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文章最后指出 ,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由于有的组织形象评估概念“知名度”、“美誉度”存在着欠缺,因而本文提出应以“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作为公共关系的三大目标。认知度侧重公众对组织形象认知的广度与深度进行衡量确定;美誉度、和谐度侧重公众对组织进行道德的评判,其中和谐度主要就组织与目标公众的关系而言。这“三大目标”的提出,其意义在于:使“公共关系”具有了独立存在的个性化标志,是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有了可比照性,并使公共关系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20.
联系构成运动,这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一条重要的唯物辩证法原理。他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作用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根据这条原理,恩格斯从根本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