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说理著作,也是第一部集中地记叙一个人物言行并展示其性格特征的著作,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书中刻画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个人物形象,其次是它的语言独具特色。一、《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即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  相似文献   

2.
一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产生了两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论语》和《左传》,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新的一页。《论语》的编写,据《汉书·艺文志》说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邢昺疏引郑玄说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总之它是孔子一些弟子所共同编写出来的书,记述了孔子的言行,还记述了孔子一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表述儒家思想的一部最早的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信的历史资料,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其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入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据此知道,第一,《论语》主要是记载言谈对话的,文体为语录体;第二,这些言谈对话由弟子们分别零星地记录下来,经过以后门人的集辑和论纂而成的一部书。《论语》既然是这样成书的,那么编纂者在编辑整理这些零星的、不系统的材料时,一定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魏晋的何晏,南北朝的皇侃,两宋的邢昺、朱熹,清代的刘宝楠、崔述都在他们的有关著述  相似文献   

4.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以汉书·艺文志》)但是,孔子聚徒讲学数十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性记乳子世家》),而忧语》全书不过一万五千言,显然不是他“应答弟子、时人”的全部言论。检诸历代要籍,确有不少孔子之语而为《论语》所未载者。于是,南北朝以降,历代多有纂辑散见于各要籍中的孔子言论的有识之士。有所成就者,如梁武帝萧衍之《孔子正言》、唐王勃之《次论语》,来杨简之铁圣大训》、薛据之《孔子集语》,明李武之《论语外编》、潘土达之《增订论语外编…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义序     
汉书艺文志日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繤。故谓之论语子清谨按论语二十篇。论语有鲁论有(?)论鲁论语二十篇(?)论语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为二十二篇鲁共王坏孔子宅所得古文论语亦无此二篇分堯日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鲁论同其精湛与尚书堯典同揆。堯典成于舜崩之后。舜典久亡今之为古文系  相似文献   

6.
我们读《论语》时,往往要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因为《论语》的性质原属“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汉书·艺文志》)。这些言论记载下来了,可是他的话是在什么场合和形势之下讲的,几乎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我们可以靠《史记》作些考证。拭举一例: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马。” 《论语》里只有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7.
《论语》被后世学者誉为先秦诸子散文之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瑰宝。《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的哲理散文。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8.
曾子领纂《论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庆超 《东岳论丛》2003,24(1):87-88,129
《论语》主要出自曾氏之门 ,或者说曾子及其弟子是编纂、传播《论语》的核心。它有孔门弟子相与辑而论纂、特别是曾子传授的基础 ,它起于曾子 ,终于子思。它经历了从孔子殁后 (公元前 479年 )至曾子去世不久 (公元前 43 6年之后 )约半个多世纪的酝酿传承、汰选洗练的过程 ,最终由子思补缀结集完成。《孝经》、《大学》以及大小戴《礼记》中的有关曾子篇什 ,成书轨迹与此相类。统称曾子为领衔主编 (领纂 ) ,符合先秦诸子的著述习惯。  相似文献   

9.
论语要略     
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郑康成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柳子厚曰。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又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当时弟子略无存者矣。黄鹤意谓曾子之弟子为之也。亦说有子与曾子之弟子为之。程子谓亦成于有子之门人。洪容齐谓亦出于闵子之门人。以二子称子为证。兹不具辨。要之、论语者。盖六蓺之菁华。百家之准的。其义多本于春秋。其言实通于上下。儒学既盛。传注益緐。汉晋分其章。宋明衍其理。清儒考其典。经厤广远庶几备矣。然以词句易瞭。读者忽之。余治经不分门户。惟以通用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成书,是由于“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汉书·艺文志》),就其内容性质说,属于诸子议论文。从古代散文的发展来看,它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的文学价值,决不仅仅是语言的浅近、简洁、明畅、寓意深远、含蓄而有风趣,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在记述言行的同时,常常兼及人物的神情语态,刻画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突出的有孔子、子路、颜渊,其次是子贡、曾参、子夏、子张等。即使仅出现过一二次的长沮、桀溺、荷(?)丈人、柳下惠、阳货等人,也都各具姿态。  相似文献   

11.
论语大义     
总论按总论。即论语要略。曾已刊行。因今年暑期在本社经学讲习会。逸为讲师。故将此稿略加修改。增编论语教授法。提纲揭领。以六艺为一贯。俾自修者问津有路。尚编有孟子大义。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三篇。预刊此篇。余俟登入第十五期学报。编者识汉书蓻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手相与语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郑康成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柳子厚曰。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又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当时弟子略无存者矣。黄鹤意谓曾子之弟子为之也。亦说有子与曾子之弟子为之。程子谓亦成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论语·先进》“夫子哂之”古今有各种解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曲礼》“笑不至矧”,郑玄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康有为《论语注》直接释为“大笑”。包咸注:“笑之”。新《辞源》有“微笑、讥笑、”两种解释。杨伯峻《论语词典·哂》释为“微笑”。这四种解释究竟哪一种对,我认为都值得推敲。我认为“夫子哂之”,既不是带褒义的“微笑”,也不是纯属贬义的“讥笑”。而是“微微冷笑一下”,略带贬义指责,又有关怀之意。试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论语·微子篇》子路章记子路遇荷条丈人:“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此处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作何解释?朱熹《论语集注》说:“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即此句为荷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15.
颜延之《论语说》凭借皇侃《论语义疏》而保留了部分内容,今仅存十六则。今本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论语注疏》不伪,那么其中引录颜延之《论语说》也当可靠。考察今存颜延之《论语说》的内容,当是义疏之学,是给门人弟子讲《论语》之讲义,或在讲前预写,或在讲后由听者集录。颜延之讲说《论语》,盖在元嘉十一年至元嘉十七年间(434—440)屏居里巷时。  相似文献   

16.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记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17.
大凡读圣贤书。而其情实与理类有不安者。必详考其事故。细察其时地。而后不至误会。以留后世莫解之疑。如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一章是也。此章事实。详载孔安国原本家语。(按此系讲者云出榕村劄记)而略于论语。今王肃本与何燕泉本。均逸此章。是以注论语者暗于事实。疏于徵考。而望文生义。不顾将圣与贤相与之情况。衍成大不伦类。夫夫子之见南子。有何违于礼义。有何玷于道德。而使子路艴然起不说之心。即令子路有疑于夫子之一见。而夫子亦不过示以礼义与事势之权宜。何至指天为誓。如有不白之冤呼。此常人之师弟朋友。犹无此急遽迫穷之气  相似文献   

18.
李珺平 《社会科学》2007,(10):96-104
在《论语》形成过程中,孔子不同弟子及后学发挥了不同作用,围绕儒家领导权和《论语》阐释权,孔子弟子及后学在战国末期发生过激烈斗争。美国学者Bruce Brooks和Teako Btooks认为《论语》不是一次性短期成书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层累地形成的。在《论语》中,有孔子弟子及后学的篡改和删削的痕迹,也有弟子之间相互倾轧的某些信息。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孔门四科十哲与曾参和儒家八派的关系做了清理,对荀卿敌视子思孟轲派和子张子夏子游三派的原因做了分析。最后批评了对待《论语》的三种不负责任的看法,提倡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罗积勇  张秋娥 《殷都学刊》2008,29(1):121-126
《论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一般是取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喻体,而孔子及其弟子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他们所用比喻中喻体的取向。其喻体取向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器物,体现出“近取譬”的比喻生成原则及特色。《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特色是在言说方面具体贯彻孔子为仁之方而形成的。“近取譬”是孔子对前贤比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汉包咸注:“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耶?”刘宝楠《论语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