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建设,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开端。“五四”至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是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掀起的一次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毫无疑问,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值此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之际,回顾“五四”在新文化建设上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展开了对儒学…  相似文献   

4.
顾毓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在《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中提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相冲突,但也许更好的理解是把之作为“文艺复兴”的前驱,看到二者前后承继、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顾毓琇的这一观点既不同于胡适、蔡元培等人直接把“五四”看作“中国文艺复兴”的观点,也不同于李长之强调“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之间存在着断裂转向的看法,而为当今学界提供了一种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世界语(Esperanto)清末传入中国,但真正在中国得到推广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摇篮,对于世界语这种外来语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并走出校园,到民众中进行宣传,从而为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观念则是世界语在中国得以大力推广并形成社会运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第三代新儒家从儒学角度反思“五四”和“启蒙”的某些观点,通过梳理明中叶以来的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线索,可以发现启蒙思想并不只是西方国家的“地方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同这条思想线索有着内在联系,倡导启蒙、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产物”.当今弘扬国学或本土文化应该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局与整体,不应局限于正统儒学,更不应排斥“异端”,因为启蒙思想往往存在于“异端”之中.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发现,是“人”的发现。从陈独秀在《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号上介绍“人权说”.倡导“人格独立”起,到鲁迅借狂人之口反对吃人的礼教.展望“真的人”出现,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无一不是以人的尊严、人的生存自由作为最高价值来进行思想启蒙。其后,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人的文学”的观念的发展,从提倡个性解放进而关注社会人生.从知识分子转向平民。创造社倡导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期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缺乏对运动的关注;“五四”期间认同了“廓清愚昧,启迪理智”的运动宗旨;“五四”以后关注运动并对运动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去,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分析、评判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馥碧萱 《社区》2014,(8):30-31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是我从小到大无数次经过却总是被我忽略的地方。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就读的学校都离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不太远,可说不清自己为何从来没有走进去过,每每路过,常忍不住伸着脖子向里面张望一番,因为心中似乎早有一个小小的“五四”情结。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七年初,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继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提倡民主,提倡科学之后,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要求,出现了一个文言白话之争、新旧文学之争的改革文学的热潮,被称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开始时带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来以其光辉业绩留芳青史。然而人们很少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也蕴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存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又造成何种影响?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伟大运动的意义,以此对中国当代文化变革方向获得更加清醒的认识。(一)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是在封建制度趋于灭亡和西方列强入侵日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特定背景决定了启蒙思潮发展的性质和方向。1919年爆发的“五四”事件,本身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潮发展的结果。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思想的支柱儒家学说和传统伦理纲常。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既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胡适“五四文艺复兴”说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五四文艺复兴”说发微洪峻峰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人们在不同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说。现在,我们大都把新文化运动叫做启蒙运动,然而在五四时期,胡适则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在当...  相似文献   

14.
葛苑春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5):49-50,9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散文的产生 ,是散文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它使散文从文章学概念中分离出来 ,成为注重审美属性的独立文体。本文初步探讨了“五四”新散文产生的原因 :特殊的时代背景 ,内部学术的衰败 ,桐城派古文及八股文对人的禁锢 ,以及外部注重个性解放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学观念传入等。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6.
“打倒孔家店”,这是七十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的振聋发聩的战斗口号。它标志着“五四”一代人在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眼光审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与先秦百家争鸣颇为类似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中国数千年来树立起来的民众心目中的“上帝”(孔夫子)遭到空前的猛烈抨击,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人生态度、文化品格遭到前所未有的翻转。这样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这样一股全面反孔的潮流,在时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和评价时,有学者认为“打倒孔家店”是一场历史的误会,应将“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正名为“打倒‘孔家店’”。这种用改变历史事实的方法来求证五四文化先驱者对孔子的态度与现在对孔子所做的科学评价之间的一致性,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动态、西方思潮、文化冲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局中,五四那代“不安本份”的知识分子,终于打响了本世纪初思想领域中惊天动地的第一炮。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那时中国新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服务。多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方面,论证了无产阶级思想给“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后的文学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作出了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促使文学走向现代化,国外文学对新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惠特曼以及欧美新旧大陆各种流派对于“五四”当年及其以后的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惠特曼在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及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翻译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评价陈独秀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及其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转变时,我们很少甚至还没有把他的宗教观作为他博杂思想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探讨它与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关系。其实,当时陈独秀很明确地说:“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陈独秀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基督教这个侧面来论述它对陈独秀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李泽厚同志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说:“‘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就这个说法,他加了一段注释:“关于‘五四’运动应否包括新文化运动,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赞扬学生爱国运动而反对新文化运动(如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有人则反之,认为‘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来说,实在是一个挫折’(胡适,见周扬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