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对两汉三朝在经营西域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了探讨。认为决定经营成败的首要因素是统治者对西域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在具体政策中则因俗而治、屯田、对动乱镇压是否果断、是否拥有一批素质很高的官员队伍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主要因素;国力强盛是这些政策是否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可靠保障,而中原地区稳定是国力增强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西域依靠河西走廊和内地联系,今甘青地区的稳定由此也成为影响西域治理大局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清代西域诗歌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情韵和思想意蕴反映了清朝"天下一体"的大一统、"因俗而治"、"恩威并用"和屯垦实边的治边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古代西域的粟特人经商活动与集聚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粟特人在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和西域各民族的形成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俗先于礼,礼源自俗,礼、俗同质,俗被整合、提高后,上升为礼制。礼的政治化导致了中国古代礼俗的特点是礼高于俗,以礼化俗,最后是以礼统俗,实现了大传统的礼对小传统的俗的规约和整合,从而在各方面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形成不同于西方独特的礼俗社会。礼对俗的价值范导,有助于我们发掘传统礼文化中的精髓要义,使其在合乎国情、世情的基础上,引领、规约小传统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社会的和谐进程。  相似文献   

5.
以俗为尚 ,是明代通俗小说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尚俗观小说批评在明代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语言论上 ,出现了由“近俗” ,“俚俗”到“通俗”的变化 ;在题材论上 ,存在由“俗趣”到“俗情”的变迁 ;在社会作用论上 ,有“娱俗”、“谕俗”之分。尚俗观的形成、演变与明代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西域式线描对西域样式佛画风格的形成极为重要。和汉地佛画线描相比,西域式线描线型单一,线描组合倾向于抽象化的几何化图形线,线描走势依据勾绘对象的不同而各有程式;西域式线描尤其擅长勾绘圆润结实的肉身,具有浮雕般的表现力。在西域佛画的色线配合中,线描对形象塑造发挥着基本、核心的作用,线描功能的加强甚至影响到西域式凹凸晕染法的发展、衍化。西域式线描的强大功能,还体现在对整体画面结构的影响上,它是西域佛画独特装饰效果的重要组织因素。  相似文献   

7.
龟兹古国,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其疆域以今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为中心,包括拜城、新和、沙雅、乌什、巴楚和轮台等县。由于其所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龟兹在历史上曾是塔里木河流域佛教文化早期涉足的地区之一。公元三世纪,佛教在龟兹已广为盛行,到了公元四世纪,其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据古文献记载: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楼缕立佛像,与寺无异。"龟兹在当时已成为"道震西域,声彼东国"的西域佛教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考古资料和先秦时期汉文典籍记载表明,在先秦时期,西域就有了汉人先民的活动,汉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西汉时“汉之号令班西域”之所以能推行无阻,正是基于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汉语的使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形成并逐渐发展,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元宵话灯谜     
华青 《山西老年》2012,(2):48-48
元宵节又称“灯节”,有张灯、赏灯之俗,始于西汉,盛于唐、宋,历代相沿至今。  相似文献   

10.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想象转向征实,后来不断有人亲历西域,笼罩在西域这块土地上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唐初,对西域地理的认识多承袭汉代以来形成的观念,想象与征实并行,与前代相比唐人对西域的认识与体验更为深入,其中唐初涉足西域的玄奘对西域的地理感知最为真切,记载也最为翔实。玄奘对西域世界的地理观察,使唐人对西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行记虽为实录,但也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西域地理感知与生命体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对唐人乃至后世的西域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史善长洒脱乐观的性格使他的流放生涯少了些许失意的悲愤和不平的愁苦,多了一种平和从容和新鲜好奇,因此有助于他发现西域文化中原生态的美。其流放诗体现的西域民族风味、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形成了其流放诗浓郁的西域文化特征,从而使他的流放诗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和神奇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民俗研究起源甚早,可追溯到西周初。而古民俗学研究之形成,应以两汉《淮南子.齐俗训》、《风俗道义》的出现为其标志。逮唐宋民俗研究风气大开,统治者视民俗研究为资政佐治之重要资源,更促进了民俗研究的发展。至于西方民俗理论传入而形成近代意义之民俗学,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13.
论文比较了中土、印度以及西域三个文化区域对于地下世界的想象,指出:由西域人讲述的冥府游历故事对中土幽冥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们以新奇的构思方式、神异的情节效应和深入人心的思想观念,很快代替了中土原有的冥府故事,成为中国传统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范型。  相似文献   

14.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语”和“廋词”,经过汉魏六朝的离合谜和唐宋时期的文义谜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臻于完善。灯谜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封建士大夫们的交游,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各百科知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对针砭社会积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16.
萨满教是新疆古代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体现在文献记载、民间传说、考古发现以及各民族当中萨满教的遗留等。萨满教流行的时间相当久远,并长期支配着西域先民的精神生活,逐渐形成一种积淀十分深厚的民族传统观念和习俗。这种观念和习俗深刻影响着并渗透于其他宗教信仰里面。至今保留在新疆各少数民族里大量的萨满教遗俗,充分反映了新疆宗教演变中发生的地区化、民族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分析回鹘文戏剧<弥勒会见记>、西域乐舞杂艺等的流传,以及维吾尔散曲家的成就,可见古代西域的戏剧歌舞文化同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联系密切,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地缘范围内,由于人类及其文化的长期交流与融合,最终由多元区隔走向一体多元是世界范围的人类历史规律。在中国,在新疆,也是这样。透过祆教遗俗在新疆各民族中延续的情况,可见一斑。西域的古代民族大都信仰过祆教,并为之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祆教的一些理念、思想和行为方式被新疆的多个民族所接受,并融入民族风俗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西域屯垦的兴盛与西域气候、生态的变化紧密相关。伴随着全球气候状况的周期性变化,西域气候、生态环境也呈现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深刻地影响到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方式。汉唐时期西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屯垦的发展兴盛。但同时由于西域气候的阶段变化和屯垦的时兴时废,给西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