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评述王日根在我国,关于会馆史的研究,大体始于水世纪20年代。1925年5月,郑鸿笙发表了《中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 ̄[1]一文,堪称会馆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他认为会馆、公所与一般社团不同,规定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和认捐一定数...  相似文献   

2.
子敏 《重庆社科文汇》2001,(1):F003-F003
现在一说到东水门的会馆,不少人都叫它“湖广会馆”。事实上东水门的会馆不止一个,从清末镂刻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上可知,江南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都在东水门内。四大会馆面对长江呈L形排列,至今残殿尤存,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区域人口史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各省、市、区涌现了大量相关著述。然而,重庆直辖市地区的历史人口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除了极少数学者在论述原四川地区人口史时提及古代重庆人口外,至今还没有历史时期重庆人口的专题研究。基于此,本文参诸史乘,拟对历史时期重庆人口的基本状况、演变过程及其发展特点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俞荣根、张凤琦主编的《当代重庆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已于2003年9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重庆史学研究及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地方史著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随着中国区域史研究蓬勃展开 ,重庆史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5.
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行会史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成果斐然,但学术界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却并不一致。本文就中国行会的产生、会馆是否属于行会、传统行会的功能与作用等问题,在介绍和评论学术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清朝时期,繁荣的商业及以移民为主体的人口结构。使各种商业纠纷突现。具有不同省籍的移民商帮、会馆间在商帮经营范围、劳资关系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在清朝时期的重庆,社区、亲邻的调处能力不及商帮、会馆的调处能力。而正式的司法审判通过多种形式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里所说的“歙县会馆”,是指明、清时期建在北京的歙县会馆,而同时期歙县也在武汉、扬州等好多地方都建有会馆,则男当别论;我们之所以要在诸多会馆中,特别对“歙县会馆”加以专论,不仅是因为歙县是古徽州的第~大县、是古徽州府衙的所在地,而且更因为“歙县会馆”最具徽州会馆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中国会馆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标本性载体”。  相似文献   

8.
重庆通史《重庆通史》是重庆历史上第一部通史著作。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重庆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历史。《重庆通史》著作历时12年,是一部填补重庆地方史研究学术空白的著作,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地方史研究深入开展的结果,是20年来重庆地方史学界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持以社会性质作为重庆历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坚持科学严谨的精神,求实创新的学风。在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基础上努力创新,从重…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性的“近代中国城市研究学术论讨会”最近在成都召开。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昆明、成都、广州等城市从事地方史、近代史和城市史研究的有关专家和学者60余人参加了由四川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和《近代重庆城市史》课题组主办的这次讨论会。会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上海、重庆、天津、武汉四个课题组代表介绍了各自科研进展情况,交流了阶段成果和研究心得。与会代表着重就近代城市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领域,城乡关系研究随着城市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首先阐释了城乡关系的概念认知,随后梳理了上海、重庆、京津等不同地域城乡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区域特征,并对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领域范围进行了必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笔者随四位重庆学者(周勇、潘洵,西南大学;王志昆,重庆图书馆;唐润明,重庆档案馆)应邀访问了英国牛津大学,出席"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New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the Study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于近代重庆城市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等方面。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提炼和宏观研究水平不足,专题研究有待深入,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史、民族史研究的新突破———简评《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2集)以特定范围区域或地方的历史、人文发展过程作为主要追寻对象的研究,是近年颇取得一些成果的新领域,如已经见书的《上海史》、《四川通史》和《重庆城市史》等等。这种研究,以该范围内相对更广泛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闽中会馆与妈祖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二代,全国各省都在北京设有会馆,成为一时风气。最有名的有江西会馆、湖广会馆、江苏会馆、广州会馆等。福建会馆(即全闽会馆)的馆址是原北京财神馆,建于明中叶,在北京会馆中声名显赫。明代中叶后,随着福建文化教育的发达,进京会试的举子大量增加,据统计,明代福建有进士2208名,其中鼎甲29名,仅次于江苏、浙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城市研究: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注意力转向中国城市史,特别是近代城市研究领域。有志于城市史研究的不仅限于青年学者,很多成果卓著的老一辈专家也异口同声地表示:近代城市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五、六年以前,城市史还只是人们在学术会议上呼吁的题目,多数人认为城市史只是地方史的一个分支。随着国家社科“七五”规划把上海、重庆、武汉、天津近代城市研究列入国家重点课题,城市史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年有成百篇城市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同治六年新会知县聂尔康所作《冈州再牍》中关于会馆的记载,详细论证了晚清地方官府与会馆之间的关系。随着地方政府对会馆的依赖性加强,会馆成为具有某些行政性功能的结构,弥补了地方政府职能上的缺陷,政府甚至将会馆纳入官方轨道。但晚清商人团体实力急剧增强,会馆希望摆脱政府的控制,由此形成会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的这样一种独特的互动,即超出法律框架之外的控制与反控制。  相似文献   

17.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旧广州纺织业(即“锦纶行”)的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场所。是广州至今保留较完整的清代行业会馆(当时广州有四大会馆——钟表会馆、锦纶会馆、八和会馆、银行会馆)。锦纶会馆被看作清代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证,它见证了清代至民国中国纺织行业及丝织品出口的辉煌。作为广州西关纺织业会馆的锦纶会馆与清代的广州纺织业关系密切,是广州纺织业兴衰的见证。清代,广州的纺织业十分发达,广州及邻近的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种桑养蚕业,为纺织业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原材料,加之从江浙一带引进的先进的纺织工…  相似文献   

18.
明清盛行的同乡会馆组织,进人近代以来逐步发生变化。本文具体考察近代以来北京广东会馆变化的内、外部环境,阐述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会馆组织由关注同乡发展到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最后与政治结缘日益密切,政府监控会馆的措施与手段因而强化。近代以来会馆内部也危机重重,导致民心涣散。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会馆陷入百弊丛生的困境。建国后,会馆逐步收归政府管理,会馆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商人会馆大量涌现,这是商帮形成的重要标志.商人会馆是各商帮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根据地,凡会馆建筑、会馆的文化活动及其倾向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广告功能.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馆 (公所 )就全国来说最早出现于南宋 ,明清时代在各大城市普遍产生、发展 ,民国时期呈现衰落迹象。而上海的会馆 (公所 )在清代上海开埠后才大量出现 ,是传统城市向近代化转型中的产物 ,其存在与发展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 ,因而有三大特点 ,即 :都是商业性的 (即没有科试会馆 )、后来居上 (相比其他内陆城市会馆而言 )、长盛不衰 (民国期间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会馆长盛不衰 )。本文据上述情况界定了上海的会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