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组织形象一个社会组织,作为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结构单位,也和个体行动者一样.其追求的目标、认同或倡导的价值观念、进循的行为规则、实际的行为方式以及所使用或生产的各种有形物品等都会在公众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刻上一定的痕迹。组织的内在精神和各种外显行为及有形物品综合作用于公众,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就是它的组织形象。组织形象可分为知名度和美誉度两个维度,知名度指组织的方方面面,如名称、产品、服务方式、倡导的观』念、推行的政策等为人们知晓的程度;美誉度指人们对它的方方面面的肯定、赞许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文章主要从资源和交换的角度分析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文章认为,中国的单位组织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组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化”的统治形式和工具,是国家实现统治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文章试图论证,单位成员在单位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他们对单位的满意度,仍然是影响其依赖性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个人在单位中获得资源的多少将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行为和对单位的满意度;同时,人们对获取资源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和制约人们的依赖性行为。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单位组织中资源与依赖交换过程的全面性、强制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3.
姚丽云 《社会学》2005,(4):13-19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中国社会文化中找寻本土概念以研究中国社会,是许多港台和大陆学者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其中“人情”一词更是成为了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出发点,并由此展开了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单位组织,其实质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化”形式和工具。它将政权的权力和财产的权力结合起来,依靠国家在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力上的垄断地位,使得个人服从和依赖于它。中国社会20年来所发生的社会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统治结构,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多地带有了交易性的特征,但是,基本的统治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国家、单位组织和个人仍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单向依赖结构(布鲁斯,1989)。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对他们在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满意度和相…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中国八十年代末人口学及有关统计资料发现: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社会负担老年系数迅速增加;5个在职职工负担一个离退休职工;家庭人口和家庭结构由大家庭类型向小家庭转变;60岁以上老人中80%健康状况不佳,65岁以上老人中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之比接近4:1。本研究认为九十年代是中国老龄工作的关键时期,我们应以“中国方式”研究解决老龄问题,以老有所养为核心展开工作;本研究希望预测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并对老年人的问题的解决提出某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一、分析的基本单元青年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因此青年研究的要素与过程,也类同社会科学研究。青年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群体。一般说来,社会科学工作者最感兴趣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作为一个群体的行为、思想、态度、变异、趋势等等特征。但是,群体只是一个总体的概念,群体本身是由许多个体具体地组成的,因此,对群体(指一个大单位)的研究往往可以由个体(指一个小单位)着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个体作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来研究群体。我们熟悉的市民问卷调查就是一个从个体着手研究群体的例子,假如我们想要发现市民对…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由于还伴随着“一大二公”的公有制理想追求,以及“单位所有制”模式和泛行政化倾向,使得人际关系呈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人完全依赖组织和单位。国家把职工的生老病死全包下来,承担了无限责任,成为最大的保险公司;第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互相攀比,“红眼病”现象比较严重;第三,频率较高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8.
研究未来十年青年问题,必须把握如下一些基本方面:一是部分青年对国家未来前景的预期较为模糊,信心不足,成为影响青年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化中国青年的信心将成为今后十年各级机构和组织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将青年的信心问题视为青年行为的动力源。在未来十年内,影响青年正反两方面评价的因素将会长期存在。作为各级政府和青年工作机构,应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青年对政府的信任感和对社会的认同程度;要加大对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前景的研究,并以适当方式明确地告之青少年;要努力消除社会生活中导致青…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 ,中国企业组织的变化正在从两个方面深入展开 :一方面是体制转轨 ,包括产权结构的变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 ;另一方面是组织方式转型 ,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企业组织的网络化趋势。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是密切相连的。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了企业组织网络化趋势的产生 :一是随着国有企业保障体制的社会化和后勤服务的市场化 ,国家的社会治理方式开始发生了基础社会治理权力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 ,原有的企业单位化组织发生解体、变异或重构 ,原有的科层等级化企业组织必须与市场网络衔接 ,才…  相似文献   

10.
小丁 《老年世界》2007,(18):42-42
传统上认为人的本性难移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这些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的稳定模式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决定一个人行为的真正因素正是这些稳定不变的特质,而环境的影响则微不足道。以往,心理学家大多认为:人格特质从一个人成年开始会持续45年(或者更久)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年前,我和一位法国学者在交谈时,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在中国古代,在一条只能够容许一个人通行的小道上,当两个人相遇时,他们相互之间怎么通过这条小道。我回答道,在古代中国,有“礼”在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会让长者、妇女、孩子以及当官的人先通行。后来一想,如果我们继续设问,当一个人连续碰到上述一组这样的行人组合时,  相似文献   

12.
《上海科学生活》2003,(11):14-21
1980年,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说的“住房要进行商品化”之语,启动了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之旅。房地产业由此在中国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成为中国近十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数十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城市随之发生巨变。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更是震撼了整个世界,外国人惊呼:“我们几乎来到了另一个星球,又好像是相隔了几代之久。”事实上,巨变的城市面貌包容的是中国社会更深刻的变革。居住状况的改变,推动了中国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行为和精神状态;激发了中国持续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郭芬 《公共关系》2001,(12):35-36
“组织的良心”即公关人员不但从组织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还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力求使组织和公众双方达到双赢。公关人员扮演“组织的良心”这种角色要求实质上是对公关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由公关职业性质决定的。美国一些权威公关著作这样描述公共关系:“公关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为公众利益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单位谋私利。最理想的是,公关活动既有利于单位又同样有益于公众,是单位和公众利益的统一”;“公关是公众的一种工具,公众利用它使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为我们社会中的机构所注意。他代表公众向那些反映迟钝的组织说话,进行解释,也代表那些组织向公众说话”。可见,对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双重关注是公关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学会管上司     
关宁 《公共关系》2001,(5):70-70,72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上司与下属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人作出这样的比喻,上司与下属犹如组织内部的两级,和谐的组织关系就意味着在这两极之间保持着弹性和张力,而这种张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下属之间有效的双向作用的互动和整合,因此从这一角宦来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①下属对上司同样存在反作用式的“管理”;②这种管理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上司与下属的良好合作和配合关系。为了这一表达更加清晰,可以从两种组织内常见却又充满破坏性的行为和态度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文金 《现代交际》2004,(4):51-51
从小我就是个懒散的人,做事不喜欢按部就班,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一份不需要“坐班”的工作。朋友都说我运气好,想什么来什么,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想要这样的生活方式。过去,只有单位选择你的份儿;现在则不同,你也可以选择单位。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你就可以去寻找。  相似文献   

16.
温琼娟 《公关世界》2009,(11):36-42
各种社会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媒介和非营利机构等,不仅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同时也是运作主体,因此相对于个人行为而言,社会组织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有深远。虽然从表面上看,各种社会组织日常活动的短期目标各有差异,但就其终极目标而言,均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及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统计显示,中国正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已经用无可争辩的数据和图片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爱上了旅游,甚至离不开旅游了。不说别人,单说我老妈,一个几十年来从不肯在“玩”上花一分钱的人,今年夏天也“蹭”我姐单位组织的旅行团,去了趟南京,迈着老寒腿爬上了中山陵,瞻仰了她的偶像孙中山。回来后,她跟我们感慨:不出去不知道,外面还真好玩!  相似文献   

18.
论“单位”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如果说当代中国的组织和制度极富“特色”的话 ,“单位”应该是一个表征这种特色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这不仅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 ,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中 ,都不存在相似的组织和制度 (李猛等 ,2 0 0 0 ;刘建军 ,2 0 0 0 :1 1 )。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单位”现象 ,吸引了国内一些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将“单位”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基本单元 ,始于华尔德 (AnderwWalder)对中国企业中的工作与权威的研究 (华尔德 ,1 996 1 987) ,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 ,多以华尔德的观点为基础 …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优化独生子女素质的机制替代江洪1.实现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转型过程。伴随着这一进程,整个社会结构,运行机制以及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独生子女素质的现代化对于我国实现赶超型的发...  相似文献   

20.
韩素音的“中国骨头”文、图/旁木,于海生就国籍而言,她是英国人;从外貌上看,她是“老外”;但她自己说:“我是中国骨头!”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韩素音比纯粹的中国人更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出做一个中国人的痛苦。韩素音一出生,不,她甚至还没出生,就开始忍受作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