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现象.语言变异的复杂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面对变异译者必须做出恰当的选择.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介入语境理论,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和语体变异四个层次对语言变异的翻译进行探讨,并认为对变异的语言进行翻译时译者应从多维的、动态的语境角度去把握.  相似文献   

2.
自从语言和言语被彻底切分开以后,语言学的研究迈进了一个新时代。以此切分为立足点,语言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系烧中的成员,不断从平衡走向不平衡再走向另一个平衡。语言的活性体现在其面对言语的偏离和变异时所具有的调节和制约能力。物理学中的“张力”这一概念被赋予了语言学的特点。语言的发展变化对修辞学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认知社会语言学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但同时强调语言的社会性,重视人类自身思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认知与语言和文化的交互作用,以及认知的社会语境等,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语义及言语变异理论探讨、认知文化模式研究和语言政策研究以及社会政治体制研究(包括意识形态)等.通过将实证方法与心理学实验、神经生物学实验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相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亚文化模式、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三个领域展开了各种讨论,集中体现了对语法系统再语境化的趋势,也代表了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回顾并分析了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异研究在语言研究理论和语言研究方法方面的发展和意义。然后,着重讨论了语言变异研究中与理论归纳相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语言与社会变异的共变关系、语言的异质有序系统、语言变异的社会功能研究。最后又从研究方法层面对进一步探究语言变异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通过对2名长沙儿童的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得来的实验数据进行语音实验和量化分析对比,发现儿童呀呀语阶段的音高模式呈现目标语成人语言的声调特征。实验证明了声调语言环境中的儿童呀呀语音高发展受目标语声调的影响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有力的反驳了雅柯布森非连贯性假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总结和评价多维度变异研究领域在近二十年中取得的成果.文章指出,一方面,多维度变异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交叉的产物,在方法论上促进了变异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多维度变异研究实现了对语言特征的综合性分析和对语言变异的多维度的描写,补充和扩大了经典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的成果.文章提出,与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尤其是与民族志等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是多维度变异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语言学是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现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的各种因素与语言变化的关系,探讨社会条件和语言变异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人们在社会中如何根据各种环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规律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生成语言学试图通过研究语言揭示人的心智,决定了其理性主义语言观和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以生活中实际的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另一个角度对语言变异现象进行研究。两种语言学流派互相补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语和赫哲语已被我国语言界确认为濒危语言,目前只有黑龙江省一些满族村屯和赫哲族聚居地的部分老人能使用满语、赫哲语。本研究是对满语和赫哲语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共时描写研究。现存满语、赫哲语由于长期受汉语等周边语言的影响,不仅在语音结构以及语音组合规律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在语义及有关句子结构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满语、赫哲语在与汉语等相关语言的接触中,产生影响、吸收、融合等现象。通过对满语、赫哲语的濒危状态、濒危过程、濒危原因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在理论上总结出濒危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不同的濒危语言因处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其濒危原因与濒危过程有一定的差异,但同时,语言的濒危原因和濒危过程又有共同的规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满语、赫哲语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开始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国内语言与社会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学科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语言变体、语言接触、双语研究、言语交际和语言规划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梳理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当前和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规划、语言运动和城市语言调查.  相似文献   

12.
城市语言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带来新的语言问题,与此同时,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改变了语言学的实证基础。面对研究对象的变化及其对语言学理论的挑战,一批中国社会语言学家开创了城市语言调查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经过数年的发展,城市语言调查确立了比较明确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语言调查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言语社区理论,探索社区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城市语言调查强调客观、全面地调查研究城市语言状况,反对依靠个别人主观判断的研究方式。产生于21世纪中国的城市语言调查目前已成为国际化的语言学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中流行的变异用语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产生激活了语言的衍生能力,在网络交流和交际中存在的非全民通用的变异语言形式,是网络文化中一种特有的变异用语,它是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载体之一。从语言学本体层面和文化语言学层面对网络变异用语进行解析和审视,可以发现网络变异用语具有特殊的人文性,并存在着传播局限与功能缺失,这在现实语言环境中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网络世界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走进了人们的语言世界,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网络的虚拟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造成了语言的变化,网络语言目前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优点,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社会功用。本文从语言变异的视角对热门网络流行语的性质特点、变异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非性别因素对话语风格性别差异的影响,运用社会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对美国电视剧《老友记》(Friends)的部分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语境,对统计数据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剧中两性在话语风格上更倾向于相同,而不是相异;社会文化的变化引起语言使用的相应变化,性别与语言研究应与时俱进,结合新的社会文化语境探讨性别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并在引用以往研究成果时要考虑其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语言变异与阶层、性别、年龄等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的语言使用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年龄变异。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年妇女和未婚的年轻女性说话时使用的语言并不完全相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论述上述两者各自的语言特征及其差异,并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对进一步研究语言的年龄变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 ,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的变体表现出来。本文就“洋泾浜”现象分析了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进而指出只有规范化的语言才能加强各地人民间的相互了解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外来语就是从外国或他国的语言中吸收、同化,被本国借用并被社会普遍接受后,在本国家的日常生活经常被使用的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日语外来语的阶段演进,反映出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日语在吸收外来语过程中,不仅促成了日语在标记和语音方面的改变,也改变了日语原有的传统促音音变规律和构词法规律。日本人善于模仿和学习,能够对一切优秀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并加以整合,这对一个国家的迅速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研究了日语外来语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从语言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日语外来语阶段演进与日本社会生活变迁。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性别歧视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它并不是语言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在语言中的反应。因此,语言的性别歧视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层面,而且还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传统研究往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人手,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其相关理论也被应用到了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中。本文着重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和隐喻理论这两个角度来探讨英语语言性别歧视背后的认知机制,试图从认知的视角对这一存在已久的语言现象进行新的阐释,来说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表达意义的,而意义则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认知语言学把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并强调身体经验在概念化中的重要作用,但认知语言学对概念化的内涵及特征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回答。概念化是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化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行为系统的概念表征,包括语言行为;而狭义的概念化重点聚焦与语言行为相关的概念系统。概念化具有非孤立性、动态性、交互性、意象性、想象性、主观性、具身性等特征。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义问题,而"意义即概念化",因此概念化的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概念化的研究主要从认知心理和社会认知两个维度展开,在近年来量化转向和社会转向的背景下,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研究呈现两个重要的趋势:第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发展,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研究更加关注构成心理过程的加工活动。第二,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无疑会促使认知语言学研究更加关注概念化跨文化的普遍性与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