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睿 《南方论刊》2010,(6):28-30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确立了党内民主的重要地位。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又强调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必要性。新形势下,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权力高度集中、官僚主义等严重问题。从执政资源的视角去思考发展党内民主的对策,是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结果,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
党内民主:建设科学执政政党的制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民主的旗帜下成熟起来并不断进步的,没有民主就没有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科学执政政党的制高点。与时俱进,构建民主、科学、完善的执政体制,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制度保证,是坚持科学执政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民主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理论界》2005,(5):9-10
中国共产党要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民主的执政方式,并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制建设来进一步提高党的民主执政能力,保证我们党的事为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4.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应创新党内民主理念,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拓宽新的视野;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可靠保障;完善党内民主程序,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畅通联系渠道;培育党内民主主体,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整合优势力量;改善党内民主环境,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社会民主、党内民主、民主执政是三大基本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基本范畴。文章就这三大范畴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作用的逻辑关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民主政治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李金凤 《学术论坛》2006,1(10):17-20
邓小平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它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个方面。邓小平特别强调党内民主的发展要走在国家民主、人民民主进步的前面。在党内民主逐步发展的前提下,也要适时地发展国家民主。党内民主和党的建设、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密切相联,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推动新时期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主政治是当今世界的普遍诉求,但民主价值的流行并不能否定政制发展的多元形态。后发国家面临国家建设和民主发展的双重挑战,民主制度除了满足参与诉求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治理能力,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优质民主。在多族群国家,民主发展需要通过政治协商谋求共识,增强国家认同,通过包括协商民主在内的制度建设,实现有序参与和有效治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两大领域,而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又是我国人民民主领域的两大层次.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中,党内民主是先导,人民民主是主体;而在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关系中,社会民主是基础,国家民主是关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考虑选择两条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一是充分发挥人大的制度平台作用,实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内外互动;二是尽快启动县级政改进程.促进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的上下联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围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相关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适时审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状态,对已有研究加以梳理总结,是针对现有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发展方向与提升研究的实际效果的需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化该课题研究应注重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阶段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践的评价问题;二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路径设计的定位与原则问题;三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研究的时代着力点问题;四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研究的视野与路线图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主执政的含义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杰 《理论界》2004,(6):310-3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把民主执政同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执政建设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深入思考执政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因此,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民主执政”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视野中的核心价值:基于文化资本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本是指主体自身所累积起来的文化能力,个人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中都存在着文化资本的问题.对于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资本的累积过程也是文化资本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国家自身所积累起来的文化品性将直接影响国家能力建设,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整合与转换是国家借助文化资本来提高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国家核心价值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不仅对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加强党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而且对于推动以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民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这种启示和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要不断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其二,要加强党内民主的法制化建设;其三,要发挥党内民主对国家民主建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行民主执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认识民主执政的重大价值,树立民主执政意识和健全、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三个视角,论述了如何才能实行民主执政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主权是现代国家政治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原则。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集中体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人民主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实行民主执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认识民主执政的重大价值,树立民主执政意识和健全、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三个视角,论述了如何才能实行民主执政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追求民主和践行民主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对国家政治方向的把握和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运行中,既能制定民主政治制度和规则又能带头遵守实行民主政治制度的政治行为;既能实现"内部"民主又能实现"对外"民主,才会产生"党的民主有主动地向人民民主转移的趋势,人民民主有按照党的民主所昭示的民主精神和原则以及其领导制定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方向积极发展"的要求.十七大报告也正是一方面强调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一方面又强调二者要同步进行,说明其中的难题和风险已经被注意到了.党的民主,要求的是建设一个民主的党.而民主的党,其内部是充满民主与和谐的,其外部功能的履行也必须是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民主执政,建设和保护国家的民主,大力发展人民民主.这样,党的民  相似文献   

17.
搭建党内民主建设平台,实现党员在党内事务话语权的回归,是当前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温岭市推行的党代会常任制和“党内民主恳谈”制度及其实践的绩效与限度分析,可见,温岭市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广大党员参与政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机会,同时也为党内民主发展走出困境提供了一些借鉴和思路。当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话语环境;必须搭建一个能够体现平等精神的对话平台;必须使自由表达成为民主操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人大制度在实现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发展党内民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民主,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整体发展.而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现实路径,就是充分发挥人大制度平台的作用,通过认真落实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对接,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大制度的优势,用足人大制度的"制度空间"来促进人民民主,不失为目前条件下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相通之处 ,也有不同特点。党内民主的发展与人民民主可形成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由公开、选举、监督等制度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20.
党内民主和党内和谐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既有过去对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也有当前对党内和谐问题的思索.党内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前提、基础,没有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党内和谐.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和谐建设,才能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