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本刊不久前举办了一次座谈会.与会者就“五四”与文化,发扬科学与民主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作精神是什么?或者说五四精神是什么?人们肯定会回答是“科学”与“民主”。把五四文化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固然是极有道理,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决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但同时也是此前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旗帜。早在戊戌变法前夕,严复就曾揭橥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是西方文化的命脉,并进而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要用”的新文化体用现①。因此,“科学”与“民主”尚不足以概括五四文化革新的底蕴。我们认为,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在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向旧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但是,时至今日,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新文化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重建科学与民主新文化的艰巨任务仍然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五四”期间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一致,“五四”之后的发展道路更是偏离了科学与民主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4.
对传统的批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大历史特征。坚持民主革命的政治立场、弘扬个性、顺应立宪共和的客观要求,是“五四”文化批判的合理诉求,也是近代中国知识革命基本特点的体现。学术与政治的矛盾、政治规范与伦理规范的矛盾,决定了“五四”文化批判的内在紧张关系。在探索真理、推进民主和输入外来文化方面,应当继承“五四”而又超越“五四”,以形成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新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知性主体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性主体精神是科学、民主和现代道德的深层本质缺乏知性主体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根本症结培育知性主体精神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新道德,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五四”学者认知水平的局限,导致他们在理论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第一,他们虽然看到了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并强调“伦理的觉悟”,但对于科学、民主和新道德的共通的深层精神本质──知性主体精神──却没有揭示,或只有零星的、片断的论述;第二,…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省社联在5月2日举行学术座谈会,邀请近60位专家、学者和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就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传统以及科学和民主精神进行了座谈。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与会同志认为,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长期以来植根于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内容。发扬五四精神,首先就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  相似文献   

7.
<正>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运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五四”精神,广东青年理论工作者80多人于4月21日在广州市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30余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磊莅临会议并在会上讲话.张磊同志指出:“五四”是划时代的伟大启蒙运动,“五四”精英们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他们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主张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继承“五四”,要很好地  相似文献   

8.
五四精神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磅礴之力,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五四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基本内涵: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步振兴中华民族,民主保障人民幸福,科学推动国家富强。在明晰五四运动精神结晶的前提下,厘清五四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五四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弘扬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即践行五四精神的爱国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保持五四精神的进取魅力,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继承五四精神的青年活力,焕发社会朝气;发挥五四精神的民主价值,汇聚社会力量;弘扬五四精神的理性价值,坚定科学信仰等五个方面。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七十年了。当我们在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今天回顾“五四”时,感到它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遥远是时间上的距离,亲近是精神上的“神会”。“五四”先驱们高扬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当前仍然有紧迫的启蒙意义,仍然是改革开放所热切呼唤的时代精神。这种矛盾的现象启示我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人格的塑造,远比经济、政治的变革来得困难,虽然经济、政治的现代化也必然伴随着重重阻力和困苦。  相似文献   

10.
贺立华 《文史哲》2002,(4):23-27
中国加入WTO顺应了世界文明的潮流 ,WTO原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当今时代的深刻主题之一 ,其结果必将促使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跃迁和升华。这次文化转型是 2 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血脉延续 ,是“民主科学”启蒙口号的法制化的具体实践行动 ,它将是比“五四”更深刻、更切实、更有效的文化现代化转型运动。在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中 ,中国的有识之士当在“对内促转型、对外促互动”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前,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从此在中国出现一种新意识、新概念,即历来被人们所推崇、所乐道、所继承、所弘扬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犹如滚滚洪流漫过大地,冲击民族文化,好似耀眼闪电划破长空,照亮民族心灵.它的历史功能和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其价值。(一)七十年来,人们常常议论五四精神.究竟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过去,不是概括为反帝爱国,就是归结为民主科学.这些认识对不对呢?无疑是对的.然而,若从世界环视中国,从当代回首历史,这些观念难免坠入单向型和简约化的传统之见。所谓五四精神,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新阶段。新阶段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一是确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五四传统应该是从政治上和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因为:①五四志士们从文化入手,实际上全面提出了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②五四精英们提出的德、赛二先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③五四精英们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建国以后,在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中,于强调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的同时,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发扬,对工农大众知识化,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从而,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和思路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十分必要,通过正确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从中探讨“五四”运动带给人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在这个大变革的进程中,随着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对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升华的重视,“文化”这一古老而又常青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许多专家、学者继承“五四”精神,透过历史的表象,深入到由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和新文化及反对封建礼教,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本文试图从价值关系的角度,谈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五四精神,以利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求民主与讲爱国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口号,突出地表现为“爱国”;当时,离开了爱国,就无所谓民主。  相似文献   

16.
由省社科联主持的江苏省“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4月27日至28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55篇。省委副书记顾浩同志看望了代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文虎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到会讲话。李锐同志应邀发言。会议的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五四”精神。探讨“五四”精神,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会议就此问题展开的热烈讨论,不仅形成了会议的重要学术成果,也是我们继承“五四”精神的重大历史前提。会议提出了许多见解,比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相似文献   

17.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18.
由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思潮。这种思潮同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五四”的开放精神却较少留意,这势必影响我们对于五四运动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也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 五四运动与开放意识 五四运动是在近代一系列事变的推动和  相似文献   

19.
“五四”得名于国家危亡关头由学生发起的政治运动,而其精神的灵魂则是新文化运动。它涉及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选择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现代化过程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文化资源,如何提供这种资源等。“五四”作为文化运动在大半个世纪里持久不衰的魅力,恐怕也与这一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一近来,海外有些学者提出,“如何在接受‘儒门淡泊’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重新认识、理解、体会并进一步发掘儒家传统的精神资源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才是我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立言宗旨”。怎样实现这一“立言宗旨”呢?回答是:既要“继承五四”,“坚决和假尊孔读经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反动势力划清界线”,又要改变“传统文化几成绝响”的状况,“重新认识传统”,发展儒学;对儒家传统文化,既要“扬弃封建遗毒”,又要像“西方学人对待柏拉图采取敬之如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