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登政府成立之后,朝鲜半岛也开启了新的局面。鉴于拜登提倡重视“价值和同盟的外交”,韩美同盟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拜登政府“以同盟为中心的对外政策”对韩国来讲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与此同时,美国政局的变化使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及美朝关系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拜登政府执政后,中美双边关系仍以“战略竞争为主”,为了不使本就动荡的中美关系掺杂进朝鲜半岛问题的负面因素,中国的朝鲜半岛外交也应加快调整政策的主动性与及时性,制定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现实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当代伊朗外交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回顾.本文认为,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外交是片面追随美国的依附外交,同时也构成了伊斯兰革命的根源之一;霍梅尼时代的伊朗"革命外交"导致伊朗陷入空前的国际孤立;在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时期,伊朗的"缓和"与"对话"外交,使国际环境得到相对改善;内贾德政府执政后,"拥核崛起"成为伊朗国际战略的核心,导致伊朗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再度紧张.当代伊朗外交有两点值得发展中国家吸取的历史教训.首先.如何避免外交走向依附与革命两个极端;其次.如何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家是外交决策的主体,朝鲜的外交近代化并不纯粹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被动过程;朝鲜对清朝关系的亲近抑或疏远,始终服从于朝鲜内政的现实需要。从"藩臣无外交"到"以夷制华"、"脱清独立",朝鲜对清朝的政策延续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其变化过程反映了朝鲜政治的风云变化,也体现了朝鲜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国权观念的增强,是"开港"之后朝鲜主动适应近代条约体制、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结果。然而,一个缺乏统合性的政权,其外交政策难以保证连续性和有效性;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力,它在国际社会上也不会拥有真正的外交权力。当朝鲜统治层还在为权力而争斗、朝鲜上下还在为"脱清、自主"而纠结的时候,朝鲜已经无法扭转日渐沦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战略新论述.首先,在国际战略形势判断上,提出了对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问题的全新认识.其次,在国际战略目标的确定上,坚持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主张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对我国国际战略指导原则和政策理论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包括世界的多样性、建立国际新秩序、全方位外交、国家安全观、防止"西化"分化"等,从而形成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国际关系伦理视闽中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伦理追求国际关系的向善之道,是近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当代国际关系伦理主要包括三个历史向度,其最新发展趋势是以"类伦理"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伦理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倡导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伦理的内在要求与我国对理想国际秩序的诉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和而不同的发展观,多元共存与和平竞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自身利益与他国利益相协调的利益观.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与政策,对构建国际关系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外交系国家间的交涉,只能由一国的中央政府掌控。但晚清外交长期存在着二元化的征象,即中央与地方外交的并存。鸦片战争发生后,西人不以交往仅仅局限在商贸领域为满足,要求提升与中国政府的全面外交往来,广州外交体制确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在中国外交中扮演着居重地位,北洋大臣的作用愈益趋于主轴。届庚子年,东南又成地方外交的重镇。但伴随近代国家外交理念的萌发,对外事务的趋重,交通通讯的进步,中央外交不仅有了国际法理和国家主权认可的必要性,也有了技术保障的可行性,地方外交式微。地方外交是传统时代向近代时段过渡的产物,反映了从东方朝贡关系——中西贸易关系——国家条约关系的变迁,显示了国人认知从"夷务"——"洋务"——"外务"的进阶,表现了从广州贸易体制——口岸通商体制——中央外交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北方战争中英俄关系频繁变动为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罕见。英俄关系变动的原因,除受历史客观条件制约外,两国外交决策也起着重要作用.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虽然维持了波罗的海的平衡,确保了18世纪与法国争霸的主要目标,但也培植了一个继法国之后与自己争霸世界的潜在对手。俄国彼得则巧妙而灵活地利用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赢得北方战争的胜利,使俄国在短暂的20余年内,由野蛮落后的国家踏上近代化的道路,俄国外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交环境在冷战后面临着来自国际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和时代主题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理论,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以求"同"、求"和"的原则精神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外交展示出从未有过的成熟和自信.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挑起中美战略竞争和俄乌冲突背景下,韩美同盟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给东北亚地缘安全形势增添了新的变数。当前,东北亚地缘安全结构逐渐失衡,正处在重塑或重组时期,由于韩国受到陆权与海权两方面势力施加的影响和冲击,拜登政府上台后韩国承受的地缘政治压力会更大。韩国尹锡悦保守政府将“强化韩美同盟”作为第一外交原则,并构建韩美“全球全面战略同盟”。在战略上,韩美同盟已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实现了对接,强化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并对北约打开了合作之门。韩美军事同盟的指向正在发生改变,已不局限于朝鲜半岛,而是开始面向东北亚、“印太”乃至全球,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地缘安全战略上,韩国应该在陆权与海权势力之间保持中立或动态平衡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明治初年的"文书问题"引发了日朝之间的外交纠纷,然而日本改革幕藩体制下日朝外交模式的意图并未得到朝鲜方面的回应。日本对日朝外交的革新,在外交一元化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前近代的外交模式与近代外交模式的冲突。日本多次尝试,也无法在事大主义与宗藩关系结构下取得对朝外交的突破。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尝试将日朝"外交革新"与中朝宗藩关系对立起来,并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在"朝鲜独立之邦"的名义之下,完成了与朝鲜建交。日本的对朝外交革新或可视为近代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个转捩点,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冲击。一方面,日本率先导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外交秩序,并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对中朝两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中朝两国相对滞后的对外观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的迟滞性,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将其作为党的事业关键战线.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兴起包含了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背景,而其在长期的发展中起到了国家关系的推进器、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展示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以及多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等重要作用.未来在基于"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下,为使政党外交更好地服务于总体外交,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将呈现有重点和阶段性开展外交工作、进一步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以及外交主体拓展与客体延伸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经常忽略一个巨大事实:中国外交经常和国内发展目标直接相关。在中国国内发展和外交关系中,"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案例之一。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很积极地接触中亚邻国,通过改善关系,深入合作,中亚国家和中国西北部经济已经实现快速发展。本文以"西部大开发"和上合组织之间关系的案例试图证明中国国内发展与中国外交的关系。本文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简单解释当代中国中亚关系背景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制度性困难。第二,阐述中国中亚关系改善的主要障碍,中国如何改善上述障碍以及中国西部和中亚的经济一体化。第三,反驳一系列西方对上合组织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明确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共性,强调中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是十七大报告国际与外交部分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十七大报告还第一次以"和平发展道路"为当前的外交战略命名,首次在外交战略中把开放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提出如何发展与各类国家间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和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公共外交主体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愈来愈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公共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非国家行为体中的重要一员,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市场力量对政策偏好的影响以及国际市场交往中对国家形象的形塑作用是跨国公司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原因,院外活动、草根游说、雇佣"代理人"、加入行业协会、政治捐款、资助思想库、与社区建立密切联系、价值观传播等则是跨国公司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就中国跨国公司如何开展公共外交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际社会系统性特征十分明显,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就是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在构建本国外交战略时,都必须顾及这个最基本的关系,遵循系统论的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外交既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深刻体现着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新时期中国外交系统性思维特点明了,对中国外交实践意义重大,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化中国自觉自律的"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实施公共和人文外交策略等多个新亮点,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重建产生了重大影响。伴随总体外交布局的调整,中国当代外交坚持统筹兼顾的对外关系原则,出现了重要转型。在此以国际体系变革视角探析冷战后中国大国与邻国外交的转型,以探索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对外关系流变与国际体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全面立体地考察中国外交与变动格局的关系,对于准确判断中国的"国际方位"、正确定位"中国梦"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更好地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拟从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在变动格局中的外交理念的变化,从中得出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从新生的革命政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其指导思想和思维模式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国同现存世界的关系在不断调整和改变,逐渐发展为当今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相似文献   

20.
"人权外交"是美国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里根政府时期,该政策有着理论的传承性、标准的双重性、手段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狭隘性四个明显的特征.里根时代是美国"人权外交"的成熟阶段,它既是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政策的继承与超越,并对冷战后该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