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析共和向帝制转型时期的古罗马婚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转型时期,古罗马人的婚姻由"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过渡,婚姻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但从实质而言,没有大的变化.在罗马人的婚姻中,重要的既不是爱,也不是欲望,而是忠诚.婚姻的实质就是生育合法的罗马公民,以巩固和延续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项裕荣 《学术论坛》2012,35(1):163-167
《聊斋志异》描写了人们抛弃世俗婚姻的多种原因:或因对黑暗社会的彻底绝望;或因对女性通奸、改嫁等行为的痛恨;或因男性因"好色"而悟道修行;或因仙人侠客等身份而唾弃婚姻。"破家"母题中的男女虽断绝了夫妇之伦,却又接受孝亲抚子的家庭义务。由于传统乡族社会尚无法为单身生活提供足够的伦理支撑,道佛文化成为人们消解婚姻及抗拒儒家家庭观念的主要思想资源。清初此类小说作品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婚姻制度的反思乃至抗拒,并揭示了"破家"行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及伦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黑格尔的婚姻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婚姻伦理作了深刻剖析,他反对从"性爱"关系和"契约"关系出发认识婚姻的本质,而把婚姻关系的本质界定为具有"精神性实体"的"伦理"关系;从伦理视角出发,他把"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规定为婚姻缔结的道德基础;在维护婚姻关系的神圣性上,他认为遵循一夫一妻制和举行婚礼仪式有着积极的伦理意义,并从"精神实体"出发阐释了一夫一妻制合理性的道德哲学基础。黑格尔的婚姻伦理观对稳固现代婚姻关系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基督教婚姻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教视野中,婚姻决不仅指男女双方通过法律程序结为一体,而首先是作为上帝与其门徒之间爱的盟约的象征.基督教对婚姻伦理价值的论述,往往是通过对夫妻之间爱的性质的阐释来表达的.本文拟以时间脉络对基瞥教婚姻中爱这一概念作一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5.
杨士喜 《理论界》2022,(8):52-58
离婚冷静期引发对婚姻自由的争议,也表征当下婚姻伦理退化的事实。从法哲学视角看,离婚冷静期制度现象背后意在透视任性自由并非自由的展现这一命题,而真正的自由就在于个体独立性和实体伦理性的统一。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种任性自由在现代性的宰制下以自由主义、个体主义等形式侵入现代婚姻伦理生活,把婚姻关系仅仅建制在“性的关系”“民事契约”“爱的感觉”之上,而无视婚姻的实体性,由此导致婚姻世界的现实大逃亡和精神家园的荒芜。因此,反思当下的婚姻关系,需要澄明婚姻关系的伦理本质,理解婚姻关系的爱的生发前提,找回婚姻的神圣性和仪式感,重视有爱的婚姻伦理基础,规范离婚的任性行为,从而才能更好地构建“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6.
晓语 《家庭科技》2013,(4):13-13
完美长久的婚姻应该是一炉温热的精油。基调是甘醇、浓郁的爱情,调和了尊重、理解、宽容,又点缀着无数温情,芬芳四溢。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黄维仁有"爱情博士"之美誉。他在著作《活在爱中的秘诀》中指出,两性对婚姻的认识不同,继而导致彼此对婚姻的满意度不同。当丈夫给婚姻的满足程度打7分时,妻子往往只给2分。这被称为婚姻的"温差"。  相似文献   

7.
离婚,对子少数当事者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是种痛苦的抉择,因为它不仅仅关系两人的情感,还牵涉到孩子、亲戚、国家政策(计划生育)等重大问题,是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从离婚内因来讲,也反映出了婚姻质量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曾就婚姻质量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系统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因爱情而结合的只有1/4,因“爱到极点”而结连理的只占2%,彼此相亲相爱的占25%,但大多数人在婚前  相似文献   

8.
正人人都渴望品尝到幸福婚姻的甘露,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愿以偿。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茫茫人海中,一对爱侣能够相遇、相知、牵手,是难得的缘分。然而,婚后矛盾不断出现,会让很多人怀疑"命中注定我爱你"的真实性,虽然大多数唠叨、质疑和吵架都出自对爱人的关心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却往往换来  相似文献   

9.
谁的爱巢难筑?──来自江苏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夫一妻制社会,处于可婚年龄段的非婚姻状态(未婚、离婚、丧偶)两性人口构成一个所谓的“婚姻市场”.每个处在可婚年龄阶段的非婚姻的人因可以在婚姻市场上选择伴侣而自然地置身于婚姻市场中,又因结婚(初婚、再婚)而退出婚姻市场。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终身不婚比例很低国家,处可婚年龄段的人口都要进入婚姻市场,而其中绝大多数又因结婚而迟早要退出婚姻市场,有的人一生中甚至进出好烟市场多次,而与此同时则有极少数人始终在婚姻市场上徘徊(终身不婚),这既有当事人一些诸如对对方的要求过于苛刻,以至于在他(她)周围找不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婚姻道德应该建立在爱情与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婚姻义务不仅在于维持作为社会单位的家庭,而且在于巩固和发展婚姻赖以建立的爱情。性爱是人的一种天性,任何男女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但是,人有了爱,随之就产生了爱的义务。恋爱结婚并非是与社会国家无关的个人私事,  相似文献   

11.
媒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处境尴尬,中国民众对其可谓爱恨交集.民众这种既爱又恨的心理积淀跟媒妁的巫觋身份有关;媒妁之"霉"源于巫觋之"魅".相关神话传说都赋予媒妁以神圣色彩,也让民众的婚姻披上了神圣而合法的外套,但媒妁的巫觋身份又让民众把自己不圆满的婚姻,归罪于媒妁的花言巧语.而媒妁文化的早期阶段即前文字时代,花言巧语绝对拥有口语文化的权威.媒妁的身份从神到巫,从巫到人,再从人到今天的婚姻介绍机构,其神圣乃至神秘性一直处于递减的态势,但民众对媒妁爱恨交集的心理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冰心"爱的哲学",或可叫做"母爱哲学",其中包含着她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的部分性征,以及受宗教神秘主义和儒家影响而形成的"泛爱"倾向。冰心"爱的哲学",一则受到基督教一神论的上帝创世权威形象的影响,二则是在童心的影响下把基督教超自然的"爱"的上帝想象在了自然中,因而又与泰戈尔的"泛神"、"泛爱"思想发生了共鸣。冰心创作对"泛爱"倾向的人生哲学"由信到疑,因疑而更信"的风格可以从"自然的倾向"和人本主义方面来解释,这两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化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13.
就婚姻的效力与公序良俗的关系而言,近些年来出现的某些引发轰动和争议的婚姻,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时能够引用的典型事例。婚姻违背家庭伦理的,即因违反公序良俗而归于无效。现行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有待完善,而无效婚姻的当事人也应该得到善待;这昭示着我们:法治的前提乃是对于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这一"马伊琍体"语言范式,近期被转换成各种版本,流行甚广。文章视其为一种强势模因,并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阐释此种语言现象的由来,强势模因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模因变体以及流行动因,以增进人们对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金苑 《家庭科技》2014,(6):10-11
正"大女人"崇尚放养式婚姻婚姻中有两种女人,"大女人"和"小女人",其区别在于关注点不同。"小女人"的关注点往往是别人,丈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她心中掀起涟漪或波澜。"小女人"习惯于亲密无间的相处方式,喜欢粘着对方而让彼此的生活缺少弹性,总是把自己的意愿或习惯强加于人,这类婚姻比较容易出现状况。  相似文献   

16.
邵宜 《学术研究》2007,(4):155-158
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中重要的一支,随着婚姻双方年龄的多样化,原来的称谓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变异。本文考察广州老夫少妻婚姻类型中双方称谓对方父母的情况。文中借助社会学的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特殊婚姻类型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特点及其规律,展示特殊婚姻类型中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变通与机智。  相似文献   

17.
《家庭科技》2014,(10):13-13
当"文马婚变"让无数中国网友感慨"不再相信爱"时,美国作家查尔斯·默里在《华尔街日报》发文,总结了幸福婚姻的几条法则。如何"经营婚姻",让幸福婚姻"且行且珍惜"呢?这篇文章,也许能让你从中琢磨出一二。法则一:别想在婚后改变你的爱人与品位和志趣相投的人结婚,这一条虽然听起来陈词滥调,但它却是久经考验的法则。如果一个人喜欢芭蕾,而配偶不喜欢,这没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上海、兰州城乡2200个样本的概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分化加剧、各种风险加大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仍以稳定、长久为主导,多数人并不信奉"爱情至上",但也并非崇尚"物质至上";传统的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已显著松动,年龄、婚史、收入等"现实条件"在择偶双方情投意合时也更少地成为阻碍力."浪漫爱渐行渐远"的判断未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分析结果表明,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教育程度较高者以及女性更少认同"找对象时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其他条件都可以不考虑",但这未必表明他们对浪漫爱的追求更少,而只是说明他们在择偶时更慎重、理性.  相似文献   

19.
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其合法的民事权利应依法予以保护,不能因犯罪而随意限制或剥夺服刑人员的人身及财产权利。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其缔结婚姻的权利因其人身自由被依法剥夺,允其结婚显然有违婚姻本质,因而被依法禁止;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其配偶诉请离婚的,法律应依法予以保护;服刑人员主动提出与其配偶离婚的,法律也应予以支持。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允其"夫妻同居",于法无据,应予禁止。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11)
涉农婚姻是个庞杂艰深的社会课题,它涵盖了城乡分化、两性权利的较量、婆媳间的代际矛盾,现代与传统婚姻理念的冲突等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处理具体事务引发的矛盾,也有理念之间的争执,更有因城乡分化引发的不同国民待遇问题。本文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转变由"嫁娶"到"结婚"的观念,厘清大家族与小家庭的概念,以双赢为化解冲突的准则,同时取消户籍与社会福利的捆绑,完善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作为解决涉农婚姻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