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革命之后法国作家的政治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批评家詹姆逊在谈到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创作时指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的确,在整个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遇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等一系列政治问题。于是,政治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国家的文学首先关注的主题。由此观点考察19世纪前后的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之后至20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学,政治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作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说法兰西是一个热情而浪漫的民族。法国人的这种热情与浪漫在革命和战…  相似文献   

2.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韩雅丽 《北方论丛》2013,(1):125-128
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关注是詹姆逊文化政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詹姆逊结合第三世界的历史和现实,既揭示了第三世界文化的民族寓言性特质以及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身份的政治性,从而在凸显第三世界文化的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在文化批判中显现了一种更为广泛的视域.通过在第三世界文化中寻找突破资本主义总体制度界限的激进要素,詹姆逊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第三世界主义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胡佳虹 《兰州学刊》2010,(Z1):16-18
第三世界明确提出是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其中第三世界一词最早提出,也是使用最广泛、延用最久的政治术语。沃尔夫·菲利普斯在《何谓"第三世界"》一文中提出,是法国人口统计学家艾尔弗雷德·索维(Alfred Sauvy)于1952年首次使用的。索维最初使用的含义是"第三等级",指的是一种"被忽略、待开发、具有革命潜力"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宪政制度的建立又体现在宪法由低到高发展的三种形态,即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形态。然而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在建构文化认同时往往借助于口承文学、文字文本、仪式行为和图像传媒等.20世纪流行于德国的“家乡电影”,体现出了德意志民族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和民族意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几代德国人的思想,说明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国民对于乡土的想象与情感之上.  相似文献   

7.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4,24(2):117-117
[主持人语]20世纪的中国,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是全球化历史的产物。它既记载了古老中国被迫向世界敞开大门、承认并学习“他者”的苦难历程,也积极参与了“国民性”的挖掘和改造工程,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基本特征,同民族主义情绪之间存在着直接而深刻的关联。然而,由于现代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特别是民族主义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很少关注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间的复杂关系,更谈不上系统而深入的学理式分析研究。有鉴于此,我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梳理、审视民族主义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与思潮的影响,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感、意识及其书写方式和特征。 20世纪跨度很大,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形态与特征也颇为不同,它对文学的辐射情形和文学对它的反应程度在不同时期也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努力回到历史现场,弄清当时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是如何理解、言说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弄清他们的理解、言说背后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与文  相似文献   

8.
对女性文学"两个文本"争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于女性文学的两个文本——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两组概念的不同认识。而对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学批评的界定应考虑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维度应当成为中国当前女性文学批评不容缺失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到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文化诗学关注历史,并关注形成历史的各种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化诗学的批评家将文学文本确立为社会性文本,并使得原来似乎更多地只是文学领域的专有概念的"文本"概念几乎是无限地扩张了,他们的批评实践跨越了艺术性产品和其他别的种类的社会产品或社会事件的界线.在"文化解读"的实践过程中,文化诗学的批评家热衷于关注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相互"流通".但是,在建立起文本的关联之后,并不意味着审美话语与社会话语真的失去了界限,真正的"文化的诗学"要解决的任务可能还是无法避免界定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科学的潮流,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主要表现为对文本自身的关注,它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文本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与追求科学的潮流相一致,这一时期文本理论关注自身诗性秩序的构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对诗意表达技巧的探讨、英美新批评对诗性语言的研究、法国捷克结构主义对结构层次的分析以及叙事模式的归纳,较为科学地探究了文本形式因素,对建立科学的文本诗学极具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民族国家的文本,但两人诸多论述具体欧洲民族发展的文章中涉及了关于民族国家的重要论断,其中波兰问题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处例证。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高度重视波兰民族独立问题,并将其视作19世纪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卢梭在18世纪为波兰民族独立所提出的方案,马克思与恩格斯跳出了通过民族性建立民族国家的近代政治哲学框架,而是将波兰的民族解放与19世纪的社会革命紧密联系,从中指认了现代革命的历史任务。在此意义上,波兰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解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例个案,更是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分析视角,并为20世纪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2.
近代外国文学译介中的民族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延礼 《文史哲》2002,1(2):98-102
中国翻译活动起源很早,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应当溯源于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则始于近代。在近代文学翻译活动中,民族情结是突出的一点,内容上的关注民族精神、形式上的本土化选择是其主要两个侧面。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不仅制约着翻译主体的文本选择,而且它也强化了翻译文本中主体文化的渗透力度。这是20世纪第一个20年外国文学译介中凸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文本性,它代表了文学研究一种开放模式.作者认为,文学研究从文学性走向文本性表明开放的研究格局代替了文学研究的封闭局面,因为文本性的性质是文本的生产性,其特征是开放性、无主性和复义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所谓“世界文学”是以西方文学的价值标准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一体系中,第三世界文学被西方的“他者”进行“编码”后,便常常被加以扭曲或变形地理解。这种被“编码”的境遇使得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都有脱离过去传统、失去民族特性的可能,从而也加剧了其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世界的文学家们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通过对“他者编码”的具体分析而采取一种开放的、适合本民族文学健康发展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Police是福柯晚期治理术研究的重要概念,依据它,福柯一是分析了近代欧陆国家Police-state形成和转型为自由法治国;二是分析了近代政治和社会基本问题,即一个个独立个体怎么形成诸如近代民族国家这样的共同体。在福柯看来,Police-state实为国家理性影响下,为增强国家财富、扩展国家力量而推行全面行政管理、国家政策干预,以法国为代表欧陆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的一种国家历史形态。Police就是该时期国家治理术集成,其核心是运用行政规章、政策、规训等手段进行的国家公共管理;其实质是"个体的政治技术",即使私人性独立个体成为公共性政治人(国民),通过关心、关注个体使诸如民族国家等共同体繁荣发展、安宁有序的所有政治手段、技巧。福柯的分析,既具有强烈警醒意义,也具有明显启发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旭平 《船山学刊》2005,(3):182-183
经济公平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进入20世纪,经济公平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罗尔斯等人关于社会正义理论的提出,以及后来一系的争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和实现公平是每个民族、国家及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经济公平在很早以前便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经济公平又是政治公平,教育公平等其他一切公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钱翰 《河北学刊》2023,(2):109-119
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0世纪初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般看法与普通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看到德·莫朗对中国文学的个人趣味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8.
以经学为框架的政治思维方式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崇圣尊经”成为国人不可移易的思维定势 ,“大一统”成为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国家观念。文学是民族心灵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世纪的中国 ,外族入侵 ,内部纷争 ,四分五裂 ,生灵涂炭。“大一统”的政治国家观念再次显示出强韧的生命活力 ,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现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 ,也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所隐含的一条基本线索。高扬爱国主义 ,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呈现着“一体化”趋向。世纪末“一体化”逐渐解体变为多元共生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互文观念是西方20世纪出现的一种文学文本释义理念,它十分关注文本解读过程中,当前文本与先前文本、历史文本及历史文化记忆的多重关联,在比较中凸显当前文学文本的文化蕴意。中国古代也有"互文"思想,但主要是一种文学创作修辞技巧和文本释义句法理论。囊括中西学术思想的新型互文理论对于阐释文学经典文本的语言美和多重文化意蕴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詹明信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是其后现代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第三世界文化为镜像反观并寻求解决第一世界文化危机的出路。詹明信对"民族寓言"、"政治知识分子"、"文化革命"以及"世界文学"等术语所做的后现代性的阐释,对于理解第三世界文化的总体特征、文化实践者的作用和摆脱边缘化及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