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昭寺,在西藏拉萨旧城的市中心,它和哲蚌寺、色拉寺共有拉萨三大寺之称,而大昭寺又有西藏的“寺中之寺”之称。它在西藏人民中极享盛名,这主要是由于它标志着西藏佛教的发祥,标志着我国历史上藏汉人民文化交流和亲善团结。  相似文献   

2.
唐蕃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朝都城长安,经过今甘肃、青海,联结吐蕃都城拉萨的驿道,世称唐蕃古道。由于唐蕃联姻通好,汉藏两大民族建立甥舅戚谊,在这条古道上留下种种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以后双方使节往来,络绎不绝,故而又被称作黄金桥之路。  相似文献   

3.
唐蕃对峙     
吐蕃王朝兴起后,即不断向外扩张,并合蕃羌各部。并苏毗,占多弭,从争夺安西四镇到攻掠剑南道,唐蕃时战时和,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公元663年吐蕃尽占吐谷浑牧地,慕容氏王室播迁。唐朝为恢复原先政治格局,670年大非川之战唐军败绩,678年青海之战唐军再败。娄师德在河湟大兴屯田,储粮备边,曾败吐蕃于良非川。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唐朝方恢复了先前优势地位。698年吐蕃大相噶尔家族被赞普器弩悉弄翦灭,  相似文献   

4.
唐蕃会盟碑     
千余年来,在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树旁,巍然矗立着一块唐蕃会盟碑,受到人们的景仰,成为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唐蕃会盟碑,又叫长庆舅甥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据汉藏文史资料记载:大唐与大蕃之间、汉藏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吊庆、修好、献礼、互市、和盟等往来频繁,累世不绝,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在汉藏关系史上是有记载的。在唐朝和吐蕃的多次会盟中,留下盟文、立有石碑,保存完好的当数唐蕃会盟碑。  相似文献   

5.
灵州,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也是商旅往来的枢纽之路,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争战的焦点。“灵邑汉时界匈奴,唐时北临突厥,后又接近吐蕃,宋则陷入西夏,为戎马冲践之地”。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公元九世纪中叶,大唐帝国与雄踞西戎之地的吐蕃王朝进行了一场争夺灵州的世纪之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场灵州之争扼要叙述,剖析历史上灵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而探讨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中世纪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不妥之处,祈识者正之。  相似文献   

6.
拉萨大昭寺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西藏驰名中外的最大寺庙之一。该寺是松赞干布迎娶唐代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后,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由藏族劳动人民为主体建成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代多次修整、扩建,才形成如今的规模。主殿有三层,加上四角的神殿,共有四层,总面积约有两万五千平方米。四面闪光的金顶和明亮的柽柳墙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壮观。在以释迦牟尼殿为主的二十多个佛殿里,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的生铜、金铜象及泥塑象;上中下三层的回廊画满了各种大型壁画。这些高超的建筑工艺,不仅体现了藏族劳动人民的勤  相似文献   

7.
唐蕃交聘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蕃交聘是唐蕃关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蕃双方通过使节往还,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唐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对唐蕃交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细致,仅就交聘的次数而言,既不完整,且众说纷纭。有160余次之说,有180余次之说,或称190余次.更为遗憾的是,这些不完整的统计,每每被人作为信史加以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都说成是为文成公主所建。这种说法普遍地流传着,在一些报纸上、书刊中皆可看到。一九八○年第九期的《民族画报》的一篇文章,一九八○年八月五日的《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一九八○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小丛书《文成公主》,也都持这种说法。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事实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唐蕃聘使考     
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唐王朝和吐蕃王朝对峙长达二、三百年,其间,争战屡有发生,未尝不欲互相吞噬,而力皆未能,不得不互戢野心,通和订盟以相安好。唐王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双方帝王称甥舅,信使通往返。甲子四周余,疆场战事稍少,友好亲善为多,而其周旋聘问之仪,揖让进退之节,较之前代有所发明。本人仅就平时读书所得,将唐与吐蕃聘使姓名、任务作一考实,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一千多  相似文献   

10.
唐蕃和亲初始,李唐为岳父居于尊位,吐蕃为女婿居于卑位,二者尊卑位序甚为清楚,毋庸置疑。据《唐蕃会盟碑》碑铭记载,蕃方所称之唐蕃双方关系"dbon zhang du vgyur"(转变成为甥舅),系因娶了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以后,方转变而成。唯蕃方将"甥"(dbon)置于前方,"舅"(zhang)置于后方,而为"甥舅"(dbon zhang),适与唐方所使用之"舅甥"顺序相反。由此即可了解,对于"唐蕃舅甥关系"的内涵与意义,唐蕃处于各自解读的情境。史学研究必须从文献之载记出发,以文献载记为本,方能免于落入空穴来风或无根之谈的窘境。本文从中原文化对舅甥的解释,对比吐蕃对舅甥的理解,希冀以此途径探讨唐蕃"舅甥关系"的内涵与意义,究竟为何?唐蕃对"舅甥关系"的解释与认知,是否一致?于唐蕃关系演进之中,"舅甥关系"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产生了何种作用与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陈楠 《中国藏学》2012,(2):148-155
现供奉于拉萨大昭寺正殿的释迦牟尼佛像系西藏现存最重要历史文物之一。本文根据藏汉历史文献记载,对涉关佛像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细致梳理,对佛像铸造缘起、辗转传入汉地、随文成公主入蕃、安放供养以及经历法难浩劫等历史过程作系统考述,并对相关事件名物诸如大昭寺小昭寺等作深入探案考辨。  相似文献   

12.
丁玲辉 《中国藏学》2012,(2):220-222
文章通过汉藏文献史料和古代壁画中的体育图像,以吐蕃马球、围棋、杂技百戏等为例,探讨了唐蕃文化交流对吐蕃体育的影响。并指出这与当时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唐蕃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有时发生战争,有时因边界问题发生一些纠纷,但那是民族之间最初发展关系阶段经常可能发生的。大量的藏汉文典籍、碑铭等文猷资料证实,从松赞干布到赤祖德赞,200多年间吐蕃与唐之间的关系史的主流是友好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长期的交往,唐蕃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不断增强,大大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两个渠道,即官方与民间,本文旨在重点讨论唐蕃之间官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5.
魏迎春  张旭 《中国藏学》2016,(1):132-138
松州之战是唐蕃之间的一次小规模冲突,是唐蕃直接重视对方的开始。正史描述松州之战时,称唐方"大捷"。事实上,吐蕃军队达二十万之众,受到唐军偷袭,损失千余人,就撤军回蕃,难免不让人重新审视这次"大捷"。战后,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唐朝势力逐渐退出吐谷浑,吐蕃取代了唐朝在吐谷浑的地位。唐朝失去吐谷浑,不仅失去战略缓冲区域,而且也将难以保证西域交通的安全。因此,松州之战使唐朝失去了更多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6.
蔡芸希  于春 《西藏研究》2023,(3):108-115+162-163
大昭寺一层中心佛殿后壁正中小室前的一组木作构件被命名为“叉手”,属于汉式建筑风格,其形制颇为特殊。梳理汉地叉手的演变过程发现,大昭寺叉手与汉地唐宋时期叉手构件有所区别,而与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字栱构件更为相似。后弘期初期藏地出现该类汉式建筑构件,可能与吐蕃时期重要佛教建筑桑耶寺和后弘期初期河西敦煌地区佛教对藏地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军财 《中国藏学》2006,(2):169-171
西方一些学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把吐蕃说成具有“主权”的国家。其实,唐蕃时期没有“主权”的概念。只有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彪炳史册的唐蕃“舅甥”一家关系。如果不顾历史事实,硬要用“主权”去套,“主权”属于当时的大中国。  相似文献   

18.
在长达200多年的唐蕃关系中,虽然由于两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战争,但是和睦友好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哪些原因构成唐蕃友好关系呢?本文试将其概括为下列四个因素,并分别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唐朝、吐蕃和亲的原因,和亲后二者形成的政治关系,提出了西藏自唐贞观时起即已成为中华民族家庭中一员的论点。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答允文成公主下嫁吐善赞普松赞干布。从此,揭开了唐著间民族关系的历史新篇章。一、唐蕾和亲的历史原因作为一桩政治婚姻,唐若和亲出于双方共同的政治需要。贞观八年(634年),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遣使人朝,多资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出于当时政治、军事等综合因素的考虑,未即许婚。对于唐朝的拒婚,松赞干布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继续遣使贡金帛,以示求婚的意愿和政治友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唐蕃交聘表(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癸酉,蕃鸡年)二月,吐蕃遣其大臣属卢,论莽藏来朝,且献方物。(见《唐会要》卷97。)金城公主遣使上言:请于九月一日在赤岭分界树碑,从之。(见《唐会要》卷97,《册府元龟》卷979,《通鉴》卷213,参考《唐会要》卷6,《册府元龟》卷6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