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可以被认为是他形而上学的核心,虽然在他之前也有哲学家涉及这个问题,但是亚里士多德有他独特的见解,他不是简单的去谈事物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和灭亡,而是努力去寻求背后的原因,他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就是指事物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和灭亡的最普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师研究运动发展轨迹的独特性在于其经历了形成、衰落,以新的姿态复苏的曲折历程。具体而言,美国的教师研究是起源于行动研究的一种“群体合作”性质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因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教师研究走向衰落。80年代开始,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大学教育研究者的支持以及民间教育力量的凸显共同促使美国教师研究运动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归教育舞台,自此之后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教师研究逐渐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第一推动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第一推动者”这个范畴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得到了真正的、完全的统一,实体论、原因论和运动论都殊途同归地走向这里。研究这个范畴对于把握亚里士多德哲学,确定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性质,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作一剖析,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职业教育本质研究中静态分析方法论局限,反思职业教育演变史可知,职业教育变革的本质在于不断创生新型职业人。在职业人培养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其注入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等新因素,由此引发职业教育育人过程本质的变化,创生出适应社会新常态的新型职业人。新常态下的职业人所生成的结构要素,是由科技发展、政治制度和文化变革与职教系统的反作用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宏观上,政府根据社会新常态下行业和市场的外在要求,出台系列政策,引导职教系统有所选择地创造出市场急需的新专业和课程等系列新事件,从而不断引起职业教育阶段状态的本质变化。微观上,教育行政、师生等具体人,又通过主动选择培养“职业人”的素质结构,创生出满足社会新常态和个人需要的“具体职业人”。当前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与微观职教系统主体选择性的相互作用,需要以普职融通的职教过程变革方式,创生出新常态下富有创新精神的大批中高端职业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大正天佑”,以日英同盟为藉口对德宣战,以夺取德国在远东的根据地为最低目标,实现在华优势地位为最高目标。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大力推行理想主义外交,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不久,美英卷土重来,重返亚洲,逐渐加大了对日遏制,发起了召开海军军缩会议的倡议。因与美英实力悬殊巨大,日本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试图把华盛顿会议作为外交战略转向的试金石,但遭遇滑铁卢。其后,日本外交开始由理想主义转为现实主义,开始与国协调,华盛顿会议成了“币原外交”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正> 消费者行为(即其购买活动),是由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构成的。内在因素指对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心理活动。这个活动的始末远远超出我们在市场上所见所闻的若干具体购买现象。换言之,消费者购买某件商品的心理活动,从未进商店前便可发生,直至购到商品后还有  相似文献   

7.
论个体的道德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的道德动力应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提出 ,并从内在道德动力、外在道德动力以及内外道德动力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由物质驱动力和精神驱动力构成 ,个体的外在道德动力由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构成。实现外在道德动力和内在道德动力量与质的整合 ,才能不断增强个体的道德动力 ,造就具有自律精神的道德个体。  相似文献   

8.
作为科学家和学者的人及其人性构成了大学一切活动的主体和基本动力。首先,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主体乃是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人,大学就是这些自由人的联合体。其次,他们在大学的最高使命就是科学和学术研究,因此,适用于他们的最高的和最合理的原则就是科学和学术的成就和学术规范,而其他一切诸如人情世故和美德主义的要求皆应予以排除。第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要有足够的张力、灵活性和自由空间以适应原创研究的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第四,这些自由人及其人性的独特性构成了大学的正常生态,相应地,大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就是大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对感觉的分析在其灵魂理论中十分关键,感觉是灵魂的基本能力之一。《论灵魂》将感觉定义为“无质料地接受感觉对象的形式”,他在此确定了形式的重要性及非质料特征。然而,由于无感觉者也能无质料地接受某物的形式,所以这种定义不足以确定感觉接受活动的本质。此定义是正确的,但定义范围过于宽泛,因此需要对其澄清。事实上,感觉接受活动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而是主动选择的区分行为。这种区分行为介于感觉者及其对象之间,而感觉者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对象形式皆以中间性作为其本质特征,并且感觉接受活动以大脑和心脏作为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 概念在哲学史上以及在当代心灵哲学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他的灵魂定义似乎包含着难以解决的问题。阿克里尔(J.Ackrill)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指出,他的灵魂定义包含着逻辑矛盾,并且与他的质料形式理论不一致。本文重新梳理了阿克里尔的论证,归纳和评价了亚里士多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主要解决方案,并提供了对灵魂定义问题的一个新解释。这个新解释表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定义没有逻辑矛盾;定义项中的“身体” 代表的是“第二潜在性”。“灵魂”概念是一个目的概念和原因概念,即灵魂是从质料之中发展出来的,它就是身体的目的和完善性,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本原。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哲学跟一切与物理主义相兼容的当代心灵哲学理论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