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把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为特征的道德自我价值诉求作为个体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儒家提倡以反求诸己的内圣和推己及人的外王成就德性自我;道家提倡少私寡欲、见素抱扑的自然德性价值和自由精神追求;佛教以因果轮回观念与佛性修行追求德性价值;当代新儒家主张道德的理想主义,肯定道德理性的主导和优先地位。强调和凸显人在文化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我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精髓。  相似文献   

2.
与近现代心理学人格概念突出个体抽象的人格特征不同,儒者人格以人生哲学的人格意识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内容,是仁的生命体认和礼的理性自觉二者的有机统一,并通过个体人格成长过程的展开完成对普遍性的生命存在体认,以支持人生的理想追求和转化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在儒家境遇中,宇宙浑然一体,必然由主体自我重新建构,才会形成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从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物质追求与价值追求、理性批判与实践检验、价值目标与价值手段相统一四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使二者趋于一致,形成了对世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列子·杨朱篇》在反名教倡自然的魏晋玄学思潮中系统地提出了一种道德虚无主义.《杨朱篇》在名义上所反对或否定的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但其实质可以看作是对一般人类道德的普遍否定.《杨朱篇》提出实名贫而伪名富,即追求实利为真正有价值的追求,而追求名教道德则有损人生享乐.《杨朱篇》认为道德与人性的追求,在历史面前区分善恶没有意义,死亡抹去了人生的一切价值区别,也抹去了道德的区别.《杨朱篇》的论证,没有意识到道德并非因为时过境迁或因为人的死亡而没有价值,道德的价值在于维持人类的生活秩序和使人过着美善的生活.并且,人类的道德并非因为个体的暂在性而没有意义和价值,人类的道德文化不断地通过个体而传递下去,因而人类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个体那里同样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 ,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 ,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 ,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 ,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道德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价值是道德生活领域中的事物或行为对于社会或个人的作用和意义。满足主体需要性是道德价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规定。道德价值的特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功利与超功利、实践与精神、相对与绝对、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价值实现要满足四个条件,即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我注重德性修养和自我完善,基于伦理自然主义、道德理性主义以及实践理性价值的确信,以尽性、穷理和践行相统一为内在修养途径。作为理想精神,道德自我表现为以精神性和社会性自我对感性欲望和个体利益的超越,以主体性和理想性自我对世俗功利以及制度规范的精神超越。在修养和超越中,道德自我不断提升精神和人格境界;在汲取传统儒家、道家人格和精神境界智慧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自我人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注重责任、服务社会的奉献境界,天、人、我一体的和谐与自由境界,生命不朽和价值永恒的完满境界。心性修养、内在超越和境界追求构成道德自我行为实践和价值实现的德性根基和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具有以人性论的观点为其思想基础,以“慎独”为其基本的修养方法,以达到德性与德行一致的中庸的处世态度为最高的人生境界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儒家修养理论在当代对于人们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引导人们追求德性与德行统一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确立崇高的理想人格和价值目标等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分离;理想信仰结构不尽合理;重功利讲实际的价值取向突出,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 的追求较弱;个体情感色彩浓厚、理性思考不足;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有效性缺乏问题。社会价 值观的多元分化激烈冲突;大学生人生实践活动与水平的有限;理想信仰教育阶梯的倒置;都对这些问题有重大影 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目标定位要准确;教育内容设定要合理;教育方式方法要创新。  相似文献   

11.
道德二元论区分了人的原初道德意识结构,并把它作为阐释人们道德生活现象的理论基础,但是,西方道德生活中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激烈冲突,凸现了道德二元论的理论困境。道德二元论的理论症结在于其哲学根基上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基于实践活动开启的道德哲学存在论境域,构成了对道德二元论的批判,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理论转向也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素质指人的道德观念素质和道德能力素质。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发展中人的自主、自觉、自由的价值构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于人们自身行为规范的自律,具有主体性、崇善性与自律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主体的精神自律,道德素质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崇善尚义。这就有必要对行为规范进行道德调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个人道德素质完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引领个人道德素质提升的指针。  相似文献   

13.
个体道德需要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道德态度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现象稳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态度具备社会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四个基本特征,具备社会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导向四个基本功能,具有影响道德判断和选择、影响道德行为方式两个主要作用。道德态度与道德价值观有所区别,但联系更为密切。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背离也比较常见。道德态度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形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强化与观察学习的交互作用,其影响的内部因素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分化以及社会经验,外部因素在于父母、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由包括意志自由、道德权利与道德境界三个基本层面,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道德自由范畴的丰富内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体在道德表达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道德自由的风险。道德自由风险的规避取决于道德自由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理性两个重要方面。道德责任是道德自由的重要属性,而道德责任的有效性最终要由人们的道德理性来保证。  相似文献   

16.
略论人的主体性活动的道德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的自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主体的活动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要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道德制约。道德制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理想对主体性活动价值目标和方向的引导,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评价或规范对主体行为的调整。作为一定社会价值观的衡量尺度和人文框架,道德制约使主体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自由而不逾矩,能动又不随意,德是主体性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知行统一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德育中的知行错位表现为理想崇高与现实追求、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理性认识水平与个人本位行为等4种相悖性。改革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思想道德教育中弥合学生知行悖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我国大学教育仍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人格教育,导致道德教育日益萎缩。道德教育应是一种生活中的人格教育,其起点、内容、过程都应介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促进他们的德性发展;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塑造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道德范型,激发他们的仰慕和效仿;重视校园文化、公寓文化和社团文化的道德内涵的构造和设计,构建道德法则的日常形态。在教育环境的无意识中,在不经意的感化中,大学生的心灵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个体经济行为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种种行为选择 ,不仅是效益或效用的选择 ,也是一种价值选择和道德选择。道德选择交织于经济选择中 ,影响和制约着经济选择。一般说来 ,个体经济行为中的道德主要包括 :个别利益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关系中的选择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中的选择 ,功利目标与道义目标的选择。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 ,对于优化个体的经济行为 ,提高个体经济活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