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常将诗歌修辞和诗歌意象完美整合,从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全新的审美意境。其中把水意象和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表达离情别绪的最多。而春风、春色、落花、落叶、青山等,也都因与诗人的离别意绪在瞬间相吻合而被诗人捕捉为意象,辅以巧妙的修辞手法,创造出千古言情绝唱。  相似文献   

2.
送别诗源于《诗经》,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第一次大的发展,到唐代时又一次迎来全面繁荣。在这一过程中,“酒”也逐渐发展成为送别诗的主要意象。本文试以“酒”作为切入点,以盛唐送别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与前代送别诗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酒意象在盛唐送别诗中实现了三大突破(数量上的突破、内容上的突破、意境上的开拓),成为送别诗的核心意象,对后世送别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突破,既与酒文化的发展和风俗的变迁密切相关,又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诗歌在唐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送别诗,由于唐朝特殊的政治背景,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概述了唐人送别诗的特点,并以大量的诗歌为例,具体论述了唐人送别诗独特的成因、分类及独特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总结了唐人送别诗的特殊存在环境,紧扣标题,在诗歌中找寻历史,在历史的天空捕捉诗篇。  相似文献   

4.
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组合极具特色,诗人巧妙利用送别时的地点、行人所往之地以及沿途的文化特色形成的空间地点意象组合,造成了峰断云连、辞断意属的审美意境;借用明显的时令节侯、景物气象等特点组合的意象,则增添了送别诗意象的斑斓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中的燕、鹄、鹤、鸿、雁等飞禽特称意象,以其灵动的生命情态和吉祥高贵的象征给读者以具体明晰的图景。鸟意象作为总称意象在送别诗中以其概括性、含糊性给读者带来更大空间的想象联想自由。两者共同构成了送别诗的一道独特风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那么,唐人思乡诗就是这百花园中凌冬开放、艳丽动人的一丛红梅。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思乡诗,正是这几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粹、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真探讨这类作品发展繁  相似文献   

7.
8.
唐代节日很多,唐人在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意蕴独特的节庆民俗意象.唐人小说中的这些民俗意象,不仅其本身洋溢着超迈的异想、卓绝的才情,并在小说艺术诸方面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且在小说美学的更深层面上,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大量存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是构成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重要存在.  相似文献   

9.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著名的《别赋》里概括了各式离愁别恨。确实,古往今来,生离死别也好,短暂分手也罢,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果分  相似文献   

10.
论唐人小说的审美特征贾剑秋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唐代是一个飞跃。其题材内容虽沿袭了六朝小说的传统,“尚不离于搜奇记逸”,但开始走进现实生活,以前小说中浓厚的宗教性逐渐为世俗性冲淡;感性化的审美意象意境为感情化的审美意象意境取代;故事篇幅由“粗陈梗概”的寥...  相似文献   

11.
阮籍的《咏怀诗》 ,由于历代论者多从汉学实证的角度以“归趣难求”、“难以情测”之论论之 ,从而给人以晦涩难通之感 ,使其艺术的光泽倍黯。本文则试图从其审美意象多重性的角度 ,分别从朦胧性、哲理性、情感性几个层面对其审美艺术进行探讨 ,力图归还其审美艺术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2.
唐朝包容,汉音胡乐中外文化交响共融,唐朝激扬,士人争去边塞建功立业,如此,就产生了边塞诗中独张一帜的音乐诗。这些音乐诗或描绘边塞征战场面,表现战斗的气势和护国卫家的思想;或表达浓重的反战情绪,抒写思乡之情和闺怨之念;或描摹边地风光,记录边地人情,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在泱泱唐诗大国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中,以“送别”为题材的诗篇举不胜举,同学们在学这些古诗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古人那形式多样、情趣各异的送别方式?有兴趣的同学请随我一起学送别诗,领略多彩的送别文化吧!  相似文献   

14.
康熙六年(1667),吴江顾有孝、赵弦辑刻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合称《江左三大家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由于诗歌艺术较高,可谓人人皆知,而龚鼎孳及其诗歌创作鲜为人知。龚鼎孳的送别诗至少有838首,占全书四分之一还要多的比例,研究他的送别诗对进一步了解他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龚鼎孽的送别诗继承了《文选》中所录取的七题八首祖饯诗,又有所不同: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朝野之士皆有涉及;往往用和别人诗韵的形式;喜欢运用组诗;抒发了诗人出仕清朝的悔辱、失路,怀念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15.
虞集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宗唐学杜,以李白、杜甫为正宗,也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和柳宗元等人。其送别诗在语言上深得杜甫诗风,并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诗作的基础上,多能适景融情,舒适而淡泊,稳健雅致,别情之真,发乎自然。如五律《送鲁子廉使汉中》:封上颂台礼,轻车入汉中。  相似文献   

16.
康熙六年(1667),吴江顾有孝、赵沄辑刻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合称《江左三大家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由于诗歌艺术较高,可谓人人皆知,而龚鼎孳及其诗歌创作鲜为人知。龚鼎孳的送别诗至少有838首,占全书四分之一还要多的比例,研究他的送别诗对进一步了解他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龚鼎孳的送别诗继承了《文选》中所录取的七题八首祖饯诗,又有所不同: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朝野之士皆有涉及;往往用和别人诗韵的形式;喜欢运用组诗;抒发了诗人出仕清朝的悔辱、失路,怀念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诗中红叶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1]枫等树由绿呈红,引发了文人丰富的审美联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2]古人对绿叶可谓嚼味深长,而当花草半凋,枫渐老时,红叶也积淀着不尽的情思。本文结合唐宋诗歌,对红叶的审美意象作简要分析。一、红叶与政治失意“悲哉秋之为气也”[3]。鸿雁南飞,西风肃杀,草木飘零,景色凄凉。古人大多遇秋成恨,悲秋之作不胜枚举。红叶也常和怀才不遇的愁思紧密相连。“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这是宋朝诗人陈与义的七律诗作《以事走郊外示友》的颔联,既写人事,又绘景物。“黄尘满面”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有饯别必赋诗的送别传统。到了唐代,送别诗的交际功能逐渐加强,已不仅仅限于传情言志,而使其充分发挥了可以群的社会交往功能。在集体创作的场合下,为了应酬的需要,文士们必须储存一套可供临时发挥、及时套用的模式。岑参的送别诗正具此特点。他的探题分韵所赋之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形成了模式化倾向。在形式上,表现为三部式、两部式。内容上,在语言、意象、描写场景等方面都有一定类型化表现。可见,送别诗的模式化倾向在初盛唐已初露端倪,这为中晚唐送别诗创作走向模式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怀疏朗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醉心于意象的营造,构思巧妙,想勇诡谲,其笔下无论是雄浑壮阔、清新靓丽的意象,还是悲壮苍凉。袁飒凄苦的意象,均呈现出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气象。其词中诸多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表达感情,体现作者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而形成的意象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