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东北流亡作家群形成的年代、社会历史背景,概括了这个作家的群体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共同特色,评价了他们的创作在当时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还对有争议的关于东北流亡作家群是否已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作家群客观上确已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但它是个不够典型、不够完善的文学流派。对东北作家作品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还有待加强,发表此文,以期引起研究者们对此问题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在对抗战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的处理上,萧红都提供了与东北作家群这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主流文学不甚相同的东西,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超越了群体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了群体创作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的“同一”与“差异”均表现在二者之间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 两方面。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时间关系”应当理解为:风格的群体性呈现流派的存在,而群体性风格的思想倾向则表现为思潮或在思潮影响下产生。整体上,文学思潮在发生学意义上是先于文学流派,而文学流派又以“风格群体”的生成过程再现了一种文学思潮发生的全部过程。文学思潮在其生成过程里,其作为承载或表征社会精神文化具体走向的一个因素,它总是或多或少与生发之时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存在着联系。文学流派的生发及其“特异性”是与各主体之间“学养相同”、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和“个性同一性”等因素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四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由于创作风格的接近,被文艺界看作一个流派,是在五十年代的后期。或称“山西派”,或称“火花派”(因《火花》刊物而得名)。郑重提法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谐谑说法则为“山药旦派”。追根溯源,这个流派滥觞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文学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有独特的美学艺术价值。从陶谢首创经过千余年历史积淀,已为当代本土作家所认同、继承、创新和发展。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缩影,是与世界文学接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本文分两条主线论证:一是历代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所表现出近似的鄱阳湖文学风格,从纵向形成了一个不约而同的鄱阳湖文学流派的雏形。一是当代作家在同一历史或接近同一时空中,所表现出继承和发扬鄱阳湖文学风格传统的作家群体,他们的自觉不自觉近似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横向结合,正在循序形成鄱阳湖文学流派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一、了解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意义和水平的编写特点。专升本的学员为什么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又要开设“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课程呢?学习后者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所谓文学流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些思想倾向、文学观点、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上相近或类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群体结构,创作显示出共同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文学流派。这种文学流派一方面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有独特风格的众多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又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审美倾向的总体面貌。正因为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1949——1966)小说创作有没有形成流派,目前还是有争议的问题。 李国涛、方浴晓、刘再复、楼肇明、刘锡诚、蔺羡璧等同志认为存在一个以赵树理为主将的“山药蛋”派或“山西派”。冯健男、鲍昌等同志提出了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还有人提出了以周立波为代表的“茶子花”派或“湖南作家群”。这三种观点的一个共同特点足以地域划流派,每个流派作家都是某一地区人而又以本地区生活作  相似文献   

8.
“宁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始于社会主义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以其饱经沧桑和忧患之后的慷慨悲歌征服了大江南北。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不仅提升了宁夏文学总体的创作水平,也为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赢得了美好声誉。进入20世纪90年代,宁夏文学在略事犹豫和徘徊之后,终于在新世纪前后,再次向中国文坛奉献了“宁夏青年作家群”。这一创作群体的崛起,不仅给新世纪前后的中国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怡人的创作之风,而且,这一与广阔深厚的中国古老土地和“中国经验”血脉相连,并因此取得了不凡文学业绩的青年创作群体的成功,也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于偏远地区的文学创作事业,只要领导得法,调动有方,是可以走在全国前列的。  相似文献   

9.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0.
太康文学作为西晋主要的文学现象 ,在创作风格及方法上继承并发展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太康文人不但继承了建安文人“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创作风格 ,而且对这一时期以“悲情为美”的审美思想也一并因袭下来。同时 ,亦继承发展了这一时期尚文辞、重音律的创作手法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繁缛华丽的文风。在文学理论的建构方面 ,也展示出二者间的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成熟和发展的标志是形成一定的风格和出现一定的流派,而以往的电影批评家却忽略了这一点。尽管“第五代”这个命名有它不妥贴的地方,但近年来被人们作为一个电影流派来谈论,无疑是中国电影的幸事。“第五代”作为前卫电影流派,以陈凯歌、张艺谋为龙头,在电影传统叙事模式,镜头技法,画面构图等方面都有颠覆和再立的意义。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这个导演群体创作的电影称为“造型电影”,而不是“第五代”。尽管如此,我仍沿用目下约定俗成的称法叫“第五代”。应该提出的是批评不能简单地以历时的“代”来界定一个…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金代山西词人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词人群崛起于金代词坛,取得了超越其他地域群体的创作成就,是一个主导金词后期发展方向的文学流派,其群体的声威和流派的影响及于元代。  相似文献   

14.
在创造社作家群中,陶晶孙创作的《木犀》与郭沫若创作的《叶罗提之墓》,是两篇题材相同而旨趣各异的“自我小说”,讲述了少年男孩与比他们大十多岁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在两篇作品的对读中,我们可以感受两位作家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从开国到“四人帮”粉碎之后,约三十年的时间,我国文艺界虽然在谈到“双百”方针时,经常提及风格与流派这些字眼,却很少甚至没有出现过探讨风格与流派的专题论文,至于关于艺术风格与文学流派方面的讨论,就更没有开展过。直到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论述文学流派的文章才开始出现,从而,文学的风格与流派的问题,逐渐引人注目。但是,假如有人问到当代文学有没有文学流派?有哪些文学流派?该怎样回答呢?实事求是地说,无论回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在二战后在美国兴起一种文学思潮。本文概要分析了美国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原因及各个流派创作特色,并提出随着美国多元化文化的发展,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将进一步走向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张、高举“性灵”大旗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他们以“性灵”为核心 ,主张文随世变的发展观 ,强调诗文创作“真、质、趣”的标准 ,提倡文学宜今宜俗之说 ,高度评价小说、戏曲和民歌等通俗文学 ,成为其后性灵文学发展衍变的思想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学流派的历史特性首先是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及其相应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趋向的相对集中地体现,同时又是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两项对立”、相互包容的有机结合。现代性和民族性不仅是中国新文学流派的两大特性,而且也是中国新文学系统的根本特性。在此基础上,中国新文学流派自身发展在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运作程式上的流动性和文化功能上的超越性,构成一个有机的、多维的整体审美结构和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中原作家群"的创作灵感、创作激情、文学表现与原乡故土、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其文学创作深植于故乡田园、本土经验和乡风民俗之中,在诗意守望民族精神家园、自觉链接地域文明基因、深刻揭示中原文化内涵中,内嵌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隐喻,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挽歌情调、寻梦心结与怀旧意识.作为深耕中原文化的主要创作群体,"中原作家群"以浸润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文学乐章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倾心打造,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唤起了时代的记忆,启示着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金花 《河北学刊》2002,22(2):109-111
明清实学 ,是指产生于明中叶至清中叶三百年间的一种以“崇实黜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流思潮。它是这一时期哲学、史学、科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等学科繁荣发展的推动力量。明清小说联系社会、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使中国小说的审美风格、创作风格有了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这是明清实学思想与明清小说创作相结合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