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苏论战是中苏关系史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论战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这场论战也对邓小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认真回顾、总结和研究这段历史,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加深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理解和领会。  相似文献   

2.
对“中苏论战”的探讨,长期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书是探讨中苏论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得力之作,探讨“中苏论战”的缘起和实质,研究“中苏论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影响,指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显著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 6 0年代的中苏大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 ,回顾这场由意识形态分歧引起的论战 ,分析由此导致国家关系破裂的原因 ,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乃至国家制度的不同不应当影响到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社会主义是一场很大的实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措施、方法、途径、体制上不搞无谓的抽象的争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靠争论得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思想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苏论战与中国政治--论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5 0年代末至 6 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通过分析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论战的过程对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阐述它是导致中国政治“左倾”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苏大论战是20世纪国际共运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果和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大论战后果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及中共认知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国际共运的影响;对世界政治格局及苏共路线、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 2 0世纪 60年代初期的中苏论战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由友好合作走向全面的对峙与对抗。论战不仅对中苏两党两国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而且最终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 ,并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中苏论战的十年间 ,邓小平始终站在第一线 ,领导写作班子用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论战 ;多次率领中共代表团同苏共中央代表团进行谈判和斗争 ;同许多兄弟党的领导人面对面交换意见 ,沟通协调。他是这场论战的直接参与者和实际领导者  相似文献   

8.
客观地评价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分析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的突出贡献。指出在中苏论战中,邓小平坚决反对前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信邪、不怕压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苏友好协会是中苏关系风风雨雨的历史见证者之一.随着中苏两党从内部分歧到公开论战,中苏友好协会的功能与活动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与前一时期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机构萎缩、人员锐减、地位下降、活动减少与功能嬗变.经过痛苦而复杂的演变,到中苏大论战后期,中苏友协作为宣传苏联的组织已不复存在,作为对苏交流机构也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是,中苏友协并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即便是在此后中苏长期对峙时期,它仍然通过极其有限的、象征性的活动显示着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 ,它增强了中苏之间的相互信任 ,巩固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也缓和了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猜疑与不满。但另一方面 ,从此后历史发展的史实来看 ,它也同样埋下了双方结怨的种子。本文主要以后一方面的探讨为背景 ,尝试把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试图从战争的爆发、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发掘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中苏大论战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时期,在我党推动下,中国妇女界第一次大联合正式形成.在女界联合中,我党初步阐明了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以工农妇女的联合为基础,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人;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统战策略等.这些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战思想,奠定了我党关于女界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苏联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认为新疆三区革命兴起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与苏联在新疆的政策和行动密不可分 ,正是苏联利用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才使得三区革命一经发动就迅速演变为摇撼新疆国民党当局统治的政治巨浪  相似文献   

13.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创作对"文革"有着持续集中的关注。在她的"文革"题材小说中,成人世界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透的秘密被暴露无遗。而当这些阴暗面投射到孩子身上时,也留下了扭曲变形的投影。不过,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所及并不是纯然的丑恶,她又总是努力去寻找人情的温暖和善良的怀抱,让读者在感受黑暗与残酷时有一些温暖的慰藉。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感",加上移民生活给予她的视角和思考的拓展与深化,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有意减少了对斗争、苦难的血淋淋的揭露,而把重点放在了对人性的展示和分析上。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会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新时期的学生会文化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笔者提出了建设学生会文化的原则和建设学生会文化的途径。为新时期的学生会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期传统褒义词语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革”时期,传统的褒义词语产生了相当明显的分化,并向正、负两个方向发展。前者是指正常的使用,也包括某些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频率的提高;后者正好相反,主要表现为使用范围的缩小和频率的降低,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词语由褒趋贬。上述分化现象有比较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后以文革为写作题材的小说层出不穷,这些小说多展现了文革时期的苦难.可是这种苦难叙述多让人感觉难以名状的悲哀,却很少给人信心的鼓舞.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种种原因,这类作品很难具有形而上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新疆发生了反对地方反动统治的三区革命,但是在前苏联错位的民族解放运动导引和苏联势力的控制下,出现了寄生于三区革命运动的分裂政权。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三区革命中的"二次革命"成为扭转三区革命性质转折点,"二次革命"使三区革命运动从"分裂毒瘤"的桎梏下解脱出来,高举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旗,步入真正的革命正轨;"二次革命"也使当时的新疆各族民众第一次在本民族内部受到了正确的国家民族观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新疆民众政治觉悟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摧毁了皇帝制度 ,否定了君主立宪 ,初步建立起三权分立、国会、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等近代民主共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和程序。袁世凯死后 ,《临时约法》恢复 ,国会恢复和重选 ,共和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仍按规定运行 ,故不能认为《临时约法》连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光辉的史迹。 2 0世纪上半叶的“制宪救国论”、“人权派”、“民主宪政运动” ,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并未因辛亥革命结束而终结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荆楚文化为背景,结合武汉码头文化、行帮文化、市民文化等地方文化,对辛亥首义进行文化层面的研究。荆楚文化培育了自强、开放、创新、隐忍精神;码头文化锻造了兼容并蓄的吸纳精神;行帮文化打造了团结、协调统一精神;市民文化形成了精明强干、机智灵活的市民特征。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地方特殊文化往往比地域背景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相似文献   

20.
刘三姐文化以壮族民歌为载体,融合宗教、民俗、文艺、政治、经济等多种元素,行走于远古与现代之间,为适应新的历史语境而不断嬗变。刘三姐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调适的特性,使其超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