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初级阶段理论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基础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十五大”报告的点滴体会闵文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科学的判断。建设社会主义,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我们要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由此出发,董仲舒对社会控制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合理性、权威性作出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和弗雷泽的巫术理论是艺术起源“宗教说”的理论基础 ,但它并不绝对可靠。宗教是艺术起源的一个原因 ,但不是惟一的原因。宗教活动之前可能存在其它人类文化活动。可能恰恰是艺术先于宗教而不是宗教先于艺术。艺术起源“宗教说”有其不能被轻而易举推翻的实证根据和理论根据 ,但该观点也有它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  相似文献   

5.
刘国光 《中华魂》2012,(1):52-53
有人说,过去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国富优先”而不是“民富优先”的政策导向,造成现在我国“国富民穷”或“国富民不富”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一国建成”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一战”期间或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以及列宁始终坚持“同时胜利”论 ,否认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都没有准确反映列宁的思想。实际上 ,列宁最终也未提出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 ,列宁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 ,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思想 ,对“社会主义”和“社会革命”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资本主义“质变”理论,编造了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弗勒的“超工业社会”,布热津斯基的“技术社会”,鲍尔丁的“后文明社会”,达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利赫特海姆的“后资产阶级社会”,克勒的“多维社会”,等等。它们都企图证明,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在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一切矛盾。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都编造了现代垄断资产阶级乌托邦,用科学技术革命来偷换社会主义革命。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以及稍后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在代表作《太极图说》中将天人相交、性(太极)与气合一,奠定了理学社会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礼主刑辅的外在控制和“立人极”、“圣人”人格的内在控制思想,从而确定了理学建立主体道德理性进行社会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做出的科学的综合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和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大陆学者从六个方面研究了唯物史观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的创新.一、历史主体理论:突破了历史主体的原有范围;历史主体的地位凸显;历史主体的结构改变;历史主体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二、实践理论:提出了"知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方式和形式改变;实践的新领域得到开辟.三、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生产力的新定义;总结了生产力的新特点;生产力的结构改变.四、生产关系理论: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五、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出了"互补"动力论.六、社会形态理论:提出新的社会形态划分标准和"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中国电力工业五十多年的发展也是电力生产力与电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历史。以电力生产关系发展重大调整为标志,建国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可以分为高度垄断期、改革探索期、市场化改革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关注点或侧重点是不尽一致的。马克思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即实践中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 ,恩格斯则更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认识中的反映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继承者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哲学特色 ,在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意志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能动与反映、解构与建构、激进与渐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关系问题上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均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从而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历史影响 ,形成了前后相继而又有很大差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库利—米德奖"是美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为杰出研究者颁发的终生成就奖。获奖者的学术成就足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前沿发展状况。文章总结了从1998年到2008年共11位获奖者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贡献,并依据这些观点所属的理论框架体系,归类介绍了期望状态论、地位特征论、地位建构论、合法性理论、情感控制论、认同论、权力依赖论和情感社会交换论等一系列已在美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最后在此基础上,发掘这些理论中蕴含的内在一致性,力求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社会公平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愿景,经典作家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公平理论丰富并发展了这一理论。针对我国社会不公平现象突显,其危机令人堪忧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理论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还富于民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根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中,没有自然力的一席之地,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全面论述了自然力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的科学命题。马克思的这一科学命题对于人们今天深化生产力的理论研究,推动生产力的现实发展,以及在当前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科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邓小平科技理论的理论基点是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论 ;二是邓小平科技理论是正确遵循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产物 ;三是邓小平科技理论既源于实践 ,又在实践中发展 ,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主题的变换,创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在不断变革中创新发展,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基础,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