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金庸小说的生命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生命意识问题,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论及,但大都尚欠全面,对金庸小说中的原始生命力问题更是关注不多,本文力图从此处切入,着重从“义”、“勇”、“情、“趣”四个方面展开,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阐释金庸小说文本中流动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2.
侠与情是文学的两个分支,在各自发展中逐渐走向交汇、融合,但在宋明时期却停滞甚或倒退了,这可从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作品中略窥一斑。在《三言》《二拍》有限的侠义小说中,很少有涉及爱情的篇什。即使就这部分侠义小说而言,爱情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但总体上是缺失的,这又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侠文化本身以及话本小说分类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在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仍将继续存在、发展乃至繁荣,现在不过是金庸所创造的巅峰时代之后的一个相对沉寂时期。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武侠小说的文化生态显示主要是正生态,其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牢固的"侠"情结以及当代大陆宽松的文化语境是前提、根本;"侠"本身的诸多优秀品质与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之间的关系,当代法制文化的暂时性缺陷,以及文化的认同和坚守是现实需要;武侠小说自身发展的良好传统是势之必然。所以,武侠小说的发展乃至繁荣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作家里少有的将生命意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人,沈从文生命意识的复杂既表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生活"与"生命"的差异,也表现在以原始生命为基础的对生命美即神性的追求。面对这"不大会思索也不容许思索的生命",本文着意从偶然、死亡、爱与死相邻的角度出发,分析沈从文生命意识形态的连续性与其中原始生命形态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研究沈从文作品乡村与都市的二元对立形态提供一个道德评判角度外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商贾形象在唐人小说中虽然相对暗淡,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郑绍》是一篇反映唐代普通商贾爱情婚姻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商人郑绍在爱情婚姻中的矛盾﹑无奈以及因此而饱尝的痛苦,深切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新旧价值观念交替之际,普通商贾身处其中的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其优秀的小说大师,塑造了很多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老舍不仅真实地展示了这些人物的生命悲剧,而且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挖掘他们复杂深邃、矛盾痛苦的灵魂,并且由此表现出来他独特的文化思考,这些是构成老舍小说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文价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同样在汉语文化圈,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艺术、思想主旨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很多模仿和借鉴。汉文小说中的预叙(闪前)叙事模式常常借助梦境预示、仙道佛僧预言、近亲魂魄预示和禽鸟动物预言等结构模式展现。预叙模式与叙事特点的外结构对应衔接以及汉文小说包孕的深层文化精神都表现出与中国儒道释理念的深度关联。  相似文献   

8.
佟金丹 《兰州学刊》2010,(8):157-159
徐訏的爱情小说深受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影响,他笔下的爱情描写不仅有着缠绵旖旎的风格,而且有着个人的生命印记在其中。徐訏体悟到爱情的本质即变幻无常、短暂易逝,他思考的结果正印证了佛教的空苦无常等思想,与《红楼梦》"自色悟空"的主旨暗相契合。  相似文献   

9.
直面封建父权、夫权时的勇敢与怯惧——冯沅君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意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考察冯沅君把爱情问题置于母女之间、男女之间、女人之间进行多层面思考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直面封建父权、夫权时的勇敢与怯惧 ,从而揭示冯沅君创作在建立现代爱情理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向传统礼教观念妥协、退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以生命寓言的形式揭示了生存的苦难和绝望,并讴歌了对此进行的生命抗争.这种主题的选择源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也反映了他惶惑的生命现.他的乡村小说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处境”是李锐文学创作的核心词汇。他揭开覆盖于人身上的种种遮蔽,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的处境以及在这处境当中人独有的生命体验。李锐在“厚土”中对女性工具化、死亡诗意化的人的生命处境类型的描写,剖析了“理想”青年的现实困惑,揭示了革命志士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李芳 《阴山学刊》2002,15(2):31-33
沈石溪成长小说本着文学向“人学”回归的理念 ,着力反映少年“性”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与高涨 ,体察成长的烦恼和痛苦 ,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少年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98-103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九部长篇小说中,《海浪》无疑是最为艰深的一部,这部高度空灵、抽象化的作品融入了作家对生命、生活、艺术的所有感悟。小说中六个青年男女的生命历程,既代表了芸芸众生,同时又代表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不同侧面。中心人物伯纳德不仅是集体意识的代表,同时还是作家的人格面具。作品在以大海为代表的宏观自然的观照下,展现了作家对人生经验和生活本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徐訏爱情小说中有一种崇尚描写超越凡俗的性灵之爱的净化倾向,这与他青少年时代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历大有关系.这种倾向贯穿于徐訏小说创作的始终,是徐訏小说中独具个性的爱情描写的特征,也是使徐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徐訏爱情小说中有一种崇尚描写超越凡俗的性灵之爱的净化倾向,这与他青少年时代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历大有关系。这种倾向贯穿于徐行小说创作的始终,是徐訏小说中独具个性的爱情描写的特征,也是使徐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艳 《齐鲁学刊》2006,(3):98-102
萧红终其一生陷于孤独与寂寞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生死场”上的孤独体验。正是对这种过于沉重痛楚的生命孤寂体验的承载,使萧红可以从自己的女性立场出发,感同身受地唱出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展现出女性孤独而无望的生命存在,透露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尤其是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在思考。  相似文献   

17.
许丽青 《理论界》2010,(3):128-129
博尔赫斯的作品总是试图有意模糊现实与虚构两种世界的界限,他通过抹除人的个性差异来表现人物的永恒共性,或是让人物担任读者和作者,或者借用阅读共谋和自我虚构等手段将人物引渡到现实世界,从而达到虚实掩映、真幻交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明 《宁夏社会科学》2006,2(4):149-152
在屠格涅夫小说中,爱情被当作特别展示的对象,并经常在不同层面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它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不仅用于表现人物性格,考验他们行动的能力,而且成为某种理想的象征,传达出不同的人生意蕴。更为重要的是,爱情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意蕴:它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的思索;它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话语表现方式的选择,可以加强或削弱“讲述”和“表现”的效果,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自由出入小说阅读的不同审美空间,从而调节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控制文本作用于读者的情感效果。小说的叙事负载着种种社会关系,作者表现人物话语的策略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话语的不同表现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向梅林 《船山学刊》2007,63(1):154-156
初婚及后来的屏居青州期间,李清照满足和沉醉于琴瑟谐和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之中;而当封建男权文化把李赵二人分割在不同的价值空间时,女性从属的、被决定的地位使李清照充满生命的焦虑;在和张汝舟的短暂婚姻中,李清照则更充分地感受到了男权文化的重压并在焦虑痛苦中决绝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