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修辞学是模糊理论引入中国以后与修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运用模糊理论更好地表达文意。本文解释了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并对文学语言与模糊修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言语策略、语用功能和美学效应,对模糊修辞的发展做出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陆稼祥教授在中国修辞学会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开幕词中的讲话摘要。文章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动向与潮流的高度,阐述了文学语言研究的前景与展望,指出了文学语言研究正遇上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好机遇,强调文学语言研究在“修辞美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简要地说明了文学语言研究在语用最高层级研究中占着骨干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的变异运用与听读者的理解密切相关 ,良好的理解方式常与较好的表达效果相得益彰。本文着眼于文学语言中常见的词法、句式、辞格诸修辞现象粗略地探讨文学语言的变异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英语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认为文学语言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语音、词汇、修辞、文体等手段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表达层次丰富的涵义 ,取得动人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数字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其说明性和文化性上,也体现在文学的描写与修辞上。鲁迅作品中数字的拟实、描摹、表演与凸现的修辞运用,是其作品语言形成幽默与讽刺风格的重要原因。文学语言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可以通过量化描写来完成,对鲁迅语言数字运用的分析有助于探索文学语言的量化描写。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本体的真实与创作主体创造的真实两个层面论证文学语言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能在文学文本中产生逼真效果。认为通过语境、修辞等基本手段可使文学语言呈现出逼真效果,文学语言的真实是语言本体的真实与创作主体创造的真实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非常规修辞和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非常规修辞,指的是那些表达上具有特殊情趣,内容上有悖事理,或者内容上合乎逻辑,而违反用语常规的修辞方式。非常规修辞大致相当于传统的积极修辞,但又不就是积极修辞。积极修辞侧重描写各种修辞方式的构成和特点,非常规修辞则着重研究不同修辞方式的具体运用;积极修辞注重不同修辞方式和题旨、情境的对应,非常规修辞还要考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是文学活动的工具载体。文学创作者总是寻求以颇富文学魅力和修辞特色的文学语言来支撑其独特的文学话语方式。艾芜笔下的文学语言平实清新、朴素自然,感受到浓浓地方味的同时可发觉到不少语言变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以作家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创作手记为例所做的个案分析表明,积极修辞心理过程包括修辞刺激、修辞感知、修辞想象等,修辞心理过程其实蕴涵或预设了听读者的接受反应。通过本项个案考察可以初步证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纲领》里的“积极的修辞,却要使人‘感受’”、“带有写说者的体验性,而能在看读者的心里唤起了一定的具体的影象”等有关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的模糊特性的研究,是介于文学与语言学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对文学语言模糊特性的讨论,大多选取某一视角、截取某一断面的阐释;多层面、比较全面的讨论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信息源、制作过程、传播手段以及储存代码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印证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存在的客观性;结合具体语言现象初步探讨了模糊语言的修辞意义,旨在说明模糊语言的特珠效应;描述了模糊语言的传递接收过程,目的在于揭示模糊语言语义由模糊到清晰的转换生成关系;最后从认识论和民族文化独特建构意识、独特思维方式的层面确立模糊语言的科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