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默会知识理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理论界的一种知识论。文章概述了默会知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教育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在默会知识理论视野中,应尊重学生的默会知识,重新诠释“掌握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通过默会知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并重新认识学徒制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庄子》里有很多关于行家绝技的描述,其中行家高手们对自己驾驭整个技艺活动的感受难以用语言传达,是庄子关注的一个重点。波兰尼同样是通过技术操作,揭示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默会成分,建构了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庄子与波兰尼在理论构建中的重合点,一方面显示了庄子对默会认识的觉察,佐证了波兰尼的理论;另一方面借助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结构分析庄子"技进于道"的理论,既可以将不可言说的内容说出来,而且对反思庄子关于"技""道"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观念形态,主要体现于知、行统一的过程中,表现在以成已成物为目标的价值追求之中.在解释世界和变革世界、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世界和自身,如何“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现“转识成智”,沟通知识与存在,达致理想的实现?默会认识作为认识世界的知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在其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沉思默会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形成明晰之知或名言之知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主体把握世界存在和自身之在的内在根据,是形成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不仅依靠由显性知识牵引的育人模式,更应发挥默会知识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能动作用。默会知识观为构建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新视角。默会知识观深探知识的默会维度,确证其在立德树人场域的适用性和逻辑机理,助益于创生以人的实质自由为关照的主体逻辑,形塑以默会交往为基础的实践逻辑,彰显以道德共同体为旨归的价值逻辑。然而,教条化单向度的显性知识教学、实践性弱化的培育导向、优绩主义的育人环境,成为阻碍默会知识观作用于铸魂育人的现实障碍。基于此,重新构想默会知识观下的立德树人高质量培育,应打造多元知识共融的默会育人模式,健善以道德实践为贯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营造充盈道德共同体实践智慧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5.
对西方传统主流知识观的挑战——从默会知识论看phronesi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西方哲学史上,理论知识episteme支配着人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是传统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以episteme为核心,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了一个强劲的理论的知识传统。 20世纪中叶兴起的默会知识论把phronesis视为一种自主、独立的知识形态,从认识论上激活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对理论的知识传统形成了挑战。本文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对phronesis作了细致的认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的默会知识理论揭示出默会知识是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在人和社会的生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有序协调发展的知识和文化根基,应当以个人默会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作为判定社会运行机制合理性的依据。当前,我们应当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的有机统一来完善理性,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汇聚默会知识,实现科学知识、道德知识、审美知识的共同增长,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汇聚默会知识和完善理性相结合,克服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困境,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型的合理化社会,增强创新驱动,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相似文献   

7.
白惠仁 《浙江社会科学》2022,(11):86-94+158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别、种族、国别、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身份偏见。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的身份偏见造成了其可信度下降,持续发生的身份偏见消解了部分人的知识身份,从而造成认知非正义。减少这种认知非正义的可能方式是诉诸于包含了认知与伦理维度的认知正义德性,或是诉诸于罗尔斯式的理想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8.
殷杰  艾鹏 《江汉论坛》2023,(5):54-60
道德认知过程中情绪与理性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问题。格林尼提出的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是描述道德认知过程影响最为广泛的道德心理模型,但是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过于强调情绪和理性的竞争关系,二是缺乏对包含语境在内的其他影响因素的考察。在道德研究的神经科学领域,莫尔针对双加工理论的两点不足提出了“事件—特征—情绪”复合模型,指出认知过程中情绪和理性的相互作用,强调了语境社会知识在道德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认知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系统。相比双加工理论,该模型在道德认知方面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体现了神经科学复合模型进路才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首次在认识论领域提出“默会认识”这一概念。默会认识思想也是波兰尼的认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文章追溯了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理论渊源,分析了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来源,并对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波兰尼的默会认识思想为认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对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南争 《学术探索》2014,(9):153-156
民族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默会知识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对临沧市临翔区创新地在教师改革中的实践探索,通过确保自我反思时间,创建"特色教师工作室",加强多元对话以及打造"发现与赏识"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一步步递进式地显现,重构,彰显,传播教师的默会知识,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迈克尔·波兰尼在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相互争论的问题上,着手探究知识的本质以及其合理性问题.从客观主义和怀疑论的批判出发,揭示了完全的、客观的明确知识这一理想的虚妄,验证了默会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了以默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人知识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知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问题在于学科理论与历史文化相分离导致美学研究呈现主体"中空"现象。这使得美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不强,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相似性。由于过分强调个体感性地位,在否定机械反映论的同时,也否定了认知性维度对美学的意义,从而压制了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这是由新时期以来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导致的。走出这一理论误区需要重建美学史研究的认知性维度,树立学科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美学理论的包容性问题,应从存在论和认知性两个维度理解美学理论;另一方面是美学史观问题,应更加注重思想史与美学史之间的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传统知识论的架构下,认知主体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征.女性主义知识论肯定了性别对认知主体的意义,指出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性别成见,影响了知识的生产.女性主义知识论认为认知主体具有情境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要确立女性主义知识论的合理性,传统知识图景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认知主体的重新认识表明了女性主义对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昕昀 《理论界》2008,(3):124-125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默会知识”一词,在今天仍有新意。科学知识由个人知识转变为客观知识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而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尚存疑点,现今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并非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或建构性,而是少数掌握科学的精英共同体与享受科学成果却不了解科学的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承担者。如果人力资本不能用于专用性的生产投入,其所有者收入会大幅下降。企业经营风险会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的“效用”损失,从而保证人力资本不会滥用和掠夺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专有的“默会知识”,这种知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的生产性资源,人力资本凭借专有的“默会知识”在企业剩余分配的谈判中居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发展使得纯粹认识论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改变,认知科学将传统的认识论研究日益推向技术化的向度。在研究论域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与波普尔的进化认识论都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同属于当代认识论范畴的波兰尼与波普尔的认识论,都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产物。在哲学的研究范式发生转向的背景下,二者消解传统认识论的同时,怀着深切的人文情怀,建构起新的科学认识论,但在认识论模式的具体建构和话语表达上,他们的分歧是明显的。默会认识论与进化认识论的思想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7.
库恩范式的诠释学意蕴和默会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S·库恩对于恢复自然科学的诠释学维度有开创之功。他所提出的范式具有共享性、约束性、开放性与默会性等基本特征。范式对于常规科学的核心地位意味着传统和权威乃是科学研究的构成性因素。传统和权威的合理性根源于理解的境缘性。传统、权威和范式总是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应 ,理解的历史性就显得异常触目 ,它促使我们从根本上质疑所谓科学的客观性以及理论与事实截然两分的合理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T·S·库恩的上述思考与M·波兰尼的默会知识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默会认识论视野中的“在世”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寓居就是在世”这个命题,波兰尼把默会认识论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联系起来。从默会认识论的角度考察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能在”观念把knowing how提到了存在论的层次。其用具的“上手”状态可以用波兰尼的两种意识的理论加以清晰地阐明;其“在世”思想则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认识论分离的、表象式的知识构想。在波兰尼传统和现象学传统之间建构一种对话关系,既有助于展示海德格尔“在世”观念的认识论潜力,也有助于阐明现象学传统可以为推进默会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发展内含对认知主体之智德(intellectual virtue)的强调,其讨论焦点已逐渐从向外求真转移到认知的实践向度上来,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传统"知行"哲学的实践智慧相契合。如果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置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域下考察,"知行合一"的知识论涵义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否具有普遍价值,则尚待进一步厘清。理解阳明所言"良知"作为道德的知识与非道德意义上的知识之异同,可以德性知识论为参照,因为阳明"知行合一"说不仅与道德活动相关,也对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活动的过程性和连续性有深刻揭示。而对"知行合一"作知识结构分析,能使"良知"知识论面向的特点被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