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完善,让文学叙事走出时间的桎梏,让创作的空间性尝试与叙事的空间化表达得以实现。空间的身体化与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成为空间重构与叙事转向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空间叙事的根本在于,它可以通过恰当的文字为身体建构存在的空间,运用独特的叙事为空间唤回身体的本源。空间叙事的身体性营构预示着文学空间已经进入身体的时代,它不仅让空间与身体在文学叙事中实现融通,而且让文学回归自身更加自然、更为原始的起点即空间与身体上来。  相似文献   

2.
韩伟 《学术研究》2023,(11):1-9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形态,其发展过程也是不断被阐释的过程。通过层累性阐释,礼乐承载的道德质素固化为基本精神信仰,从而形成了以道德理性为核心内涵的公共理性。公共理性的存在场域是公共空间,它在礼乐的笼罩下不断形成。礼乐塑造公共空间的方式包括显性话语建构、隐性文化渗透和微观典籍阐释。公共理性与公共空间是相对抽象的概念性存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从礼乐及礼乐阐释维度讨论公共理性的内涵与形成、公共空间创构以及公共理性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一种实际化、民族化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要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跨语言研究成果显示,隐喻机制是诱发语法化的动因之一.本文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结合跨语言研究成果,对汉语视觉动词“看”向时间副词演变这一语法化路径进行了描写,提出了空间隐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作为都市空间的延伸,深刻地影响了当下文学的现实走向。列斐伏尔、福柯对差异空间与权力空间的探讨对认识网络文学性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果说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形式层面的空间狂欢,实现了文学空间的纵向拓展的话,那么类型文学则作为一种总体性文学现象,实现了对文学空间的横向拓展。同时,在文学类型化的现实背景下,公共空间的权力狂欢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网络时代主体的解放以及文学部落化的去魅,有赖于对空间本性的深度认知。  相似文献   

5.
郭辉 《学术论坛》2012,35(7):185-188,204
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  相似文献   

6.
李金泽 《江淮论坛》2012,(2):178-183
"生态批评"在探索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引入生态主义理论,提倡自然界生命整体主义,主张尊重生命,以此建立生命平等的和谐生态理论,开始了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次新的思想革命。在当代生态批评实践中,对长期占据人类文化思想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给予深刻的反思,既有极力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理性地审视当代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中,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在尊重生命平等、生态和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文化的精神观照,理性地建设符合现代人文思想的和谐生态。  相似文献   

7.
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风格翻译不仅是思想内容的传递,也是语言形式的转移。本文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并由此探讨了文学翻译创作的三个空间——思想空间、理解空间和表达空间。本文认为,正是这些空间的存在,文本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文学研究中 ,历时维度的考察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而文学的存在和发展 ,空间的维度同样不可忽略 ,事实上 ,空间的展开本身也体现了时间的过程。文章试图提出空间观察的两个主要的关键范畴 :地域与中心。地域视野的观察显示了中国文学从显见的南北分流走向融合 ,同时文学兴盛的区域逐渐趋向多元的过程 ;文学中心则由与政治中心的重合转向分离 ,提示了文学中心转移的复杂、多重因素。本文指出的文学空间性研究 ,不是一般地理学意义上的考察 ,而是期望在空间这一维度上 ,更全面地呈现文学展开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9.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空间转向”席卷人文和社会科学,也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在空间视阈的观照下,女性文学研究聚焦分析三种空间:城市空间、风景空间和流动空间,不仅揭示性别空间的建构本质,展示空间对性别生产的影响,而且强调“空间实践”的意义,提出空间是多重的、动态的、异质的及情境性的空间,空间的意义可以由行动者在空间中的实践所塑造。女性文学研究一方面从“空间转向”中获得深刻启发,另一方面,女性文学研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回馈、反哺和充实了“空间转向”,实现和见证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形态,中国生态批评尚存在许多矛盾和争议,正是进行中的争议在不断促进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对于日益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文艺学回应,中国生态批评在理论基点、批判指向和实践维度等方面与西方生态批评存在着不同的语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辩驳与质疑、现代性反思和现代化批判的矛盾与悖反、理论阐释力的不足与实践维度的拓展构成了中国生态批评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空间叙事内容丰富,既有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空间,也有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超现实空间、魔幻空间和象征空间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主要有两类叙事结构:现实空间与非现实空间的穿越,空间秩序由混乱回复到平衡的过程。这些空间叙事具有实现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主题化,推进叙事视角转换和情节发展等重要功能,对于中国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哲学思维由意识与时间转向身体与空间具有必然性,是由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一则因为身体与空间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原初设置"或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且先于人类对意识和时间的理论思考,这决定了人类哲学思维会不断向它的出发点回归;二则因为二千多年来哲学对意识和时间的倾力关注和对身体与空间的忽视形成了所谓"形而上学的西洋镜",它已经或正在把人类拖入一条可怕的危险的道路。这一转向由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不过,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这一转换及其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和阐发,相反倒是被当今各种身体和空间理论给忽视和遮蔽了。因此重新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与身体和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许会深化并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城市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对应性关系。人们在既往的文学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和外部研究,而未强调历史进程中城市文化现象与文学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作者指出,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尤其是以城市为标识的生存方式及其基于都市经验的精神状态,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塑形作用,它不仅带来了文学书写主旨的变化,同时也促使文学融入文化现代性之中。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多元的论域,它既包括文学书写的主旨、策略以及文学研究理论指向的变化,也有效补充了人类生存空间的迁移对于认知的激发作用。对于文学现代性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重要素的考察,有利于人们认识文学以诗性语言呈现思想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厕所(简称公厕)内部空间的构造以及对身体的发现随着历史发生变迁。在公厕中集体主义下同质化身体被忽视向个人主义思潮中异质化身体的再关注转变,对人的发现中,隐私是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导致公厕空间中隔板、移动公厕等一系列设施被引入,而潜在危险与疼痛的身体也被隐匿起来。作为人类身体延续的粪便,主流话语通过空间构造将粪便由“公领域”打入“私领域”:在农业社会,粪便作为一种农业生产原料连接着城市与农村空间,它的经济价值和功能性被凸显;在现代社会,无机肥料的诞生及“文明”、“卫生”等主流权力话语的影响,粪便作为一种不洁的城市污染物,被公厕下水管道系统等内部构造“隐藏”起来进行循环处理。城市由此获得洁净。  相似文献   

15.
黄大军 《天府新论》2016,(3):99-106
西方现代生态空间观贯穿于整个西方现代历史进程,它是一种利用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理论,重构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的批判性话语。在哲学上,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相继完成了由祛魅到返魅的现代世界观改造,建立了人与自然、神性与俗性、政治改造与城市治理共存共荣的文化价值观。在实践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家改变着城乡对立的异化图景,以理性批判精神与乌托邦情怀规划城市美好蓝图,树立了以生态的设计理念拯救大城市、让城市成为人类宜居之地的光辉典范。然而,现代性视域下的生态空间观建构,在反思现代性核心理念的同时仍受其牵制,这是其之所以深陷文化悖反之境,并最终被后现代生态空间观所扬弃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6.
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13-131,207
在人类实践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的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的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的分析出发,去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的。马克思极其关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物质实践的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的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可以从生存空间的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刚性力量,将生产实践和活动空间都纳入资本运行的轨道,遂使率先发达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世界霸权。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化生态学的文学"是当代生态批评与批评理论领域内的新概念。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研究视角中,自然被剥夺了其物质形态而成为一种人类话语的构建;而在基要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视野中,文化过程则被简单地归入自然主义诸多假设之内。文化生态学试图折中二者的立场,它着眼于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并非试图将一方还原为另外一方。文学被视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它可以富有成效地探讨这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文学为现代文明的批判性自我反思提供了场所,同时也为创造性的文化自我更新提供了资源。这不仅是一个主题定向或内容问题,而且是立足于想象性文本的审美过程问题。在此意义上,文学被描述为更大的文化话语系统中发挥功能的生态力量。从美国文学中选择的三首诗歌和一些叙事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新概念及其思路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22-226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来。面对文字构筑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只关注看,而应学会倾听,构建听觉空间,从而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聆察叙述的声音和由叙述声音描摹的各种声响。这些声音复杂而又微妙,是文学叙事的魅力所在。它们由作者发出,随文本传播,在不同的时空被人们接受。智性的倾听有利于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帮助人们改变视听失衡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重组与新产业价值链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被中国发达城市"切割",导致由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聚集而成的新产业空间快速生长,并成为统领城市和区域空间重组的主导力量。不同类型、主题的产业空间通过集聚—扩散—升级—再集聚—再扩散,构成开放型的新产业价值链空间,优化了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了城市空间价值,并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多元重构,促进了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与能级提升。  相似文献   

20.
空间生产、资本逻辑与城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生产的实质,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过程,是社会利益集团通过控制土地和建筑物等空间主要特征来塑造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的过程,而这一空间生产过程又受资本逻辑的支配。中国的城市作为世界空间生产体系的重要节点,也是空间生产和资本逻辑的反映,中国的城市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当代语境下必须给予应答。本文对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的作用、城市空间正义、地理差异与空间生产、资本逻辑的关系以及中国城市研究的本土意识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