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王杰(以下简称王):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十年了。1978年我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开始并没有太明确的兴趣,除了听哲学系的课程以外,也选修了诸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相似文献
2.
置身美学研究三十年,王杰教授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现代美学的理论发展与学术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他的美学研究突入审美幻象的理论空间,介入当代审美文化现实,全面审视现代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王杰以扎实缜密的问题意识和严肃认真的研究态度,努力探索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理论方案,拓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空间.无论是那些可见的成绩,还是那种诚挚的努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考量的. 相似文献
3.
○王老师,您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又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文艺学博士,还是文艺学学科领域的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请您谈谈您当年是怎样选择进入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我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选择美学为未来人生的立足点,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那时置身在全国性的美学热大环境中。刚进校时,文艺理论还深受文革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余毒影响,思想僵化,墨守成规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者按其研究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专家型学者与问题型学者。夏中义以其在学者批评领域内十几年的坚持,可被视为专家型学者的典型。夏中义从事学者批评是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内进行的,但是,透过文学研究他关注的实际上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因此他"文学的批评"实际体现的是他深切的"人文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6.
7.
李凤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10-116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在上海接受中小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教授,东亚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8.
9.
随着世界性的人文关怀的呼声的再度高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再度成为哲学和美学研究的主旋律,如何发挥学科的优势为培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服务成了哲学家和美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张玉能站在为新世纪培养新人的历史高度,凭着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其仁慈的育人良知、敏锐的学术思维和独特的学术视角深刻解剖了美学史上首倡“美育”的席勒思想的内蕴,推出了令人兴奋、引人思考的新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该书的问世,对丰富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具有独… 相似文献
10.
11.
学者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学者散文融智慧之美和真切的人文关怀于一体,在散文界独领风骚--这都是它不容忽视的意义.不过,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在那些被责任感和智慧层层包裹中的自恋心态,而自以为是的背后则是某种文化的霸权. 相似文献
12.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3.
反思现代性,超越后现代性,发扬东方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崇尚自然的精神发展新科技在多元文化互补共荣的新世纪中,创建具有审美生命活力的新人文。林泉(以下简称林):高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采访您。四十多年来,您一直笔耕不辍,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西方艺术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此出版了三十多部专著及百余篇论文。我 相似文献
14.
○邹老师,您好!您在学界以对文化哲学理论的研究而著称,在此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借此机会,可否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文化哲学研究之路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一个基于问题意识的历史反思和创新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研究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治学者当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其大者,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弄清这个"是"与"非"的界线或曰边界究竟何在,是继承守正的前提,也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边界"意识,首先要强调文论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精神、原则和主要观念上来。在此前提下,还应将守护边界与拓展边界有机统一起来,在内聚性的守持与开放性的外拓之间建立起一种既守护住"主义"又使"主义"获得新的时代内蕴的创新机制;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关的"中国问题"。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无不表明,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展开理论之思,是理论研究能否取得成就产生影响的关键。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树立问题意识,与学界普遍强调的现实关怀意识和中国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三、推进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来具有方法论上的巨大优势,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时期,研究方法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基于此种状况,必须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其二是逻辑与历史或者说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的原则。在遵循这两大原则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有一些更加切近文艺特性的研究方法,也应予以发扬光大,这主要有三个具体方法: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二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汲取了各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辩证思维方法;三是基于对象感性存在特殊性之艺术的或美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帆先生,我很想知道,您的文学兴趣是如何养成的呢?回到治学历程的源点总是更有利于梳理学者的学术脉络,您的求学生涯对您的学术职业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严格地说,我的文学工作始于大学求学阶段;进一步追溯起来,我的文学兴趣可能更早一些。中学毕业之后,我下乡插队。三年左右的乡村生活,我开始犹豫地向文学靠拢。除了兴趣之外,从事文学研究成本低廉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继2009年5月在陕西师大举办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美学研讨会后,今年3月23—26日,中华美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在暨南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两岸三地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内地和港台学者80人出席。会议围绕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主题,从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及现代价值、现代美学建设中的传承、美学古今对接的方法途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的研究阐发以及美学传统与审美现代性等议题展开,反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前路向。 相似文献
18.
《天津社会科学》2019,(6)
访谈从21世纪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入手,塔龙-于贡教授指出美的艺术研究的三大领域:艺术史、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由此出现了三种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知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如果将中西比较也纳入其内,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业已成为一个极具生产性的知识领域。自60年代法国理论一直主导着西方哲学和美学,随着一代思想家的离去,取代法国理论的意大利思潮应运而生。而传统的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的对峙日渐模糊,相互吸纳和相互影响重塑了西方美学的版图。所以跨学科研究也是当代知识生产的一个主导趋势,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美学,日益与带有社会科学特性的human sciences相关,其他学科深入艺术研究俨然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曹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采访您。据我所知,您在走上学术道路之前,是一个小木匠。那么,后来又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呢?为什么选择了历史学作为专业?●我是1956年出生的,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已经做了三年的木匠。听到高考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以下简称《文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也是他长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又一结晶。倘若我们暂且搁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论争,可以发现,如果说"西马非马"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