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2.
空间,无疑具有客观性、实在性、主观性、意识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特征。即便是自然空间,也不能外在于人类实践。因此,人类既可以创造物质,也可以创造空间。因为,"物质"和"空间"都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比如,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等,都可谓是人类创造的不同的空间形式。特别是虚拟空间,既不同于自然空间或现实空间,也不同于想象的、无形的或纯粹抽象的空间。它是人造的社会空间的转型和延续。它有几何形状,虚拟主体可以在其间旅行,现实主体可以对其观察和利用,然而却无法用现实的尺度测量,因为它具有零距离的性质,以满足与日俱增的拥挤的人类需要和变迁。当然,也没有人会把"空间生产"看作"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全部,因为谁都知道,建造房子、修建桥梁、制造汽车、创建工业园区等无数与空间生产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都不等于生产粮食、蛋糕和牛奶,只不过是在强调人类文明史上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的重要性而已。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理论逻辑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空间能够"生产"。空间并不因其是生产出来的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间生产及其结果即空间产品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空间生产的过程不仅是空间产品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再造过程。空间生产概念并不排斥物质生产概念,它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基于物质生产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分析。空间生产范式揭示并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4.
郑福来 《理论界》2004,(3):41-42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这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但是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历史实践制约的,而物质生产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形态,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资料需要靠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也需要由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来。马克思说:“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5.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确立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赋予实践活动以中介性和建构性特征。实践的建构性表现为实践对自然界的改造,以及对人本身和人类社会的逻辑创造。实践建构维度的廓清有助于区分广义劳动范畴和狭义劳动范畴,为"实践的产品"概念的提出和刻画不同形式实践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视角。物质生产实践决定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其他形式的实践,社会实践又深刻影响着物质生产实践和人,实践产品之间的多重结构以及实践形式的交互作用揭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复杂结构及其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的发展、空间生产、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全面,三者表现出历史的一致性.整个人类史也就是开辟和利用空间、创造和生产空间的历史.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或者说人的解放是空间生产历史发展的逻辑指向.城市的建构与发展是空间生产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基本形式.资本因其特定的历史本性一方面顺应并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空间生产和生活的异化.审理当代城市问题,必然指向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性批判.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普遍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广义上的物质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增殖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本文所说的物质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二是交往实践活动,它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直接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决定交往,它是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交往又制约着生产,它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生产和交往的综合统一作用,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本文着重对交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初步分析。在世界进入普遍交往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之沧 《江海学刊》2016,(4):5-11,238
确立国土疆域的多维空间概念,是改革开放和现实生存竞争的需要。为了改变中国人日益拥挤的生存环境,迫切需要拓宽国土疆域的实践。要确识,一切空间都是属人的和人化的空间,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从多维空间的角度来认知和拓展国家疆域,能动地从陆地空间进军海洋空间,从二维空间进军三维空间,从有界空间进军无界空间,积极地去发现、建构、创造和生产空间。确信人类的进化发展就是一个适应、利用、开拓、制造和激烈竞争空间的过程。要因势利导国土空间的延异性、叠加性和再生性。自然界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实体,国家疆域、国土面积也不完全取决于碣石界碑,而是取决于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陈爱国 《天府新论》2007,(4):139-142
针对具体的剧目剧本、演员表演、观众层次等条件,艺术生产者必须善于设计、创造一定的演出空间。从总体上看,戏剧元素无论如何增减,戏剧演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系统,包括表演场地、观看区、上下场通道、基本道具、布景、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肢体表演技巧和调度方法等部分和层次。随着舞台艺术的综合发展,这些空间性载体分支系统越来越细密化、精致化,各部分以“有用”、“美化”的名义,在戏剧演出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戏剧生产者所能做的,是针对具体情形和资源,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加减、改换、变异、组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阐释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形式手段,复现所设定的意态性演出空间。  相似文献   

10.
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13-131,207
在人类实践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的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的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的分析出发,去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的。马克思极其关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物质实践的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的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可以从生存空间的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刚性力量,将生产实践和活动空间都纳入资本运行的轨道,遂使率先发达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世界霸权。  相似文献   

11.
空间语言是存在于三维空间的任何物质,交流或传递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方式。本文从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形态语言、心理空间、和文化属性三方面入手,来探讨现代城市雕塑的空间语言体系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赋体叙事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11,32(5):101-103
赋体兼具小说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赋的叙事性既体现在"赋"字铺陈的本义里,也体现在它的题材、手法、与体式上。古往今来的赋论家们对赋的叙事性也不乏零星的认识,但叙事研究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一些关键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全面系统地考察赋体叙事的成果尚付阙如,理论的更新也该提上研究日程。近年来引入并兴起的空间叙事理论为赋体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赋体叙事可以在赋体本质与叙事、赋体表现手法与叙事、赋体体式结构与叙事、赋体题材与叙事、赋体叙事的源流衍变等五大方面进行深究。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是多种思想的集散地,这个空间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对现实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网络空间又是多种力量的汇集所,这个空间里的不同声音能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具有鼓舞人心、激励精神的积极作用,网络空间的负能量又有着涣散意志、颠覆公意的消极影响。事实表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民行为,是消除网络负面效应、汇聚网络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态学派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城市社会,并首次将空间与城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人类生态学派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虽然并未形成系统的社会空间理论,但提出了合理的空间论断和社会空间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界论现象学方法及其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哲学方法,它由还原法、直观法和描述法等主要内容构成;它体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特征,具有无前提性、直接性等特征.本文还探讨了现象学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和密切联系,以及对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间有着深刻的洞见,在他们的空间分析视域中,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生产样态,资本主义亦不例外。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人类空间生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于地理-物理空间的扩大,更关涉社会-经济空间的拓展和文化-心理空间的变迁,三者辩证统一于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过程中,这些探讨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人类的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在城市发展中有其特殊的物质、文化机能。本文从El本国立大学校园在历史上的变迁,即从空间形态、空间位置、空间聚集方式等三方面的视点,阐述了大学和城市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大学校园在空间形态上的变迁,体现了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延续性和渗透性;大学在空间位置上的变迁上体现了大学对城市的依赖性;以及大学在空间聚集方式上的变迁体现了大学相对于城市的独立性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康德提出空间先验直观形式说,否认空间是经验的对象。这一思想明显受到笛卡儿关于空间和广延区分思想的影响,广延的杂多有限性和空间的统一无限性形成明显差异;这种思想还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区分空间与对象物的思路;在胡塞尔那里,空间是通过先验主体的视觉和动觉的动态建构成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