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族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成功刻画了茹贝、伊丽莎白、内尔等各具个性而鲜活逼真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对爱与自由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并将她们的生活“塑造成艺术品”。作者这一女性生存美学思想给当下的女性生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西信仰观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自己的方式严格区分了信念与信仰,把信念归之于现世,把信仰关联于彼岸;真正的信仰仅存在于黑格尔谓之"自由宗教"的那种宗教中;属于"自由宗教"的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宗教,上帝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以这样一种信仰为参照,作者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有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美·自由·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国荣 《河北学刊》2003,23(1):51-56
美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又表现为价值的形态;审美过程也相应地既折射了存在的规定,又同时表征着人与存在的关系。在审美的方式把握存在的同时,人自身之“在”的自由表质也以不同方式得到了展示和确证;作为价值形态,美与真、善相互关联,后者同时从审美之维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4.
李维建 《文史哲》2004,(1):100-104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性宗教,现代性特征几乎浸透到巴哈伊信仰的各个方面。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宗教灵性的弱化和世俗性的增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组织的民主化等方面。但是巴哈伊信仰本质上的宗教性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它只是涂上了一层比传统宗教更为浓厚的现代性色彩。所以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它的现代性是不彻底的。这表现在它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有限度的和谐、妥协性的现代政治观、宗教经济制度的空想色彩等方面。巴哈伊信仰现代性的矛盾恰恰说明它是一种宗教而不是其他。它的现代性和宗教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在量的选择上如何适当把握的问题。这种选择将决定着巴哈伊信仰未来的发展。从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所得到的启示是,现存的宗教要想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在将"信仰"与"宗教"混同的情况下,西方一些人很难了解中华文化中的信仰状况,甚至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看似"无"宗教,却是"有"信仰的。从《周易》开始,中国人就确立了以"天"为最高信仰,以人为关怀对象,追求"顺天应人"的人本主义信仰方式。这种信仰方式有其合理先进之处:它借多元宗教和非宗教的外壳,保持了"以人为本"的内核,有利于避免西方特别是欧洲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种流血的宗教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多保留了一点难得的稳定和安宁。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它对现实中很严肃的重大问题关注得不够认真、不够执著、不够彻底,甚至对于自己的信仰对象也缺少彻底的追究和一贯的把握,而是任其含混不定,随意改变;对于"信仰"这种心理和行为本身,它更少有正面的、开诚布公的自觉、反思、追问和交代,而是将其当作心照不宣的约定,满足于"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停留于自发选择和盲目运用的水平。其结果便是,使人容易满足于眼前的、似是而非的所"得",而忽略在那些更大、更深远、更宝贵的东西的所"失"。在新的时代,人们既要深入理解它的特点,这是解开中华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又要充分挖掘它的资源,依据民主法治原则处理好信仰与宗教的关系,这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为信仰而绝望,为爱而痛苦:美学新千年的追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三重维度,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我们引进了西方的科学;在人与社会的维度上,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民主,唯独在人与自我的维度上,我们摒弃了西方的信仰。这直接造成20世纪中国美学在面对现实时,缺乏更高的超越的价值来给入以精神信仰的支撑。这一局限,集中表现在王国维、鲁迅的美学思想中,面对21世纪,中国美学应以生命、以爱为信仰,从而真正提升人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信仰     
传统美学在运思“美”的问题时 ,遗忘了“信仰”的要素 ,造成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结构的缺席和被遮蔽。如果说神话思维寄寓了对神灵、上帝、英雄、永生等等信仰 ,那么 ,同样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审美活动 ,它无疑也包含了一定的信仰因素。怀疑论美学正是在这个理论意义上建立了美与信仰的逻辑联系 ,并且试图从神话信仰和审美信仰的有机联结上提出美学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金泽 《文史哲》2006,(1):7-9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康德哲学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话题,无论是在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乃至宗教学中,我们都能听到康德的声音。这三十年多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综述到微观考察、从客观介绍到主观评介的转化过程。目前深入研究和理解康德哲学的国人专著虽然较多,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的作者赋予女主人公凯瑟琳爱与美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宗教意识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的启示、否定的启示、肯定的启示三个层次,从这一进程观察中国爱情诗,就会发现自《诗经》肇始的中国爱情诗也有三个方面的倾向,即以《诗经》为代表的自然的、唯美的诗篇,汉代以后的思妇诗和数量众多的宫体诗。  相似文献   

13.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了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概念并给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同时对与善意与恶意概念相关的过错、无过错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对善意与恶意的认定提出了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诚信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私法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更是以其诚实、善意、公正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推崇。根据合同成立的不同阶段,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一是磋商中的诚信,即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不得以恶意隐瞒、欺诈及胁迫等形式促使合同的成立;二是诚信履行。即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阶段应当按照交易的本旨勤勉的履行合同,不得滥用权利,违反诚信、恶意履行;三是合同终止后的诚信义务,通常表现为合同终止后的通知、协助及保密的义务。在以合意为中心构建而成的古典契约法理论和绝对契约自由遭到抨击之时.诚信原则犹如普罗米修斯之火给合同法带来了新生,以诚信原则为基础的关系契约论的兴起,限制了绝对的契约自由,将传统的“铁面无私”的合同法重塑为富有“人类真情实感”的合同法。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道德信仰资源探析——由宗教道德擢升为道德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道德信仰弱化、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应当改变对宗教简单否定的态度,从中汲取积极的伦理资源。一定程度上,宗教能为解决人生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提供路径,而且具有重要的道德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上能为道德超越世俗而达神圣提供净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社会诚信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一个涵盖伦理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范畴。一个国家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诚信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健全完善的诚信机制的保障和支撑。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缺陷、制度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国外诚信机制建设的先进经验,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诚信机制,包括诚信约束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英汉情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情歌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隐喻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诚信品质的缺失与教育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现代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近些年来,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种种失信现象。本文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生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培养研究生诚信品质的对策,提出了在高校范围内全面开展研究生诚信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自由的性质     
尽管自由的关系和意义错综复杂,但个人自由构成所有其他自由的基础,也是理解它们的前提。在政治哲学里,个人自由始终就具有政治的意义。而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之中,个人自由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因此,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的宗旨乃是为个人自由提供最大限度的可靠的空间。法治、民主以及共和的原则是支持和保障自由的方式。不过,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人自由在其个人关系和活动空间的方面也会发生变化。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并不是两个问题的,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在政治哲学里,该理论是人们认识个人自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